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祕

說到作弊,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現代考場上各種各樣奇葩的手段,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作弊在古代時就已經非常盛行了。科舉制度是我國曆史上的一種選拔制度,它始於隋朝,止於清末,前後經歷了一千多年,為朝廷輸送了非常多的人才。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弊在那個時代就已經非常猖獗了。在古代,很多學子禁不住十年的寒窗苦讀,於是就琢磨著走捷徑的方法,研究出了各種奇特的作弊手段,而且這些手段與現代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古人的創造力很多時候都超過了現代人,其中作弊現象最嚴重的是在唐朝。那個時候,無論是高幹子弟,還是尋常百姓,都鑽研出了許多作弊手段。其中,著名的大詩人溫庭筠就是作弊的高手,即使在主考官的眼皮底下,他也能替幾個人完成試卷,然後全身而退。說到作弊的鼻祖,溫庭筠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非常快,而且手段非常隱蔽,讓人無法看出。溫庭筠的詩早就名滿天下,所以也算是名聲在外的名人了。公元858年的科舉,他也報名參加,鑑於他的名氣,為了防止他替人作答,幾名監考官都盯著他,並且還將他的座位單獨調出。

在眾目睽睽之下,溫庭筠答完自己的試卷後,然後起身離去。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幫八位考生都完成了試卷,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八份試卷,並沒有任何的破綻,這讓監考官都十分費解,後來也成為了大街小巷津津樂道的話題。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隨著科舉的延續,後世的作弊手法也隨著時間的更新,而層出不窮。從現在出土的一些文物來看,古人作弊的技巧一點也不亞於現代人。

比如,天津有一位青年,他就收藏了一套完整的清朝道光年間的作弊工具。這套工具共9卷,均長4.5釐米,寬3.8釐米,厚0.5釐米。每卷本內約有10餘篇文章,共10多萬字,並配有一雙可將卷本藏匿於鞋底的加厚男布鞋。讓人稱奇的,是卷內文字只有1毫米見方,由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見當時作弊手段之高超,已經超出了想象。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另外,在前幾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清朝末年的“作弊坎肩”,在坎肩上面,有用毛筆抄寫的四書五經。坎肩是用麻布做成的,尺寸並不大,由此可以推測,坎肩的主人個人不高,也不胖。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視力一定很好,因為坎肩上的字最大也不過3-4毫米左右。拍賣會現場,有客人試圖讀一下坎肩上的文字,結果沒讀到兩排就串行了。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除此之外,現場還出現另外一件“挾帶品”,都是一尺見方的絹,上面同樣寫滿了滿文,其中有一塊正反面都是字,而且字體更加小。據有關專家說,這樣的“挾帶品”以前只是聽說過,但是將它做成坎肩樣式的從來沒有見過,目前存世的則更為稀少。所以,從這些“挾帶品”可以看出來,清朝末年朝廷的腐敗,讓企圖踏入仕途的人們動起了許多的歪腦筋。

古代科舉怎麼作弊?古人高超作弊技術大揭秘

這些作弊器具讓人大跌眼鏡,手藝之精良,用心之精巧,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即便科舉制度早已被滅亡,作弊的手段和技術在現代依然在推陳出新,活躍在考場之中,這期間是否與歷史有傳承關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