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會不會被互聯網淘汰出局?

在互聯網浪潮席捲而來之前,中國的保險業發展形態是這樣的:國壽、平安、新華、泰康、太平洋等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幾乎佔據了保險業市場的七成以上的份額,而這些公司無一例外是高度依賴保險代理人渠道來快速拉動業務發展的。

2015年取消代理人考試後,大型壽險公司紛紛利用“窗口期”大幅擴招,全國保險代理人總量接近700萬,2017年上半年國壽、平安兩大巨頭的代理人數量分別達到150萬和130萬。

這種保險工資完全依靠保險代理人而不是直接同客戶發生關係的經營模式不但存在著被的代理人渠道“綁架”的風險,而且由於保險代理人流動性大、對於保險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很多時候並不能向被保險人提供完全符合個人願望的保險項目。這種模式在“人傻錢多”的時代用來跑馬圈地確實利潤驚人。而一旦度過了快速擴張期之後,這些保險公司就只能更加依賴高佣金、透明度低的壽險產品來勉強續命。

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不會被互聯網淘汰,但是會被強拖著進入他們的“互聯網時代”。

目前,眾安、易安泰康、安心、惠擇等多家大型保險公司都紛紛在經營方式上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制度進行了線上化,設立了相應的網上保險超市和電銷中心。2016年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多達117家,全行業實現互聯網保費收入2347.97億元。新增互聯網保單高達61.65億件,佔全部新增保單件數的64.59%。而根據保監會披露的保險行業2017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保險行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2.3萬億元,依然保持著同比增長23%的強勁勢頭。其中人身險部分更是從2015年開始持續保持著每年2-3萬億的增長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