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寶有東一釐嗎?

陳良昱


在官鑄錢幣中,康熙通寶是沒有背東一釐錢幣的。

背一釐錢幣是順治通寶五式中的一種。順治五式包括光背,單字,一釐,滿文和滿漢文。其中前三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明清朝代更替時的過渡錢幣,因為順治前三式風格和明代錢幣相仿。而後兩式,也就是滿文和滿漢文作為清代錢幣的創新,一直流通到清末。

自從順治十四年開始,清政府就開始發行滿文和滿漢文錢幣。因為缺銅資源等原因,順治十八年開始回收前三式錢幣,用於鑄造新錢,新錢指的就是滿文和滿漢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毀一釐而鑄新錢。


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錢三式順治錢基本都是出土的,傳世的很少。所以總結來看,在順治時期就已經把一釐錢幣回收了,康熙朝更不可能去發行一釐錢幣了。康熙早期錢幣風格就是延續了順治錢幣的四五式,也就是滿文和滿漢文。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開水文化傳播”,點擊我的頭像私信進行古錢幣鑑定估價。


開水文化傳播


您好,據我這個古錢菜鳥愛好者的瞭解,在康熙年間,好像沒有鑄造康熙通寶東一釐,但是康熙他老爹順治年間有鑄造順治通寶背東一釐。

雖然我不能確定康熙年間是否有鑄造,但是我可以肯定在咱們新中國有生產,並且就這幾年的生產的比較多,還在持續生產。

下面和大家聊聊關於順治康熙父子兩的錢幣鑄造風格吧。

順治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順治通寶的成分紅銅七成,白銅三成。

順治錢的版別分類,粗略可劃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順治光背類

二、順治背符號類

三、順治背記值類

四、順治單漢字(也叫單字記局)

五、順治一釐錢

六、順治滿文和滿漢文

順治通寶光背類

順治通寶背符號類

順治通寶背記值類

順治通寶背單漢字類

其形式類似於唐代的會昌開元: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

順治通寶背一釐錢

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釐”組成。由於“一釐”二字取折銀一釐之意(一千釐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釐式。

順治滿文和滿漢文

滿文: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製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順治通寶寶源寶泉各一枚

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康熙通寶共二十四局,鑄行時間又長,鑄造數量極多。按照錢文、形制區分的版別輻輳浩繁。文字又變化多端,研究康熙錢幣版別的錢譜也多,日譜以及國內的康熙錢譜就有數種。

如果您對清朝錢幣不太懂,但是有比較感興趣,可以關注《古泉學府》《古泉書院》這兩個頭條號,我會記錄一些我自己學習清朝錢幣的小筆記。

清朝幾個皇帝他們祖宗的錢

天命

天命通寶為後金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鑄造。鑄行量不大,存世較少,價格較一般錢幣普通品為高,滿文錢為小平大型。而且讀法不同與一般錢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順序讀,頗為奇特。漢文錢為小平錢制式,發行量不大。

天聰

天聰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清朝前身後金的錢幣。由清朝太宗皇太極在後金皇太極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始鑄。明天啟六年( 1626 )即努爾哈赤天命十一年,皇太極嗣位。次年改元天聰。天聰元年鑄當十的滿文“天聰汗錢”,完全仿天啟大錢的形制。又鑄漢文“天聰通寶”錢, 輪廓外圓,很完美。滿洲崛起遼瀋時, 為濟餉糈而鑄。


關注古泉學府,和我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以上珍品圖片,均來自正規拍賣和交易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古泉學府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304a268795cc397a16d6c66ddb40c473\

徐閣良


沒見過康熙東一釐!



見過102克重的清乾隆時期的九龍玉佩。


九龍玉佩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