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內需成中國經濟主要驅動力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5月6日發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所長喬納森·韋策爾和該所高級研究員成政珉的文章稱,儘管中美貿易摩擦引發一片喧囂,但貿易只是中國經濟的一小部分。中國正在轉向由國內消費驅動增長,中國和世界進一步加深彼此間的融合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

文章稱,雖然一些世界性機構已經就中美貿易摩擦的後果發出了警告,但事實上,貿易已不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因素。

就在2008年,中國的淨貿易順差還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僅為1.3%左右,低於德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淨貿易順差分別佔GDP的5%到8%。美國也沒有落後其東邊的鄰居太多:2018年,美國貿易逆差約佔GDP的3%,低於2006年的5%。

文章稱,中國經濟如今是由國內消費推動的。在2015年以來16個季度中的11個季度,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除了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該國如今還佔到了全球奢侈品、汽車、家電、手機和烈性酒市場的30%以上。

文章認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如今比他們的父母有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們人數眾多,收入迅速增加,因此有可能像西方的嬰兒潮一代(史上最富有的一代)那樣重塑全球消費。

文章指出,中國城市消費者將更大一部分收入用於可自由支配的支出,比如交通、通信、教育以及醫療等。食品開支佔家庭總消費的比例從2000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25%。這已經與當前發達國家的城市消費者不相上下——日本為26%,韓國為29%,美國為17%。

文章介紹,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宣佈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貿易飛速發展。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從184美元增加到了9780美元,而同期貿易(進出口)增長了233倍。

文章稱,貿易增長產生了區域效應,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日趨一體化的亞洲。如今,中國的鄰國依賴中國作為出口市場,以及越來越具有競爭力的供應來源。中國有一半以上的進口商品來自亞洲國家,而在過去10年裡,來自美國的進口商品不到10%。亞洲在中國出口商品中所佔份額從2006年的31%增加到了2018年的36%,而在同一時期,美國在中國出口商品中所佔份額從21%下降到了19%。

文章認為,儘管美國和中國經濟規模龐大並由內需驅動,但兩國也有相當強的相互依存性。中國依賴技術進口:2018年中國進口了價值313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使價值2390億美元的原油進口相形見絀。中國的技術進口合同(包括知識產權和技術服務)有大約一半來自3個國家:美國、日本和德國。

文章指出,世界和中國也相互有著重大的經濟利害關係。外國公司擴展了它們在中國的存在。從2000年到2017年,在中國經營的外資企業數量從20.3萬家增加到了54萬家;截至2017年,這些企業僱用了約1400萬名員工,而之前僅有300萬。通過對中國十大消費類別的30大品牌進行分析後發現,跨國公司佔據了超過40%的市場份額,並且在全球利潤中佔有很大份額。

文章稱,如果中國和世界減少彼此的接觸,雙方可能都會損失重要價值。反過來,進一步加深彼此間的融合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