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和結構,哪個是書法中最難的部分?你怎麼看?

千千千里馬


筆法和結構總是有人在比較,其實這兩個於書法來說缺一不可。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對人來說都重要。而哪個是書法中的最難的部分呢?我認為,你學到哪一部分的時候,哪一部分就是最難的。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中曾經有一段著名的書學思想:“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認為書法中筆法應該放在首位,但結字也很重要。結字的審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審美需求,而筆法是千古不變的。這裡的“易”是變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

初學書法的時候,剛開始用筆,這時往往我們更關注筆法的應用。很多老師教學生學書法時都是先從基本筆畫的寫法入手,就是要掌握基本筆法。如何入筆,行筆時是中鋒還是偏鋒,收筆時是回鋒還是出鋒,轉折的時候是翻筆還是折筆等。如果你不懂這些筆法,你臨摹的再像但細節的地方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而當你對於各種筆法中的技巧比較熟練之後,可能會更關注結字了。例如米芾與王羲之的字,雖然風格上不同,但在基本的筆法使用上應該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太一樣。這個時候筆法已經掌握了,對你來說就不難了,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結構開始難了。

所以筆法和結構哪個難,在於你學習的階段不同,側重點不同,和你掌握的情況有關。不能只是單一的就說某一樣難,某一樣重要。


翰墨今香


結構和筆法,是傳統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法度。

我的認識是:結構比筆法重要,也繁難、複雜的多。

關於書法的筆法,“快樂書法營”曾經總結了七個字:“四度三原則”。感興趣的朋友,請審讀 本號2019-03-24 文章《筆法就一句話:四度三原則 》一文。

關於書法的結構,宋以前的人,學和讀,都面對的是前人和當代人手寫的,面目各不相同的,鮮活多變的毛筆字,而宋以後的印刷術的普及,館閣體的興盛,當代一些以書法的名義教人書寫規範字的所謂書法教學,對現代人理解經典書法,學習經典書法,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把漢字寫得方正平直,大小一律,已成為絕大多數人書寫習慣。要改變這個思維慣性和書寫習慣,現代人對古典書法的學習和繼承,相對古人,要難的多。

筆法,人們說的再複雜,說到底就是提按,轉折,起筆,行筆,收筆的動作技巧,學會了,熟練了,寫多少字,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但常用漢字要幾千字,每個字在每一幅作品中造型不同,每個相同的字在同一幅作品中要有不同的變形,這是一個巨大的量的積累,絕不是輕易能夠通會掌握的。

古書論對結構的論述,說到底就是變化原則,對比原則。而結構的變化和對比,極其繁難複雜。

看古書論對結構變化的論言,可知其繁難和重要。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夫欲學書之法,先幹研墨,寧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


蔡邕《筆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矣。”
沈道寬《八法筌蹄》

“結體最要錯綜變化,如兩畫之字,一仰一俯,三畫之字,一仰一平一俯,四畫之字,一仰一平二俯。兩豎三豎四豎者,亦必向背不同。而點掠亦仿此。”

王羲之《小園帖》局部

釋文:和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憙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小園帖》局部

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並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當我們不再理會那些懸乎其懸的筆法論,摘下有色眼鏡,看以上的圖片,就字的結構變化來說,其新理異態,千年之後,仍然粲然奪目。但僅就其筆法而言,遠沒有人們所說的那麼複雜艱深。

晉人書法,難在結構的新異多變,同字絕不同形。同字不同形是書法結構造型上的高難。它對書者的形象思維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有沒有結構造型變化的想象力,是書法家創造才能的重要標誌。

趙宦光《寒山帚談》:

“能結構不能用筆,猶能成體。但能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筆不取結構,盲相師也。”
“古人臨摹取捨,絕然兩途。古人不畏無筆勢而畏無結構,今人惟筆勢自娛務,而不知結構為何物。竟不知筆勢人人可自取,結構非力學則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

白蕉《書法結構問題》:

“結構就是講點畫,位置,多少,疏密,陰陽,動靜,虛實,展促,顧盼,節奏,回折,垂縮,左右,偏中,出沒,倚伏,牡牝,向背,推讓,聯絡,藏露,起止,上下,仰覆,正變,開闔之次序,大小長短之類聚,必使呼應,往來有情。”

書法結構上的對比變化,光這些術語都已讓人眼花繚亂,何況要理解掌握,熟練應用。

“筆勢人人可自取,結構非力學則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是驚醒,是棒喝,也是方法論。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不迷信權威,不隨俗說,刨根問底,獨持己見,以事實為依據,獨立觀察立論,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strong>


快樂書法營


筆法和結構,是書法中兩項極其重要的因素,對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偏廢。但說哪一項更難?當然是筆法更難。元代書家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啟功先生也曾說:“以個人的體會,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當然,言下之意也是筆法更難。

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書法名家談的“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都是筆法問題,清代人論述筆法,歸結為“起止、映帶、緩急、迴環、輕重、轉折、虛實、偏正、藏鋒露鋒”九種技法,這是書法寫出神采的核心技巧。

凡運筆有起止,一筆一字,俱有起止。有緩急,緩以會心,急以取勢。有映帶,映帶以連脈絡。有迴環,即無往不收之意。有輕重,凡轉肩過渡用輕,凡畫捺蹲駐用重。有轉折,如用鋒向左,必轉鋒向右,如書轉肩,必內方外圓。書一捺必內直外方,須有轉折之妙,方不板實。有虛實,如指用實而掌用虛,如肘用實而腕用虛,如小書用實處,而大書則用虛,更大則周身皆用虛。有偏正,偶用偏鋒亦以取勢,然正鋒不可使其筆偏。有藏鋒有露鋒,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藏鋒高於出鋒,亦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截鐵之意方妙。

至於題主所說的館閣體問題,既有筆法問題,也有結構問題,個人認為以結構呆板問題更重。

希望以上回答,對書友們有所幫助。

(附圖:趙孟頫行書《寄題杜尊師白雲庵瓊秀亭》)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謝謝千千千里馬道兄邀請。

看到此話題,映入眼簾的是筆法和結構四字搶眼。對於學習書法人來說,這四字都是自開始學習書法所要關注必須強化訓練的問題,到底哪個最難?我的建議如下:

一是何謂筆法的問題。自我們拿起筆下筆之始,筆法的問題就要產生了。如我們常知的永字八法,估計我們都學過,這就是講筆法的問題,筆法基礎不牢固,寫字下筆很難出神入化的,筆畫不到位,無力瘠薄,粗細變化無改變,中鋒運用不自然,側鋒偏鋒大量應用,筆勢茫然無措,這都是涉及筆法的問題。當然了,筆法廣義上不光執筆問題,還講腕法、逆勢起筆、運筆法、收筆法、筆鋒運用、接筆、搭筆、牽絲、墨的濃淡、頓筆、挫筆、搶筆、蹲筆、轉筆、提飛、曲折虛實等等。這也是寫好字的基礎和關鍵。筆法沒功底,字很難寫美觀。


二是說說結構問題。中國書法要求符合美的普遍規律的。書法載體就是漢字,漢字結構規律往往提現對稱、平衡、和諧、有序、錯綜、協調、對立、統一、節奏等等法則。體現出這些法則就是漢字的一種美。當然,中國漢字這麼多,具統計有幾萬個漢字,但是常用3000字到5000字,字形各異,筆畫不等,但根本原則要達到平衡對稱、多樣統一、對比照應、顧盼生姿、整體美的要動人。這就是結構的要求。

三是說說筆法和結構誰重要。我認為筆法是基礎,結構是關鍵,二者不可偏一。一般情況下,結構美了筆法差些,要比評價筆法好些結構差的分數偏高些。但是二者要均衡發展,平衡進步方是最關鍵的。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汶水才子


謝謝你的提問。學習書法,光吃肉不喝湯不行啊。

不管筆法還是結構,沒有分開說的理由。

不過,書法真不能把筆法與具體的字分開。


筆法都有具體性。例如,同樣是一個點,不同的字,點法就筆法不一樣了。

簡單的一般筆法可以獨立練習,但是,不能離開具體的字。


就像學習音樂,不是練習曲不能練,但是,練習曲永遠解決不了一個完整作品的問題。

書法同樣,熟悉幾個筆畫可以,但是,解決不了書法作品問題。每一個筆畫都有具體的安排變化,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在具體的作品在體會筆法和結構的豐富多樣性。


啟功的黃金分割率,就是一種機械的結構論。簡單一些字還可以,例如,行書,草書完全打破黃金分割率了。而且楷書,隸書,篆書中的誇張寫法,並不罕見,怎麼割得出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除了字的結構。

筆畫本身也是有結構的,這一點,可能我們研究不多。


千千千里馬


筆法與結構是書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缺少了誰都不行。

筆法,屬於手上的技能訓練。結構,為大腦邏輯思維構築,兩者配合,才能組成理想中的書法作品。我們可以做試驗就能得到結果。

把二十個人分為兩組,每組十人,一組專門教授筆法,只做筆畫練習,不得組合成字。另一種只教結構而不告訴他們筆法的運用,起筆,運筆,收筆,提頓挫折,逆入回收,一樣都不講。各訓練一年。然後練筆法的讓他們不能有字帖的幫助下,自己進行字的結構組織。會有什麼結果?


練結構的一組,因為沒有筆法,結構雖然合理,點畫質量相當粗糙。就好比土坯茅屋。練習筆法的一組,因為不知點畫組合時,有長短,輕重,方向,間距,避讓,向背,抑讓,承截,覆蓋,關聯等等結構知識,他們的字,就好比建房時有精工的材料,卻因沒有構築藍圖,尺寸不合,間距不等,方向不一致,輕重不明,主次不分。

之所以現在會有筆法和結構分開來的認識,啟功開了一個很糟糕的頭。他的黃金分割理論,把筆法拋棄,只要結構好了字就好的結論,讓現代的書法學習者,錯誤的把書法學習理解成了筆法和結構可以分開的這種觀念。雖然,啟功先生德高望重,才學淵博。但他的黃金分割理論,在書法上行不通。



子衿書法


1/有人說一個人好的結體能力與先天的秉賦密切相關。你可以發現凡是毛筆字結體好的人,他的硬筆字結體也一定好,而且他們的結體能力往往從小學中學一直是持續到成年的。他們是同學老師口中"字寫得好"的那一小部分人。

2/筆法是在長期臨帖的系統訓練中獲得的。不管是結體能力強的人,還是結體能力差的人,都會感到學習筆法的艱難程度,兩類人似乎設有太大的差別。

3/硬筆字結體能力強的人,能比結體能力差的人,更快、更容易地把毛筆字寫好,因為他們學習書法的主要障礙是筆法,他們認為筆法比結體難!

4/硬筆字結體能力差的人,學習書法的難度更大一些,他們面臨結體、筆法兩個難題。在他們看來,結體往往是困擾他們一生的問題!有人往往寫了一輩子書法,筆法已經非常過關,但結體往往還是很彆扭。有的人臨帖很好,放下帖寫馬上走形。在這些人看來,結體最難!

5/有人說,結體更需要根據書體變化和字體大小隨機應變的組合能力,完成筆法更需要動作到位

的"肌肉記憶"能力。

6/經過長期系統訓練的人,筆法不過關者幾乎沒有,而結體不過關者大有人在。

7/結論:對多數人來說,結體更難(一輩子的難!)。對少數結體能力強的人來說,他們認為筆法比較難!

8/楊守敬說“夫學書,天分第一,多見其次,功夫第三"。愚以為,結體最需要天分,筆法最重要功夫。

至於館閣體,我以為能書館閣體者,一定是結體能力很強的人,筆法也是絕對過關的。館閣體的問題,在於缺少章法、墨法和變化而已。不是寫館閣體的人能力不行,而是他們按規矩行事而已。


春雨書齋


筆法與結構,肯定是筆法難度最大。關於結構,只要刻苦努力,結合筆法,結構掌握還是容易的。當然結構與筆法內在也是存在關係的。

其實館閣體對楷書的筆法也好,結構也罷。都做了一定的所謂改進或者說是美化。並非流傳下來的標準結構與筆法。外表看來是無任何問題的。

書法字體的結構除了講究平衡穩定以外,還要講究精神,也就是現代說的藝術形態。這個字的形態是活潑靈動,還是殭屍死胎。只要是內行,一眼便知。館閣體是為了古代科舉制的某種需求而誕生。是存在合理性的。而且其中也包含了儒學的部分教化思維。當然這個我們不多說。



所以呢,館閣體對整體結構有很大的正統與正規的要求。就是服從與容易識別。這與魏晉書法理論和筆法及藝術形態是相悖的。而且館閣體最大的難度不是筆法,而是結構。嚴格來說,館閣體為描字。搭架子式的書寫,安排費工。需要時間和精力。目的就是容易識別和應用。與書法藝術形態並不搭邊。

綜上所述,如果說書法範疇,筆法的難度最大純正寫字的館閣體來說,結構難度最大。大家可以多多研究。



書法影響力


還是趙老的那句話有勁,“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如果單從這句話的表面來理解的話,是很難深入進去。但是你如果動筆寫下去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們看一下“容”的寫法


,寫到第二筆的時候必須頓一下,目的是為了調整筆鋒。筆鋒調整好了,寫下去才能夠順暢,才會有力量,這就是用筆之法。但是這個用筆之法,必須經過我們的反覆書寫,反覆斟酌。因為字的本身並沒有告訴你,書法教科書上也不會告訴你,只有自己去體會。
我們看這個“易”
字,每個人的結體都不一樣。這就印證了趙孟頫說的那句話了。

總之不管是結體還是用筆,我們用心、用功就對了。廢寢忘食寫它50年,我就不相信你成不了書法家。


京東千里行書法


我覺得,筆法、結構各有其難。從技法訓練層面上講,筆法難於結構。從藝術創作層面上來說,結構難於筆法。可以把筆法理解為用筆技術,字形視同造型藝術。兩者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同等重要,密不可分。

單就基礎訓練難度看,筆法比較難一些,難在控筆能力和筆畫寫法。相比之下,結構容易一點,只要熟知書寫法則和結字佈局規律,臨摹方法運用得當,很快就把結構搞好了。



訓練過程中,應該先練筆法,再練字形。兩者交替進行比較好,相當於建房子,需要先儲備原材構件,然後搭配組建,這是符合規律的,順理成章。如果直接照著字帖臨寫,等於筆法問題和字法問題混在一起了,肯定是顧此失彼哪個也弄不好。於是,無形中增加了難度,訓練週期特別漫長……


所以,實踐證明,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套路,是避免走錯路的保障措施,即可降低難度,又能提高效率。完全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圖:

上述是個人見解。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