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和结构,哪个是书法中最难的部分?你怎么看?

千千千里马


笔法和结构总是有人在比较,其实这两个于书法来说缺一不可。就像是人的两条腿,对人来说都重要。而哪个是书法中的最难的部分呢?我认为,你学到哪一部分的时候,哪一部分就是最难的。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中曾经有一段著名的书学思想:“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认为书法中笔法应该放在首位,但结字也很重要。结字的审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而笔法是千古不变的。这里的“易”是变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

初学书法的时候,刚开始用笔,这时往往我们更关注笔法的应用。很多老师教学生学书法时都是先从基本笔画的写法入手,就是要掌握基本笔法。如何入笔,行笔时是中锋还是偏锋,收笔时是回锋还是出锋,转折的时候是翻笔还是折笔等。如果你不懂这些笔法,你临摹的再像但细节的地方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当你对于各种笔法中的技巧比较熟练之后,可能会更关注结字了。例如米芾与王羲之的字,虽然风格上不同,但在基本的笔法使用上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太一样。这个时候笔法已经掌握了,对你来说就不难了,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结构开始难了。

所以笔法和结构哪个难,在于你学习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不同,和你掌握的情况有关。不能只是单一的就说某一样难,某一样重要。


翰墨今香


结构和笔法,是传统书法中最重要的两项法度。

我的认识是:结构比笔法重要,也繁难、复杂的多。

关于书法的笔法,“快乐书法营”曾经总结了七个字:“四度三原则”。感兴趣的朋友,请审读 本号2019-03-24 文章《笔法就一句话:四度三原则 》一文。

关于书法的结构,宋以前的人,学和读,都面对的是前人和当代人手写的,面目各不相同的,鲜活多变的毛笔字,而宋以后的印刷术的普及,馆阁体的兴盛,当代一些以书法的名义教人书写规范字的所谓书法教学,对现代人理解经典书法,学习经典书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汉字写得方正平直,大小一律,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书写习惯。要改变这个思维惯性和书写习惯,现代人对古典书法的学习和继承,相对古人,要难的多。

笔法,人们说的再复杂,说到底就是提按,转折,起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技巧,学会了,熟练了,写多少字,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但常用汉字要几千字,每个字在每一幅作品中造型不同,每个相同的字在同一幅作品中要有不同的变形,这是一个巨大的量的积累,绝不是轻易能够通会掌握的。

古书论对结构的论述,说到底就是变化原则,对比原则。而结构的变化和对比,极其繁难复杂。

看古书论对结构变化的论言,可知其繁难和重要。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宁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


蔡邕《笔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
沈道宽《八法筌蹄》

“结体最要错综变化,如两画之字,一仰一俯,三画之字,一仰一平一俯,四画之字,一仰一平二俯。两竖三竖四竖者,亦必向背不同。而点掠亦仿此。”

王羲之《小园帖》局部

释文:和庆慰姊故,诸恶反侧,永嘉至奉集,欣憙无喻,余可耳。得华直疏故尔,诸恶不差,悬忧顺何似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小园帖》局部

未復,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此犹未得尽集,理行大剋,迟此无喻。

当我们不再理会那些悬乎其悬的笔法论,摘下有色眼镜,看以上的图片,就字的结构变化来说,其新理异态,千年之后,仍然粲然夺目。但仅就其笔法而言,远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复杂艰深。

晋人书法,难在结构的新异多变,同字绝不同形。同字不同形是书法结构造型上的高难。它对书者的形象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有没有结构造型变化的想象力,是书法家创造才能的重要标志。

赵宦光《寒山帚谈》: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能成体。但能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古人临摹取舍,绝然两途。古人不畏无笔势而畏无结构,今人惟笔势自娱务,而不知结构为何物。竟不知笔势人人可自取,结构非力学则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

白蕉《书法结构问题》:

“结构就是讲点画,位置,多少,疏密,阴阳,动静,虚实,展促,顾盼,节奏,回折,垂缩,左右,偏中,出没,倚伏,牡牝,向背,推让,联络,藏露,起止,上下,仰覆,正变,开阖之次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呼应,往来有情。”

书法结构上的对比变化,光这些术语都已让人眼花缭乱,何况要理解掌握,熟练应用。

“笔势人人可自取,结构非力学则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是惊醒,是棒喝,也是方法论。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不迷信权威,不随俗说,刨根问底,独持己见,以事实为依据,独立观察立论,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strong>


快乐书法营


笔法和结构,是书法中两项极其重要的因素,对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但说哪一项更难?当然是笔法更难。元代书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启功先生也曾说:“以个人的体会,结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当然,言下之意也是笔法更难。

我们所接触的所有古代书法名家谈的“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都是笔法问题,清代人论述笔法,归结为“起止、映带、缓急、回环、轻重、转折、虚实、偏正、藏锋露锋”九种技法,这是书法写出神采的核心技巧。

凡运笔有起止,一笔一字,俱有起止。有缓急,缓以会心,急以取势。有映带,映带以连脉络。有回环,即无往不收之意。有轻重,凡转肩过渡用轻,凡画捺蹲驻用重。有转折,如用锋向左,必转锋向右,如书转肩,必内方外圆。书一捺必内直外方,须有转折之妙,方不板实。有虚实,如指用实而掌用虚,如肘用实而腕用虚,如小书用实处,而大书则用虚,更大则周身皆用虚。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有藏锋有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高于出锋,亦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铁之意方妙。

至于题主所说的馆阁体问题,既有笔法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个人认为以结构呆板问题更重。

希望以上回答,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附图:赵孟頫行书《寄题杜尊师白云庵琼秀亭》)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谢谢千千千里马道兄邀请。

看到此话题,映入眼帘的是笔法和结构四字抢眼。对于学习书法人来说,这四字都是自开始学习书法所要关注必须强化训练的问题,到底哪个最难?我的建议如下:

一是何谓笔法的问题。自我们拿起笔下笔之始,笔法的问题就要产生了。如我们常知的永字八法,估计我们都学过,这就是讲笔法的问题,笔法基础不牢固,写字下笔很难出神入化的,笔画不到位,无力瘠薄,粗细变化无改变,中锋运用不自然,侧锋偏锋大量应用,笔势茫然无措,这都是涉及笔法的问题。当然了,笔法广义上不光执笔问题,还讲腕法、逆势起笔、运笔法、收笔法、笔锋运用、接笔、搭笔、牵丝、墨的浓淡、顿笔、挫笔、抢笔、蹲笔、转笔、提飞、曲折虚实等等。这也是写好字的基础和关键。笔法没功底,字很难写美观。


二是说说结构问题。中国书法要求符合美的普遍规律的。书法载体就是汉字,汉字结构规律往往提现对称、平衡、和谐、有序、错综、协调、对立、统一、节奏等等法则。体现出这些法则就是汉字的一种美。当然,中国汉字这么多,具统计有几万个汉字,但是常用3000字到5000字,字形各异,笔画不等,但根本原则要达到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顾盼生姿、整体美的要动人。这就是结构的要求。

三是说说笔法和结构谁重要。我认为笔法是基础,结构是关键,二者不可偏一。一般情况下,结构美了笔法差些,要比评价笔法好些结构差的分数偏高些。但是二者要均衡发展,平衡进步方是最关键的。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汶水才子


谢谢你的提问。学习书法,光吃肉不喝汤不行啊。

不管笔法还是结构,没有分开说的理由。

不过,书法真不能把笔法与具体的字分开。


笔法都有具体性。例如,同样是一个点,不同的字,点法就笔法不一样了。

简单的一般笔法可以独立练习,但是,不能离开具体的字。


就像学习音乐,不是练习曲不能练,但是,练习曲永远解决不了一个完整作品的问题。

书法同样,熟悉几个笔画可以,但是,解决不了书法作品问题。每一个笔画都有具体的安排变化,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在具体的作品在体会笔法和结构的丰富多样性。


启功的黄金分割率,就是一种机械的结构论。简单一些字还可以,例如,行书,草书完全打破黄金分割率了。而且楷书,隶书,篆书中的夸张写法,并不罕见,怎么割得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字的结构。

笔画本身也是有结构的,这一点,可能我们研究不多。


千千千里马


笔法与结构是书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缺少了谁都不行。

笔法,属于手上的技能训练。结构,为大脑逻辑思维构筑,两者配合,才能组成理想中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做试验就能得到结果。

把二十个人分为两组,每组十人,一组专门教授笔法,只做笔画练习,不得组合成字。另一种只教结构而不告诉他们笔法的运用,起笔,运笔,收笔,提顿挫折,逆入回收,一样都不讲。各训练一年。然后练笔法的让他们不能有字帖的帮助下,自己进行字的结构组织。会有什么结果?


练结构的一组,因为没有笔法,结构虽然合理,点画质量相当粗糙。就好比土坯茅屋。练习笔法的一组,因为不知点画组合时,有长短,轻重,方向,间距,避让,向背,抑让,承截,覆盖,关联等等结构知识,他们的字,就好比建房时有精工的材料,却因没有构筑蓝图,尺寸不合,间距不等,方向不一致,轻重不明,主次不分。

之所以现在会有笔法和结构分开来的认识,启功开了一个很糟糕的头。他的黄金分割理论,把笔法抛弃,只要结构好了字就好的结论,让现代的书法学习者,错误的把书法学习理解成了笔法和结构可以分开的这种观念。虽然,启功先生德高望重,才学渊博。但他的黄金分割理论,在书法上行不通。



子衿书法


1/有人说一个人好的结体能力与先天的秉赋密切相关。你可以发现凡是毛笔字结体好的人,他的硬笔字结体也一定好,而且他们的结体能力往往从小学中学一直是持续到成年的。他们是同学老师口中"字写得好"的那一小部分人。

2/笔法是在长期临帖的系统训练中获得的。不管是结体能力强的人,还是结体能力差的人,都会感到学习笔法的艰难程度,两类人似乎设有太大的差别。

3/硬笔字结体能力强的人,能比结体能力差的人,更快、更容易地把毛笔字写好,因为他们学习书法的主要障碍是笔法,他们认为笔法比结体难!

4/硬笔字结体能力差的人,学习书法的难度更大一些,他们面临结体、笔法两个难题。在他们看来,结体往往是困扰他们一生的问题!有人往往写了一辈子书法,笔法已经非常过关,但结体往往还是很别扭。有的人临帖很好,放下帖写马上走形。在这些人看来,结体最难!

5/有人说,结体更需要根据书体变化和字体大小随机应变的组合能力,完成笔法更需要动作到位

的"肌肉记忆"能力。

6/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人,笔法不过关者几乎没有,而结体不过关者大有人在。

7/结论:对多数人来说,结体更难(一辈子的难!)。对少数结体能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认为笔法比较难!

8/杨守敬说“夫学书,天分第一,多见其次,功夫第三"。愚以为,结体最需要天分,笔法最重要功夫。

至于館阁体,我以为能书馆阁体者,一定是结体能力很强的人,笔法也是绝对过关的。馆阁体的问题,在于缺少章法、墨法和变化而已。不是写馆阁体的人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按规矩行事而已。


春雨书斋


笔法与结构,肯定是笔法难度最大。关于结构,只要刻苦努力,结合笔法,结构掌握还是容易的。当然结构与笔法内在也是存在关系的。

其实馆阁体对楷书的笔法也好,结构也罢。都做了一定的所谓改进或者说是美化。并非流传下来的标准结构与笔法。外表看来是无任何问题的。

书法字体的结构除了讲究平衡稳定以外,还要讲究精神,也就是现代说的艺术形态。这个字的形态是活泼灵动,还是僵尸死胎。只要是内行,一眼便知。馆阁体是为了古代科举制的某种需求而诞生。是存在合理性的。而且其中也包含了儒学的部分教化思维。当然这个我们不多说。



所以呢,馆阁体对整体结构有很大的正统与正规的要求。就是服从与容易识别。这与魏晋书法理论和笔法及艺术形态是相悖的。而且馆阁体最大的难度不是笔法,而是结构。严格来说,馆阁体为描字。搭架子式的书写,安排费工。需要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容易识别和应用。与书法艺术形态并不搭边。

综上所述,如果说书法范畴,笔法的难度最大纯正写字的馆阁体来说,结构难度最大。大家可以多多研究。



书法影响力


还是赵老的那句话有劲,“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如果单从这句话的表面来理解的话,是很难深入进去。但是你如果动笔写下去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们看一下“容”的写法


,写到第二笔的时候必须顿一下,目的是为了调整笔锋。笔锋调整好了,写下去才能够顺畅,才会有力量,这就是用笔之法。但是这个用笔之法,必须经过我们的反复书写,反复斟酌。因为字的本身并没有告诉你,书法教科书上也不会告诉你,只有自己去体会。
我们看这个“易”
字,每个人的结体都不一样。这就印证了赵孟頫说的那句话了。

总之不管是结体还是用笔,我们用心、用功就对了。废寝忘食写它50年,我就不相信你成不了书法家。


京东千里行书法


我觉得,笔法、结构各有其难。从技法训练层面上讲,笔法难于结构。从艺术创作层面上来说,结构难于笔法。可以把笔法理解为用笔技术,字形视同造型艺术。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同等重要,密不可分。

单就基础训练难度看,笔法比较难一些,难在控笔能力和笔画写法。相比之下,结构容易一点,只要熟知书写法则和结字布局规律,临摹方法运用得当,很快就把结构搞好了。



训练过程中,应该先练笔法,再练字形。两者交替进行比较好,相当于建房子,需要先储备原材构件,然后搭配组建,这是符合规律的,顺理成章。如果直接照着字帖临写,等于笔法问题和字法问题混在一起了,肯定是顾此失彼哪个也弄不好。于是,无形中增加了难度,训练周期特别漫长……


所以,实践证明,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套路,是避免走错路的保障措施,即可降低难度,又能提高效率。完全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图:

上述是个人见解。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