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做成功的人,必須學會正確的處世哲學

李嘉誠:做成功的人,必須學會正確的處世哲學

李嘉誠

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鍇曾經說:“我從家父那裡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

李嘉誠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礎條件齊備的時候,就必須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佔任何人的便宜。為了讓兒子們真正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誠對這方面的教育很早。

當李澤鉅和李澤鍇長大一些,李嘉誠召開董事會,就讓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他說:“我們公司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但是我主張只拿百分之九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鉅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百分之十一的股份,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鍇也急忙說:“對只有傻瓜才拿百分之九的股份呢!”

“哈哈,”父親和同事們忍俊不禁,他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麼簡單,你想拿百分之十一發大財反而發不了,你只拿百分之九,財源才能滾滾而來。”

實踐證明李嘉誠的決策是英明的。公司雖然只拿了百分之九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李嘉誠告訴他的孩子們:“工商管理方面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面,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不斷修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恆的意志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到這裡為止,這個系列文章就寫完了。從劉永行到馬雲、再到李嘉誠,他們在為人處世和自己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都秉承了一致的原則:為人處世方面遵循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而在企業經營、工商管理方面學習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為人處世涉及到和人的相處,而人與人相處的規則和奉行的哲學,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德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呆板、刻板、一板一眼,而中國人的特點是靈活,相對來說不那麼守規則,那麼如果按照德國人的處世哲學來和中國人打交道,那麼勢必會水土不服,就會發生很多衝突和矛盾,雖然德國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是人與人之間一旦發生齟齬,那麼就沒有了合作的可能,不會在一起做事,更不可能一起把事情做好了。

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國外的著名的品牌和公司,比如谷歌和亞馬遜,到中國來就水土不服,最後的結局就只能是鎩羽而歸,從中國市場撤出。其實這些公司,我相信他們的管理水平肯定是世界頂級的,但業務無法開展和壯大,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公司奉行的企業哲學和中國人奉行的哲學無法協調統一,根本不在事情上,而是在人上。

如果回到美國,那麼應該是“美學為體,美學為用”;而到了德國,可能就是“德學為體,德學為用了。”

總之,一個基本的原則是:人在前,事在後;人是根本,事是載體。為什麼要學西方的工商管理知識,原因也很簡單,我們在這一塊存在短板。

以上,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