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爭奪倆星系,人類數量急劇下降

小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爭奪倆星系,人類數量急劇下降

隨著22世紀的到來,地球上的各個大國及大勢力間的關係已經日漸緊張,軍備競賽已從新被提上日程,而當地面科技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太空這個潛力無限且被視為第五大戰場之一的存在,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所有勢力競相爭取的方向。

不久,做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邁瑞克合眾國(以下簡稱‘邁國’)率先宣佈啟動“烏金”計劃,以19世紀末期的某龐大計劃——“阿波羅”的座騎為名,亦希望其大獲成功。

次日,在全世界的矚目下邁瑞克休斯頓航天中心發射了一艘命名為“烏金2號”的多功能航天器,它的任務就是——在多級助推式火箭的幫助下襬脫母星的大氣層,進入那片深黑色,一望無際的空域中,協同早已在那裡等候的“烏金一號”(從某空間站中出發),在那顆母星的唯一衛士——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

隨後在聯合國的磋商會談中其他強國及大勢力的強大壓力下,邁國被迫放棄了把月球據為己有的想法,隨後其他強國陸續實施駐月計劃,形成了各勢力在月球割據的局面。

同年,邁國某秘密實驗室對核動力引擎研究實現突破性進展,大量存在於月球表面的核燃料“氦三”得以充分運用, 使得人類航天技術也隨之提高抵達太陽系以外已經不再是空想。

各個勢力對此表態不一,例如歐聯,不惜損失了大量蘇格蘭底場培養出來的精英特工,硬是把這項技術竊入囊中,一些特工埋藏之深,令邁國都大為汗顏;而華國則對外宣佈,本國自行研製的“炎龍”型氦三星際核動力引擎的研發已進入最後階段,實驗型號已進入生產階段……。

軍備競賽亦是必不可少的,在太空之中傳統的金屬實體彈在戰爭之中牢不可破的主宰地位已經受到了極大地威脅,在廣袤的太空中金屬彈打出後的速度相對來說實在是一種相當可笑的存在了;甚至導彈就算再不用新型氦三引擎改進的話,也面臨著能被目標輕鬆規避、攔截的尷尬局面。

取而代之取得主導地位的是21世紀便納入研究進程的,擁有光速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而實體炮彈只能淪落到地面戰或近距離太空戰附屬武器的序列中,相當於中世紀航海時代中的戰船撞角,而且實體炮彈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其對錫、鐵、銅等金屬的消耗量太大,相比起來激光武器只消功耗率巨大的氦三引擎轉換出來的電能實在是太便宜了——反正由太陽風吹到月球表面的且含有氦三灰塵實在不少,而且非常之耐用。

就在氦三反應爐及引擎普及後幾年時間裡,又一項舉世矚目的發明問世了,這項發明也成了人類深入宇宙的一塊里程碑,太空殖民時代到來了!生態模擬球,易於宇宙飛船攜帶的大型殖民艙,由龐大的生態循環系統和大型可供整個城市運轉的太陽能蒐集板及能量轉換站或地熱能反應爐組成,並且配有能將星球大氣中的H元素及O元素剝離製成氧氣的元素合成反應站,由外層空間投向星球表面即可運行,內含的人工太陽可使晝夜儘量維持在24小時左右。這項發明。可以使人類在任何大氣中含有H及O元素並且以確定安全的星球表面生存!

隨著生態模擬球的誕生,原地球諸國開始各自的殖民計劃,而計劃實行的後果就是其國力及科技完全呈爆炸式增長。

很快,太陽系便被如狼似虎的幾大國瓜分完畢,而氦三引擎亦無法支持星系之間的航行,成百上千光年的距離是無法被一臺大功率核動力引擎所跨越的,人類前進的步伐在此陷入泥沼,航空科技發展亦在不久後出現瓶頸。

人性總是貪婪的,在資源和領土瓜分完成之後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領導者們不再滿意只有軍事衛星及武裝航天飛機,太空船塢的發明也解決了飛船過重而無法脫離地心引力的問題,一艘艘堪比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準軍事戰艦開始服役,而諸國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冷卻。

終於,由局部衝突演化的全世界參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了,這場長達數百年的戰爭之中也使得人類在太空之中的武力變得更加強大,納米裝甲及離子護盾這些曾經只在小說和電影中出現的東西亦在現實中出現,太空戰術也趨向規範化、成熟化。

第三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曾經的大國土崩瓦解,勢力與勢力間的重新洗牌。

三戰之後人們再回首歷史時,發現有的前人許多值得借鑑的東西,以廣義狹義為首的相對論猜想;許多科幻電影及小說之中的觀點等等。。。。這些東西在當時可能只是被視為單純幻想,可在這個科技爆棚之後的太陽系大殖民時代末期,這些幻想被不少科學家視為啟發之源。

不久,大功率反物質引擎問世。雖然地球及周邊星球上並不含有反物質原料,但是在三戰之後經過幾個民間組織聯手探索,還是在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之中發現了不少。

從理論上來說反物質原料的優點高效且耐用,而缺點就是極不穩定,用俗話來說就是乘員搭乘在一個隨時都可能爆掉的炸彈上面!

此後一個月,代號“先驅者”的第一艘反物質引擎飛船正式成型,並於同年投入使用。

經過多顆衛星充當試驗品後,“先驅者”號最終用了整整三十年時間把一群由志願者和科學家組成的隊伍帶到了距太陽系最近的大麥哲倫星座,併成功建立先遣站。

大麥哲倫星系,作為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星系之一,它擁有一個暗淡的恆星及數顆行星,是銀河系中心繫的一個附屬星系,距離地球2.5光年,正在不停地受到銀河中心繫的侵蝕,預計數百萬年後其與其的“鄰居”小麥哲倫星系將完全被銀河中心繫吞噬,不過那是數百萬年後,目前還是相對穩定的。

收到先遣隊發來的消息後人類又集結了近千艘反物質引擎飛船,向大麥哲倫星系進發,試圖在太陽系之外擴張人類的活動區域。

由於三十餘年(無線電訊號由大麥哲倫星系傳到太陽系要很久)的發展,載人艙的作用力系統更為完善,使人類肉體承受的瞬間加速的力更弱;引擎功率更強;納米儲物技術更為完善,使飛船能攜帶的燃料及生活物資更充分——種種的進步使得這批飛船在經歷了二十六載之後到達了大麥哲倫星系,不過其中也有接近百艘的飛船因為反物質核原料的不穩定性或停泊在半路或劇烈爆炸而無法到達終點。

在三戰前後,星際船塢及空港已經普及化,因為單單從地面發射飛船及衛星無論是從面積還是質量的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因為每個星球都是有大氣層及引力的,即使衛星也不例外,只是相對較小而已,所以從地面發射的方法對於發射物的質量和體積都有嚴格的限制,否者根本無法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從而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因此,人類直接在近星軌道上構建飛船製造廠及補給港口,這樣就避免了星球引力對於飛船的限制。至於星際船塢或空港的物流問題則由半航天式大型的運輸機(21世紀就出現了此類的小型飛機)及直升艦(第一航天殖民時代初期產物,由反引力引擎提供動力)解決。

正因為星際船塢及空港解決了飛船體積及質量的問題,使飛船發展呈大型化;而三戰的洗禮使鉅艦大炮主義也有抬頭的趨勢,因為大型太空戰艦的裝甲足夠厚實,更大型的引擎也使戰艦的離子護盾能量更充足,也使大型戰艦比小型艦艇更易於生存;也因此,全人類的飛船都在趨於大型化,尤其是殖民飛船——所以在前往大麥哲倫星系途中損失了近百艘飛船,看似很少實際上是葬送了近百萬條人命!

這些人命的損失引起了人類社會的譁然,最終聯合國投票表決後決定禁止反物質引擎的製造及原料開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違反此法規——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去乘坐一個隨時爆炸的炸彈上,而諸大勢力也不希望自己花費不少資金製造出來的確是一個隨時會自爆的東西,於是人類很自然的就停止了對反物質的相關活動。

續反物質引擎之後人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研究終於有了回報,脫胎於廣義相對論的蟲洞對沖理論成型(實際上21世紀就有此類假說的存在),預示著人類的活動區域又將跨出太陽系及大麥哲倫星系。

恆星進入暮年以後,由於能量“H”(即‘氫’)轉化為光能的耗盡後,本身不可避免得發生坍塌——相對小質量恆星坍塌就形成白矮星;而大質量恆星便轉化為超新星(想畢大家中學都學過),而超新星又釋放出最後一絲未燃盡的“H”會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極度收縮形成一顆暗淡的中子星,其二則是再度坍塌形成黑洞。

眾所周知,黑洞的引力極大,連光都逃不過其龐大吸引力,而龐大的引力說明黑洞中心的質量也異常大(由牛頓第一定律推算,兩個擁有質量的物體會相互吸引,而質量較小者會被吸向質量較大,這就是引力。)——宇宙天體的密度決定著其的引力的大小,舉個例子來說,地球對物體的引力為9.8牛/千克,而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黑洞連星球都能輕易吸引,可見其的質量之大,簡直無法想象。

黑洞中心點,被稱為X點,是引力最大的一地方,曾經星核所在之處,非要用地球結構來看的話就是地核所在。

廣義相對論中提到,龐大的質量會使空間結構扭曲 ,地球的空間扭曲的直接現象是:太陽明明已經落到地平線以下,人們仍能看到其所發出的光芒(當然大氣塵埃的漫反射也是原因之一);若是像黑洞這般有著巨大的質量,空間結構很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按照此理論推斷,黑洞的吞噬能力並非完全無限,而是大部分黑洞在X點處擁有或穩定或不穩定,或大或小,或近或遠的所謂“空間摺疊門”——蟲洞的存在!

被黑洞所吸引的物質由X點的龐大引力化為比中子更細微的微粒(可能是派克,也可能更小。)由蟲洞傳送至另一個空間,再由與黑洞完全相反的天體——白洞的X點還原成物質。

蟲洞的不穩定性可以由“反質量”加以穩固。

不過當然不會通過自然黑洞進行空間跳躍,不說蟲洞的另一個出口在何方,就連黑洞的大小及壽命都無法弄清,想要安全、穩定、普及化地進行時空摺疊跳躍只能藉由人工黑洞來完成。

所謂人工黑洞當然不可能去弄個大型恆星來形成黑洞,成功率多少不說,那樣的黑洞也會如同自然黑洞一樣擁有巨大的引力,就算宇宙飛船擁有極厚極密的納米裝甲和離子護盾,沒被壓扁,其中的人也會在到達X點分解前就被龐大的引力弄成一堆血肉或直接解體成更小(萬有引力,即使在飛船中也會受到同樣影響)。要使人體不受致命的引力影響一方面要研製更強勁的反引力裝置,另一方面很有必要在保持蟲洞穩定的情況下縮小黑洞的體積和質量。

而縮小黑洞就是蟲洞對沖理論的精華所在,理論中提出:在一定狀態下,能量和物質的某種性質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例如某件物體達到超光速後,會出現時光倒流的現象,這就是物體所消耗的能量代替了質量改變空間結構的一種表現方式。

說到時光倒流這種現象,不得不提的是蟲洞對沖理論中的一個大膽猜想——進入蟲洞的速度如果和第三宇宙速度(按照相對論的猜想,速度大餘16.7km/s時物體可以脫離太陽系)相差過大,則很可能跳躍到別的時空去,所以跳躍的安全速度在16.7km/s左右,也可以有些許偏差。理論中談到:我們都知道自生存在於三維空間,一維是一根線,座標可以用一根軸來表示(可以用地球上經度或緯度來說明);二維是一個平面,座標是兩根軸(經度及緯度)。而三維是一個立體空間,座標是三根軸(經度緯度及高度);人們的大腦卻很難想象四維的空間,實際上第四根軸可以用時間來表示(即經度緯度、高度和時間),如果速度超過了第三速度,那麼跳躍時飛船多餘的能量則會使第四軸:時間發生變化,很可能穿梭到未來;若是跳躍的速度不夠,則在跳躍地點不變的情況下(其他三軸不變)抽取第四軸的能量,則會回到過去。

不過這個研究小組並沒有把這個穿梭時空的成果公佈,而是把結論改為無法正常摺疊跳躍,很可能船毀人亡——更改未來還好些若是將歷史破壞很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不如由他們直接從源頭遏制好了。大部分科學家還是非常有原則的,若是負面的發明,還不如不公諸於世。

創造微型黑洞需要蘊含龐大能量的能源,據計算,需要的舊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資訊化時代所使用能源。)以星系總存儲量計算,而所需要的核燃料也由恆星中氫的總儲量計算,至於反物質原料~你不會想有一個隨時會爆炸的摺疊跳躍門吧。而人類在大麥哲倫星系卻發現了一種蘊含極度龐大能量的晶石,被命名為泰伯利亞,正好用來替代黑洞龐大質量。

隨著摺疊跳越門地出世,人類的第二殖民時代到達,人類的足跡遍佈了大半個銀河系,武力強大到沒有種族能媲美,人口數量在不斷地創造歷史,豐富的資源取之不盡。

當然人類的貪婪是無盡的,為了爭奪唯一擁有泰伯利亞晶礦的臨近兩個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人與人之間戰爭終於開始了,為了壟斷摺疊跳躍門的材料,利益集團們開始驅動著自己的戰爭機器互相傾軋,國與國的聯盟、背刺層出不窮,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勢力的崩潰和崛起同樣迅速,一個星系可能在一天之內易幟,第二天又換一位主人~~第四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在每個人的心中,在激光武器的照耀下,一排人就可能隨隨便便地氣化消失,一艘載有上萬甚至數十萬人的戰艦無聲地沉沒。

近百年的時光使人類減少了近一半數量,青壯幾乎絕跡——似乎看準了時機,能與人類匹敵的外文明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並開始對人類發動全面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