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争夺俩星系,人类数量急剧下降

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争夺俩星系,人类数量急剧下降

随着22世纪的到来,地球上的各个大国及大势力间的关系已经日渐紧张,军备竞赛已从新被提上日程,而当地面科技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太空这个潜力无限且被视为第五大战场之一的存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势力竞相争取的方向。

不久,做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迈瑞克合众国(以下简称‘迈国’)率先宣布启动“乌金”计划,以19世纪末期的某庞大计划——“阿波罗”的座骑为名,亦希望其大获成功。

次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迈瑞克休斯顿航天中心发射了一艘命名为“乌金2号”的多功能航天器,它的任务就是——在多级助推式火箭的帮助下摆脱母星的大气层,进入那片深黑色,一望无际的空域中,协同早已在那里等候的“乌金一号”(从某空间站中出发),在那颗母星的唯一卫士——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

随后在联合国的磋商会谈中其他强国及大势力的强大压力下,迈国被迫放弃了把月球据为己有的想法,随后其他强国陆续实施驻月计划,形成了各势力在月球割据的局面。

同年,迈国某秘密实验室对核动力引擎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大量存在于月球表面的核燃料“氦三”得以充分运用, 使得人类航天技术也随之提高抵达太阳系以外已经不再是空想。

各个势力对此表态不一,例如欧联,不惜损失了大量苏格兰底场培养出来的精英特工,硬是把这项技术窃入囊中,一些特工埋藏之深,令迈国都大为汗颜;而华国则对外宣布,本国自行研制的“炎龙”型氦三星际核动力引擎的研发已进入最后阶段,实验型号已进入生产阶段……。

军备竞赛亦是必不可少的,在太空之中传统的金属实体弹在战争之中牢不可破的主宰地位已经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在广袤的太空中金属弹打出后的速度相对来说实在是一种相当可笑的存在了;甚至导弹就算再不用新型氦三引擎改进的话,也面临着能被目标轻松规避、拦截的尴尬局面。

取而代之取得主导地位的是21世纪便纳入研究进程的,拥有光速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而实体炮弹只能沦落到地面战或近距离太空战附属武器的序列中,相当于中世纪航海时代中的战船撞角,而且实体炮弹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其对锡、铁、铜等金属的消耗量太大,相比起来激光武器只消功耗率巨大的氦三引擎转换出来的电能实在是太便宜了——反正由太阳风吹到月球表面的且含有氦三灰尘实在不少,而且非常之耐用。

就在氦三反应炉及引擎普及后几年时间里,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发明问世了,这项发明也成了人类深入宇宙的一块里程碑,太空殖民时代到来了!生态模拟球,易于宇宙飞船携带的大型殖民舱,由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和大型可供整个城市运转的太阳能搜集板及能量转换站或地热能反应炉组成,并且配有能将星球大气中的H元素及O元素剥离制成氧气的元素合成反应站,由外层空间投向星球表面即可运行,内含的人工太阳可使昼夜尽量维持在24小时左右。这项发明。可以使人类在任何大气中含有H及O元素并且以确定安全的星球表面生存!

随着生态模拟球的诞生,原地球诸国开始各自的殖民计划,而计划实行的后果就是其国力及科技完全呈爆炸式增长。

很快,太阳系便被如狼似虎的几大国瓜分完毕,而氦三引擎亦无法支持星系之间的航行,成百上千光年的距离是无法被一台大功率核动力引擎所跨越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在此陷入泥沼,航空科技发展亦在不久后出现瓶颈。

人性总是贪婪的,在资源和领土瓜分完成之后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又开始了,领导者们不再满意只有军事卫星及武装航天飞机,太空船坞的发明也解决了飞船过重而无法脱离地心引力的问题,一艘艘堪比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准军事战舰开始服役,而诸国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冷却。

终于,由局部冲突演化的全世界参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这场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之中也使得人类在太空之中的武力变得更加强大,纳米装甲及离子护盾这些曾经只在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东西亦在现实中出现,太空战术也趋向规范化、成熟化。

第三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曾经的大国土崩瓦解,势力与势力间的重新洗牌。

三战之后人们再回首历史时,发现有的前人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广义狭义为首的相对论猜想;许多科幻电影及小说之中的观点等等。。。。这些东西在当时可能只是被视为单纯幻想,可在这个科技爆棚之后的太阳系大殖民时代末期,这些幻想被不少科学家视为启发之源。

不久,大功率反物质引擎问世。虽然地球及周边星球上并不含有反物质原料,但是在三战之后经过几个民间组织联手探索,还是在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中发现了不少。

从理论上来说反物质原料的优点高效且耐用,而缺点就是极不稳定,用俗话来说就是乘员搭乘在一个随时都可能爆掉的炸弹上面!

此后一个月,代号“先驱者”的第一艘反物质引擎飞船正式成型,并于同年投入使用。

经过多颗卫星充当试验品后,“先驱者”号最终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把一群由志愿者和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带到了距太阳系最近的大麦哲伦星座,并成功建立先遣站。

大麦哲伦星系,作为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星系之一,它拥有一个暗淡的恒星及数颗行星,是银河系中心系的一个附属星系,距离地球2.5光年,正在不停地受到银河中心系的侵蚀,预计数百万年后其与其的“邻居”小麦哲伦星系将完全被银河中心系吞噬,不过那是数百万年后,目前还是相对稳定的。

收到先遣队发来的消息后人类又集结了近千艘反物质引擎飞船,向大麦哲伦星系进发,试图在太阳系之外扩张人类的活动区域。

由于三十余年(无线电讯号由大麦哲伦星系传到太阳系要很久)的发展,载人舱的作用力系统更为完善,使人类肉体承受的瞬间加速的力更弱;引擎功率更强;纳米储物技术更为完善,使飞船能携带的燃料及生活物资更充分——种种的进步使得这批飞船在经历了二十六载之后到达了大麦哲伦星系,不过其中也有接近百艘的飞船因为反物质核原料的不稳定性或停泊在半路或剧烈爆炸而无法到达终点。

在三战前后,星际船坞及空港已经普及化,因为单单从地面发射飞船及卫星无论是从面积还是质量的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为每个星球都是有大气层及引力的,即使卫星也不例外,只是相对较小而已,所以从地面发射的方法对于发射物的质量和体积都有严格的限制,否者根本无法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从而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因此,人类直接在近星轨道上构建飞船制造厂及补给港口,这样就避免了星球引力对于飞船的限制。至于星际船坞或空港的物流问题则由半航天式大型的运输机(21世纪就出现了此类的小型飞机)及直升舰(第一航天殖民时代初期产物,由反引力引擎提供动力)解决。

正因为星际船坞及空港解决了飞船体积及质量的问题,使飞船发展呈大型化;而三战的洗礼使巨舰大炮主义也有抬头的趋势,因为大型太空战舰的装甲足够厚实,更大型的引擎也使战舰的离子护盾能量更充足,也使大型战舰比小型舰艇更易于生存;也因此,全人类的飞船都在趋于大型化,尤其是殖民飞船——所以在前往大麦哲伦星系途中损失了近百艘飞船,看似很少实际上是葬送了近百万条人命!

这些人命的损失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哗然,最终联合国投票表决后决定禁止反物质引擎的制造及原料开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此法规——当然,也没有人会想去乘坐一个随时爆炸的炸弹上,而诸大势力也不希望自己花费不少资金制造出来的确是一个随时会自爆的东西,于是人类很自然的就停止了对反物质的相关活动。

续反物质引擎之后人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研究终于有了回报,脱胎于广义相对论的虫洞对冲理论成型(实际上21世纪就有此类假说的存在),预示着人类的活动区域又将跨出太阳系及大麦哲伦星系。

恒星进入暮年以后,由于能量“H”(即‘氢’)转化为光能的耗尽后,本身不可避免得发生坍塌——相对小质量恒星坍塌就形成白矮星;而大质量恒星便转化为超新星(想毕大家中学都学过),而超新星又释放出最后一丝未燃尽的“H”会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极度收缩形成一颗暗淡的中子星,其二则是再度坍塌形成黑洞。

众所周知,黑洞的引力极大,连光都逃不过其庞大吸引力,而庞大的引力说明黑洞中心的质量也异常大(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算,两个拥有质量的物体会相互吸引,而质量较小者会被吸向质量较大,这就是引力。)——宇宙天体的密度决定着其的引力的大小,举个例子来说,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为9.8牛/千克,而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黑洞连星球都能轻易吸引,可见其的质量之大,简直无法想象。

黑洞中心点,被称为X点,是引力最大的一地方,曾经星核所在之处,非要用地球结构来看的话就是地核所在。

广义相对论中提到,庞大的质量会使空间结构扭曲 ,地球的空间扭曲的直接现象是:太阳明明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人们仍能看到其所发出的光芒(当然大气尘埃的漫反射也是原因之一);若是像黑洞这般有着巨大的质量,空间结构很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按照此理论推断,黑洞的吞噬能力并非完全无限,而是大部分黑洞在X点处拥有或稳定或不稳定,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所谓“空间折叠门”——虫洞的存在!

被黑洞所吸引的物质由X点的庞大引力化为比中子更细微的微粒(可能是派克,也可能更小。)由虫洞传送至另一个空间,再由与黑洞完全相反的天体——白洞的X点还原成物质。

虫洞的不稳定性可以由“反质量”加以稳固。

不过当然不会通过自然黑洞进行空间跳跃,不说虫洞的另一个出口在何方,就连黑洞的大小及寿命都无法弄清,想要安全、稳定、普及化地进行时空折叠跳跃只能借由人工黑洞来完成。

所谓人工黑洞当然不可能去弄个大型恒星来形成黑洞,成功率多少不说,那样的黑洞也会如同自然黑洞一样拥有巨大的引力,就算宇宙飞船拥有极厚极密的纳米装甲和离子护盾,没被压扁,其中的人也会在到达X点分解前就被庞大的引力弄成一堆血肉或直接解体成更小(万有引力,即使在飞船中也会受到同样影响)。要使人体不受致命的引力影响一方面要研制更强劲的反引力装置,另一方面很有必要在保持虫洞稳定的情况下缩小黑洞的体积和质量。

而缩小黑洞就是虫洞对冲理论的精华所在,理论中提出:在一定状态下,能量和物质的某种性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某件物体达到超光速后,会出现时光倒流的现象,这就是物体所消耗的能量代替了质量改变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方式。

说到时光倒流这种现象,不得不提的是虫洞对冲理论中的一个大胆猜想——进入虫洞的速度如果和第三宇宙速度(按照相对论的猜想,速度大余16.7km/s时物体可以脱离太阳系)相差过大,则很可能跳跃到别的时空去,所以跳跃的安全速度在16.7km/s左右,也可以有些许偏差。理论中谈到:我们都知道自生存在于三维空间,一维是一根线,坐标可以用一根轴来表示(可以用地球上经度或纬度来说明);二维是一个平面,坐标是两根轴(经度及纬度)。而三维是一个立体空间,坐标是三根轴(经度纬度及高度);人们的大脑却很难想象四维的空间,实际上第四根轴可以用时间来表示(即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如果速度超过了第三速度,那么跳跃时飞船多余的能量则会使第四轴:时间发生变化,很可能穿梭到未来;若是跳跃的速度不够,则在跳跃地点不变的情况下(其他三轴不变)抽取第四轴的能量,则会回到过去。

不过这个研究小组并没有把这个穿梭时空的成果公布,而是把结论改为无法正常折叠跳跃,很可能船毁人亡——更改未来还好些若是将历史破坏很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不如由他们直接从源头遏制好了。大部分科学家还是非常有原则的,若是负面的发明,还不如不公诸于世。

创造微型黑洞需要蕴含庞大能量的能源,据计算,需要的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讯化时代所使用能源。)以星系总存储量计算,而所需要的核燃料也由恒星中氢的总储量计算,至于反物质原料~你不会想有一个随时会爆炸的折叠跳跃门吧。而人类在大麦哲伦星系却发现了一种蕴含极度庞大能量的晶石,被命名为泰伯利亚,正好用来替代黑洞庞大质量。

随着折叠跳越门地出世,人类的第二殖民时代到达,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银河系,武力强大到没有种族能媲美,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创造历史,丰富的资源取之不尽。

当然人类的贪婪是无尽的,为了争夺唯一拥有泰伯利亚晶矿的临近两个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人与人之间战争终于开始了,为了垄断折叠跳跃门的材料,利益集团们开始驱动着自己的战争机器互相倾轧,国与国的联盟、背刺层出不穷,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势力的崩溃和崛起同样迅速,一个星系可能在一天之内易帜,第二天又换一位主人~~第四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激光武器的照耀下,一排人就可能随随便便地气化消失,一艘载有上万甚至数十万人的战舰无声地沉没。

近百年的时光使人类减少了近一半数量,青壮几乎绝迹——似乎看准了时机,能与人类匹敌的外文明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并开始对人类发动全面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