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01

你就那麼賤,那麼缺男人嗎?


很難想象,第一次受到這樣的評價,竟來自於親生父母。

早戀,被父母知道。沒問一句前因後果,狠狠丟下這句辱罵。

自那以後,我變得不自信了。


《狗十三》的專輯採訪中,W小姐說起這段回憶,充滿了震驚、無奈和心酸。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無獨有偶,另一個女孩,也有過類似經歷。

當時,班裡轉來了一位男生,高高瘦瘦,成績特別好。

女孩為了離男孩近一點,拼命讀書。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刻苦努力,女孩在期末考試考進全班前十名。

父母很高興,宴請親友犒賞她。

當得知她這麼努力學習,竟是為了一個男孩,父母當場震怒。當著飯桌上所有親友的面,狠狠地羞辱她“不要臉”。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什麼是愛暴力?這就是了。

以愛為名,實行暴政,逼迫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逼迫你全盤接受他們的想法。


將本該照進孩子心裡的光,驅逐出去,只剩下,黑暗和冰冷。

以“愛你”之名,行“傷害”之實,是多少家庭不敢直面的真相。

所以,《狗十三》,被封存了五年。

02

上映前期,曝光了一張“雕刻版”海報:

父親手握工具,為女兒的彩色青春,慢慢剝落,然後,塗抹上和自己一樣的灰白。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李玩喜歡物理,父親卻強行給她報英語培訓班。

父母離婚,父親沒時間管她,也為了讓她不鬧,塞給她一條狗。

當李玩與狗建立了情感,父親強行把狗送走。李玩哭鬧抗爭,換來父親一頓暴打。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李玩的成長,就是天真被抹殺的過程。終於,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

慶功宴上,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來一盤燻得黑黑的狗肉。李玩猶豫片刻,一口吃了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李玩真的懂事了,但懂事背後,蘊藏了太多的壓抑、心酸和與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觀影中,多少人落淚。故事是別人的,可傷痛卻是自己的,於是,在苦澀液體中,我們品嚐出: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03


臺灣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裡,女孩茉莉乖巧、懂事、成績優異。

意料不到的是,某天,茉莉“突然”跳樓自殺。

母親抓狂、不解,決定找出茉莉死亡的真相。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通過技術手段,母親進入女兒生前的記憶,才發現:自己之前說的那些話,像劊子手裡冷冰冰的刀,一步步把女兒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你去讀中文系的話,你爸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你不要以為我不會揍你,你對得起我們嗎?如果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早就是教授了。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女兒表面上沒有反抗,但私下裡,卻撒謊、偷東西、嗑藥、看自殺資料、自虐。

每次考試不盡人意,茉莉便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口子,並暗自期望:

也許某一天,母親會看到,並帶著愧疚對自己說聲對不起。


但直到茉莉的最後一天,仍沒等到母親的“對不起”,相反,等來的,是無盡的苛責和要求。

她終於絕望,選擇了輕生。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柏燕誼在《愛暴力:獻給那些在愛中掙扎的孩子及其父母們》中曾寫道: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承受著父母最深重的愛成長起來的。父母保護我們,不讓我們受到任何傷害;不斷鞭策我們,讓我們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地為我們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將一切都無私奉獻給我們。但是,我們並沒有感到幸福、快樂。反而,會在這份愛中苦苦掙扎,迷失自我。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04

有人問姜思達,為什麼你身上有一種天生的敏感?


因為我從小到大,都必須隨時知道,大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吵架了,我該回避還是勸和。


如果,你從小就在想這件事,那麼你一定會敏感。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談到父親當年離婚沒告訴自己,父親再婚依舊沒通知他,姜思達忍不住問父親:為什麼?

但父親還沒回答,姜思達卻先說了:“我最大的問題是,咋倆真的不熟。”

說完,姜思達的眼眶有了淚花。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讓人不禁想起《狗十三》專訪中,那個被愛暴力刺傷的女孩:

我們活著活著,便會覺得,算了吧,忘了吧但從來都沒有人,會把這種事,當作一個問題去解決,這才是最可怕的。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05

潛意識中,人會選擇性遺忘傷害,並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地接受,甚至不自覺複製同樣的親子關係。

有些人善於自醒,害怕這種慣性,從此,連孩子都不敢生了。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內心裡十分喜歡孩子。

每個月都會去福利院看孩子,平時還會自己動手做些小衣服,但卻一直堅持丁克。

問其原因,她總是沉默。

終於,一次酒後,她抽泣著:

我對親情挺陌生也挺抗拒的。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要如何和他相處,又該如何去愛他?

在她童年的回憶裡,充斥著父母的打罵、漠視。溫暖的親情,沒半分印記。


從未見過“無條件的愛”,又如何學得會無條件接納他人?

究其根本,她從未學到愛孩子的能力。


06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缺失,將壞的內化,好的傳承,是父母的責任。

知乎上有個故事,感動過很多人。

一位男生,因為談戀愛,被叫了家長。

父親從辦公室走出來時,他站在門口,戰戰兢兢地等著捱罵。

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你別有壓力,不是什麼大事兒。

少年所有的惶惶不安,都在這句話中,煙消雲散。

直到今天,他想起那一幕,依然溫暖得想落淚。

雖然父親也會為孩子早戀煩惱困惑,但他並沒有把成人世界裡的標準,強壓給孩子,粗暴地批判和評價。

他只是,試著去感受,進而理解。

自殺前,她在等一句對不起


好的成長,都是在父母的良性引導下,在自我經歷中,慢慢感悟,進而成熟。

而不該,讓其抹去菱角,用隱忍換懂事,用故作老成殺害天真,最終,變成流水線中的一個模子,你我無差。

為人父母,我們要學會感知其內心,尊重其選擇,接納其不同。要知道,我們的溫暖,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而不是,她人生的暴風雨。

作者:竹子薔薇,十年情長路,一筆寫紅塵,公眾號:竹子薔薇(zhuziqiangwe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