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强烈推荐,读完许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这本书强烈推荐,读完许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一段时间以来,最喜欢的一本了。

生活虽平静,但心情总会有所起伏,某些时候对未来充满恐惧,某些时候又会提前预支困难,陷入自我折磨中。

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捕获内心的那份宁静,用一双虽不明亮却真诚的眼睛看到事物的风云变幻,世事的一切天成,如此心才能够安,身才能够静,也才能够更加自在的去走自己的路。

《悉达多》一书就是这样一份助力,在书中我看到了主人公从人云亦云中走出,从教义学习中走过,最终慢慢找到自己,明白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心安理得的活在了当下。

阅读过程中,处处有哲理,处处引人深思,见证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仿佛经历了自己的探索求寻之旅,心愈发豁达、透亮,深深的感动中是对生命的礼赞。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主人公悉达多,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他悟到了什么,他的所得是否牵动了你我的心弦,我们是否也能够有所获呢?

1 自我是我们不应该逃避的生命之魂

主人公悉达多本是婆罗门之子,在印度,婆罗门是种姓中的最高阶层,因此悉达多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在父亲及智者的引领下,研究各类经书真言颇有所成。

然而,步入青年之后,他对自己所追求和信仰的产生了怀疑,他不想像父亲一般日复一日,他想找到最本质的东西,于是离开了家人,加入了苦行的行列。

当时的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候奇迹。

在他看来,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那伟大的秘密必会出现。

然而,苦行数载之后,尽管有所成,但悉达多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苦行中的长者,仿佛都离那个绝对真理有点远。问题出在了哪里,却不得知。

这时候乔达摩的出现,给了悉达多曙光,他打算告别苦行,踏上继续寻找的旅途。

“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弃自我”仿佛在许多书中都出现过,一些寻道的人也在努力践行着,可是这个自我真的能够消弭吗?当我们在寻的过程中不是就已经有了自我吗?

悉达多第一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他又踏上了旅程。他得出的结论是:冥想、肉体的弃绝、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避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

这段读起来有点晦涩是不是,由此我想到的是:逃避自我,连自己都不敢于去认识,又如何能够获得真理。那个绝对真理不应该是有条件的,而是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自我必然也在其内。

这本书强烈推荐,读完许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2 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前进

很快悉达多找到了乔达摩,他一眼就认出了他,他的微笑、趺坐和行走是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神秘,令人神往。

听完乔达摩的教诲,悉达多进一步明白: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的最深处才能有如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如此神态和举止是无所依循、无所寻求的,映射出的是一种永恒的光。

于是悉达多告诉自己:我也必须要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教义可以言传,但那绝对的真理只能靠自己去感受获得。

就这样他又踏上了旅程,开启了自我寻找之路。

书中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我过去是多么懵懂,多么愚蠢”,他一边快步行进一边想到:一个人阅读一本所要研究的书,他不会去鄙弃书的字母和句点并把它们斥为幻想,斥为偶然的无意义的躯壳,而是去一字一句的阅读、研究并喜爱。然而,我本想阅读世界这本大书以及我的自性之书,却推定需要鄙弃书中的字母和符号。我将现象的世界斥为幻影,我将自身的眼耳鼻口斥为偶然之物。现在该结束了,我终于觉醒了。

在如此觉醒中,悉达多投入了社会生活,体验了金钱的力量、爱情的甘甜...,一晃数十载,他发觉慢慢的自己成为了曾经鄙视的人,穿着华丽的衣裳,内心却无所依,心灵的困惑重又袭来。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悉达多,他已迷失,他放下了一座山,却又坠入了一潭渊,他走到了寻道的另一个极端。

其实成长就是这样,磕磕绊绊中很难两全,谁也不是千里眼、顺风耳,只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努力的往前走,错了就去修正,正确就继续前行,走出来的都是路。

做人亦是如此,对自己不要太苛刻,对家人亲朋不要有太多的挑剔和批判,一起携手往前走,去经历就很美。

这本书强烈推荐,读完许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3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轨迹

当悉达多不能承受生活的堕落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在河边他本想放弃生命,但却听到了生命的召唤,一个“唵”音挽救了他。

于是在这同一条河流边,他与曾经渡他过河的船工成为了朋友,开始了渡船生活。

从河水那里,他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与见解,只是在听。

读到这里,本以为悉达多已经大成,可是却忘了,一直以来他想要的真理还未出现,如此宁静中很多人都可以实现他所达到的境界,不能算作圆满。

上天总是这样: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悉达多从社会生活中逃离后,某天他的儿子出现在了河边,看着如此蛮横娇惯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忍耐、倾听的艺术去引导和帮助,可是无论他如何去做,儿子总想着要逃离,回归社会生活。

最终孩子走了,他放心不下,但又不能奈何。船工好友问他:你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事实是,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命运。

正是在这次经历中,悉达多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因果轮回,想到了命运这无意义的循环往复。

他意识到一切的万物都是那么自然而严守秩序。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河水之声忧伤,带着悲哀与渴望,向自己的归宿流去。

从那一刻起,悉达多不再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不再感受到苦痛,他的脸庞放射出一种智慧的宁和,不再有意志与这种智慧相左,这种智慧已然最终达到了圆成,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随流而下,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如一。

这本书强烈推荐,读完许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4

就这样悉达多实现了自己的圆满,漫漫寻道之路,他终于看清想明白,坦坦荡荡的活在了宇宙间。

在我看来,他所证得的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艺术,父母子女也好、万事万物也罢,都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迷信点说各人有各命、各物有各物的使命,谁都干涉不了谁,谁也替代不了谁,每个人终将流向的都是自己的归宿。因此,放下,放下过多的干涉,放下希望掌控一切的武断,去体验、去爱,或许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许多人看着前方却忘了当下,为昨天悔恨、为明天担忧,忘了时间在一点一滴中的流逝,该爱的人没有好好爱,该做的事没有来得及做,殊不知机缘或许就这样错失,美好或许将永远不再。

生命没有那么难,道也很简单,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去体验这个风云变幻却多姿多彩的世界。

书中有句话,我想用作本文的一个结尾,送给你我,愿如此心境你也能够体会到: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