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強烈推薦,讀完許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這本書強烈推薦,讀完許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是一段時間以來,最喜歡的一本了。

生活雖平靜,但心情總會有所起伏,某些時候對未來充滿恐懼,某些時候又會提前預支困難,陷入自我折磨中。

這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捕獲內心的那份寧靜,用一雙雖不明亮卻真誠的眼睛看到事物的風雲變幻,世事的一切天成,如此心才能夠安,身才能夠靜,也才能夠更加自在的去走自己的路。

《悉達多》一書就是這樣一份助力,在書中我看到了主人公從人云亦云中走出,從教義學習中走過,最終慢慢找到自己,明白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心安理得的活在了當下。

閱讀過程中,處處有哲理,處處引人深思,見證主人公成長的同時,彷彿經歷了自己的探索求尋之旅,心愈發豁達、透亮,深深的感動中是對生命的禮讚。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主人公悉達多,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長,他悟到了什麼,他的所得是否牽動了你我的心絃,我們是否也能夠有所獲呢?

1 自我是我們不應該逃避的生命之魂

主人公悉達多本是婆羅門之子,在印度,婆羅門是種姓中的最高階層,因此悉達多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從小在父親及智者的引領下,研究各類經書真言頗有所成。

然而,步入青年之後,他對自己所追求和信仰的產生了懷疑,他不想像父親一般日復一日,他想找到最本質的東西,於是離開了家人,加入了苦行的行列。

當時的他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使“自我”化為空無,拋卻一切渴望、慾念、夢想、快樂與悲傷,讓自我死滅,在空寂的心靈中尋得安寧,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維中等候奇蹟。

在他看來,當自我被征服而寂滅,當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慾望都歸於靜默,那終極之物必然會覺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層存在、那偉大的秘密必會出現。

然而,苦行數載之後,儘管有所成,但悉達多發現,無論是自己還是苦行中的長者,彷彿都離那個絕對真理有點遠。問題出在了哪裡,卻不得知。

這時候喬達摩的出現,給了悉達多曙光,他打算告別苦行,踏上繼續尋找的旅途。

“使自我化為空無,拋棄自我”彷彿在許多書中都出現過,一些尋道的人也在努力踐行著,可是這個自我真的能夠消弭嗎?當我們在尋的過程中不是就已經有了自我嗎?

悉達多第一次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他又踏上了旅程。他得出的結論是:冥想、肉體的棄絕、齋戒和調息,那隻不過是在逃避自我,只不過是對自我所受苦難的一種短暫的逃避,只不過是針對生命荒謬與痛苦的一副暫時的麻醉劑。

這段讀起來有點晦澀是不是,由此我想到的是:逃避自我,連自己都不敢於去認識,又如何能夠獲得真理。那個絕對真理不應該是有條件的,而是包含在萬事萬物之中,自我必然也在其內。

這本書強烈推薦,讀完許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2 成長就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前進

很快悉達多找到了喬達摩,他一眼就認出了他,他的微笑、趺坐和行走是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如此坦誠、如此單純而又如此神秘,令人神往。

聽完喬達摩的教誨,悉達多進一步明白: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的最深處才能有如他一樣的神態和舉止。如此神態和舉止是無所依循、無所尋求的,映射出的是一種永恆的光。

於是悉達多告訴自己:我也必須要探入自己的最深處。教義可以言傳,但那絕對的真理只能靠自己去感受獲得。

就這樣他又踏上了旅程,開啟了自我尋找之路。

書中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我過去是多麼懵懂,多麼愚蠢”,他一邊快步行進一邊想到:一個人閱讀一本所要研究的書,他不會去鄙棄書的字母和句點並把它們斥為幻想,斥為偶然的無意義的軀殼,而是去一字一句的閱讀、研究並喜愛。然而,我本想閱讀世界這本大書以及我的自性之書,卻推定需要鄙棄書中的字母和符號。我將現象的世界斥為幻影,我將自身的眼耳鼻口斥為偶然之物。現在該結束了,我終於覺醒了。

在如此覺醒中,悉達多投入了社會生活,體驗了金錢的力量、愛情的甘甜...,一晃數十載,他發覺慢慢的自己成為了曾經鄙視的人,穿著華麗的衣裳,內心卻無所依,心靈的困惑重又襲來。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悉達多,他已迷失,他放下了一座山,卻又墜入了一潭淵,他走到了尋道的另一個極端。

其實成長就是這樣,磕磕絆絆中很難兩全,誰也不是千里眼、順風耳,只能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努力的往前走,錯了就去修正,正確就繼續前行,走出來的都是路。

做人亦是如此,對自己不要太苛刻,對家人親朋不要有太多的挑剔和批判,一起攜手往前走,去經歷就很美。

這本書強烈推薦,讀完許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3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軌跡

當悉達多不能承受生活的墮落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在河邊他本想放棄生命,但卻聽到了生命的召喚,一個“唵”音挽救了他。

於是在這同一條河流邊,他與曾經渡他過河的船工成為了朋友,開始了渡船生活。

從河水那裡,他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以一顆寧靜的心靈、一種期盼而又寬容的心境去傾聽,拋棄一切慾望和激情,拋棄一切評判與見解,只是在聽。

讀到這裡,本以為悉達多已經大成,可是卻忘了,一直以來他想要的真理還未出現,如此寧靜中很多人都可以實現他所達到的境界,不能算作圓滿。

上天總是這樣:任何體驗如果未達到極致並終歸寂滅,都會重新出現,悲哀總會迴歸。

悉達多從社會生活中逃離後,某天他的兒子出現在了河邊,看著如此蠻橫嬌慣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忍耐、傾聽的藝術去引導和幫助,可是無論他如何去做,兒子總想著要逃離,迴歸社會生活。

最終孩子走了,他放心不下,但又不能奈何。船工好友問他:你真的認為有人可以免於自我之路嗎?難道僅僅因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於悲哀、痛苦和幻滅就可以使他得以倖免嗎?事實是,即使你為他死十次,也不能絲毫改變他的命運。

正是在這次經歷中,悉達多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想到了因果輪迴,想到了命運這無意義的循環往復。

他意識到一切的萬物都是那麼自然而嚴守秩序。每個人都執著於自己的目標,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目標所困擾,每個人都在經受痛苦。河水之聲憂傷,帶著悲哀與渴望,向自己的歸宿流去。

從那一刻起,悉達多不再與自己的命運抗爭,不再感受到苦痛,他的臉龐放射出一種智慧的寧和,不再有意志與這種智慧相左,這種智慧已然最終達到了圓成,委身於時間與生命之流中,隨流而下,充滿慈悲與同情,與萬物和諧如一。

這本書強烈推薦,讀完許多困惑都有了答案

4

就這樣悉達多實現了自己的圓滿,漫漫尋道之路,他終於看清想明白,坦坦蕩蕩的活在了宇宙間。

在我看來,他所證得的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藝術,父母子女也好、萬事萬物也罷,都有其自然運行的規律,迷信點說各人有各命、各物有各物的使命,誰都干涉不了誰,誰也替代不了誰,每個人終將流向的都是自己的歸宿。因此,放下,放下過多的干涉,放下希望掌控一切的武斷,去體驗、去愛,或許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許多人看著前方卻忘了當下,為昨天悔恨、為明天擔憂,忘了時間在一點一滴中的流逝,該愛的人沒有好好愛,該做的事沒有來得及做,殊不知機緣或許就這樣錯失,美好或許將永遠不再。

生命沒有那麼難,道也很簡單,就是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去體驗這個風雲變幻卻多姿多彩的世界。

書中有句話,我想用作本文的一個結尾,送給你我,願如此心境你也能夠體會到: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