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為期4天的“五一”小長假剛過,可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45歲的董鋆貴還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除了在景區做護林員外,他還將自家的吊腳樓改造成食宿一體的農家樂。“一到‘五一’這種旅遊旺季,家裡的10間客房全部住滿,從過去的基本餬口,到現在年收入15萬餘元,家境的改變不是一點點。”

在雷山縣,像董鋆貴一樣通過山地鄉村旅遊脫貧致富的,2014年以來就有1.5萬人。

“一家六口人,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民族文化保護費分到9560元,加上二層小樓的租金4萬元等,家庭純收入可達6萬元,我們可以和貧困說再見了。”對於西江村平寨八組的陸勝江來說,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全縣有100多個村寨散佈其間。最難啃的“骨頭”在山上,文化旅遊資源在山上,雷山後發優勢和後來居上的信心和底氣也在山上,這就決定了雷山縣要在山地鄉村旅遊上做文章。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強力助推脫貧攻堅。

西江千戶苗寨是最有力的證明。

時間追溯至改革開放初期。彼時,和西部眾多的民族貧困村寨一樣,西江和外界的聯絡通道只有一條砂石路,這裡還是一個經濟滯後、貧困面較廣、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村落。當地的苗家人過著“吃飯靠種地,掙錢靠打工”的貧困落後生活。

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西江苗寨逐漸被人所知曉。不過,由於缺乏旅遊開發的強力介入,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8年期間,西江苗寨依然鮮為人知。

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發大會在西江舉行,雷山舉全縣之力對西江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改造,在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有效助推了旅遊產業發展。

而今,在西江,通過旅遊開發,西江苗寨遊客量從2008年的77.73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753.17萬人,旅遊綜合收入從1億元增加到64.01億元。像董鋆貴和陸勝江一樣的6000多西江村民均享受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旅遊收益成為村民最主要的收益來源。

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毫不誇張的說,100%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通過吸納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我們實現了6369人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15000餘元。”雷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西江鎮)綜合執法局副局長劉安榮告訴記者,通過旅遊扶貧+旅遊產業開發,西江村一躍成為經濟旺、百姓富、產業興的現代民族村寨。

在西江,全村4個片區8個自然寨的農戶均參與房屋入股,每年分兩次領取民族文化保護獎勵,西江村所有農戶將自己“房屋保護”入股西江旅遊公司,公司則將每年總門票收入的18%分給村民。

“保護好自家的吊腳樓就有錢,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是錢!”劉安榮告訴記者,根據旅遊扶貧參股規定,“民族文化保護獎勵”並非戶戶均分,也非人人可得,擅自毀壞參股建築要扣分,個人言行與苗家民俗相悖也要減持,建築保護100分,個人行為100分,由景區管理局、房屋建築保護委員會、村委會、老年協會(寨佬)、村民代表等組成的評級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考核打分,經公示後每年的8月底和春節前按照打分情況兌現獎勵。

“2018年,西江旅遊公司發放給西江村百姓文化保護獎勵3210萬元,為1400餘戶增收,其中295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獎勵達2.16萬元。”劉安榮說。

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除此之外,在西江村1920戶農戶中有1100戶參與旅遊項目開發中,如農家樂、酒店、民宿、銀飾、小吃攤、門面、工藝品、苗族蠟染等,戶均年純收入可達32萬元,實現戶戶為股東,人人皆受益。

秉持“旅遊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西江堅持把加強旅遊服務設施建設與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結合起來,綜合打造好每一個景點和村寨的山、水、林、田、路、房、寨,不斷提升美麗鄉村的景觀品質和鄉村旅遊價值。

如今,西江百姓大都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一條別具特色的“致富路”。

每年每家純收入32萬,西部這個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麼發財的?

記者手札:漫步西江街頭,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從有別於國內其他景區粗暴到什麼都不剩的“義烏小商品”特色古鎮來看,這裡的村民還保留著當地應該有的生活氛圍,早餐前打個招呼,晚飯後相聚廣場看個表演,熱鬧喧囂中,苗家人還是保持著寧靜生活的苗家人,但卻不再為生計發愁,貧困遠去,小康到來。

(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 曾萬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