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为期4天的“五一”小长假刚过,可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45岁的董鋆贵还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除了在景区做护林员外,他还将自家的吊脚楼改造成食宿一体的农家乐。“一到‘五一’这种旅游旺季,家里的10间客房全部住满,从过去的基本糊口,到现在年收入15万余元,家境的改变不是一点点。”

在雷山县,像董鋆贵一样通过山地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2014年以来就有1.5万人。

“一家六口人,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民族文化保护费分到9560元,加上二层小楼的租金4万元等,家庭纯收入可达6万元,我们可以和贫困说再见了。”对于西江村平寨八组的陆胜江来说,放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全县有100多个村寨散布其间。最难啃的“骨头”在山上,文化旅游资源在山上,雷山后发优势和后来居上的信心和底气也在山上,这就决定了雷山县要在山地乡村旅游上做文章。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助推脱贫攻坚。

西江千户苗寨是最有力的证明。

时间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和西部众多的民族贫困村寨一样,西江和外界的联络通道只有一条砂石路,这里还是一个经济滞后、贫困面较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当地的苗家人过着“吃饭靠种地,挣钱靠打工”的贫困落后生活。

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西江苗寨逐渐被人所知晓。不过,由于缺乏旅游开发的强力介入,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期间,西江苗寨依然鲜为人知。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在西江举行,雷山举全县之力对西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

而今,在西江,通过旅游开发,西江苗寨游客量从2008年的77.73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753.17万人,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64.01亿元。像董鋆贵和陆胜江一样的6000多西江村民均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旅游收益成为村民最主要的收益来源。

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毫不夸张的说,10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我们实现了6369人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5000余元。”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西江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刘安荣告诉记者,通过旅游扶贫+旅游产业开发,西江村一跃成为经济旺、百姓富、产业兴的现代民族村寨。

在西江,全村4个片区8个自然寨的农户均参与房屋入股,每年分两次领取民族文化保护奖励,西江村所有农户将自己“房屋保护”入股西江旅游公司,公司则将每年总门票收入的18%分给村民。

“保护好自家的吊脚楼就有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是钱!”刘安荣告诉记者,根据旅游扶贫参股规定,“民族文化保护奖励”并非户户均分,也非人人可得,擅自毁坏参股建筑要扣分,个人言行与苗家民俗相悖也要减持,建筑保护100分,个人行为100分,由景区管理局、房屋建筑保护委员会、村委会、老年协会(寨佬)、村民代表等组成的评级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考核打分,经公示后每年的8月底和春节前按照打分情况兑现奖励。

“2018年,西江旅游公司发放给西江村百姓文化保护奖励3210万元,为1400余户增收,其中29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奖励达2.16万元。”刘安荣说。

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除此之外,在西江村1920户农户中有1100户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中,如农家乐、酒店、民宿、银饰、小吃摊、门面、工艺品、苗族蜡染等,户均年纯收入可达32万元,实现户户为股东,人人皆受益。

秉持“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西江坚持把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与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结合起来,综合打造好每一个景点和村寨的山、水、林、田、路、房、寨,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的景观品质和乡村旅游价值。

如今,西江百姓大都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致富路”。

每年每家纯收入32万,西部这个村子竟比省城富裕,怎么发财的?

记者手札:漫步西江街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从有别于国内其他景区粗暴到什么都不剩的“义乌小商品”特色古镇来看,这里的村民还保留着当地应该有的生活氛围,早餐前打个招呼,晚饭后相聚广场看个表演,热闹喧嚣中,苗家人还是保持着宁静生活的苗家人,但却不再为生计发愁,贫困远去,小康到来。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曾万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