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佃貴和他的“濁毒理論”

題記:

為醫,他攻疑克難,給走向深淵的患者開啟生的通路;為師,他循循善誘,給懵懂迷惘的學子豎起指路的燈塔;為官,他高瞻遠矚,給遭遇瓶頸的單位拓展一片奔騰的空間;他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濁毒證研究室”,成為業內治療脾胃病的不二人物。他,就是“濁毒”理論創始人李佃貴。

國醫大師李佃貴和他的“濁毒理論”

自小尚醫 少年得志

李佃貴自小聰慧, 五六歲起就跟父親學練書法,十二三歲時就能給鄉親們寫春聯了。那時,李佃貴有位在公社衛生院上班的本家叔叔,整天揹著出診包去各村看病,在當地很受崇拜。有一次李佃貴發燒,十幾天不退,這位叔叔開了兩副中藥,吃後很快就好了,這件事讓李佃貴立志學醫。1965 年他參加了縣裡辦的中醫學習班,畢業後到公社衛生院當了醫生。

1970年10月份的一天,李佃貴進藥回來遇到河北新醫大的招生人員問路,說要到他們公社衛生院開招生座談會,李佃貴給他們帶路,一路說了不少話。他們問李佃貴願不願意到新醫大讀書,李佃貴說當然願意,上學的事就這麼定了。他1970年底入的學,1974年畢業後被分到省三院搞中醫科臨床。

承古創新 別開洞天

當年,李佃貴在省三院搞了一年的臨床就被調到黨委辦公室當秘書,1976年回到醫大中醫內科教研室,到市中醫院搞臨床教學。那時有很多胃病患者吃西藥無效,嘗試中藥後效果還不錯,從那時起李佃貴就開始看胃病了。1979年省中醫院建成後他到內科出門診,也專看胃病。1983年明確了專科,跟田乃庚、李恩復等老師抄方,積累了看胃病的經驗。

在臨床實踐中李佃貴發現,相當一部分胃癌、萎縮性胃炎用常規方法治療效果不理想,這樣的病人大都舌苔黃厚粘膩,大便粘膩不暢。中醫把癌症歸結為毒邪所致,一般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李佃貴從中得到啟發,發現胃癌、萎縮性胃炎在不同階段,不同病人中屬於中醫的“濁毒證”,用化濁解毒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果然很好。

經過反覆探索思考,李佃貴總結出“疏肝和胃、活血祛淤、解毒化濁、健脾和胃”四步調胃大法,總稱為“化濁解毒”治療法。臨床實踐證明,運用此法治療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達到90% 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變不可逆轉”的理論束縛,為純中藥製劑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期病變,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他所在的河北省中醫院成立了全國首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慢性胃炎濁毒證重點研究室”,使該醫院成為中醫中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

心繫百姓 大醫精誠

作為一名大夫,李佃貴時刻謹記“醫乃仁術”的古訓,時時處處想病人所想,使他們儘量少花錢,治好病,不少患者因治病成了他親密的朋友。李佃貴常說,病人離不開醫生,醫生也離不開病人。從某種意義上講,病人是醫生學習摸索、積累經驗、創新提高的源泉。近年來,由於醫療不正之風和藥價虛高等原因,看病難、看病貴成了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為此,李佃貴在省中醫院推行了多項措施,充分發揮中醫藥自身優勢,多開展一些價廉質優的傳統中醫服務項目,出臺惠民舉措,降低醫療費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精心謀劃 引領發展

李佃貴對於中醫院的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中醫院必須從治療理念到治療方法,都得是中醫的,辦醫院要有人才,在醫院會看病、能看好病就叫人才。李佃貴當院長後,首先確立了“中醫立院,人才強院,特色興院”的辦院方針,並出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比如:在專科專病的發展上採取“扶強不扶貧”政策;在資金投入力度上向優勢科室傾斜等。之後,一批具有獨到療效的特色專科先後湧現出來,其中脾胃病科、針灸科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脾胃病科、針灸科、腎病內科、骨傷科、肛腸科、皮膚科先後被省中藥管理局確定為河北省重點中醫專科。河北省名醫堂、河北省中醫脾胃病治療中心、河北省中醫腦病治療中心相繼在醫院成立,促進了河北省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

言傳身教 甘為人梯

作為一名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李佃貴要求學生們醫技醫德並重,注重通過實踐操作和啟發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他要求學生換位思考,常懷一顆仁愛之心去面對患者。為了中醫教學,李佃貴嘔心瀝血,著述多多,由他編著的《中醫學》、《中醫學習指導》等5部200 多萬字的醫學教材,融入了他大量的臨床實踐和體會,受到師生一致好評。

62歲不擔任院長後,李佃貴還在發揮餘熱。私人醫院高薪聘請,被李佃貴謝絕了。他打算以後不帶研究生了好好帶徒弟,把“濁毒”做下去。他說國家給了他很大支持,他會繼續深入研究,把濁毒理論進行完善,做好中醫藥的傳承與發揚工作。

後記:

縱觀李佃貴的成長之路,除了上天賦予了他一個聰慧的頭腦,最重要的是,他時刻瞄準奮鬥目標,併為目標的實現奮力拼搏。我們尋找榜樣的力量,就是要弘揚這種堅韌不拔的品格,學習這種為普救百姓疾厄而勤奮努力的精神,我們相信,有了這樣的品格和精神,平凡的人也會成為非凡之人,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