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從神農嘗百草以茶解毒到清代,約5千年跨度,中國的茶葉都是絕對的世界霸主,無論是種植規模,製茶技術,出口量等都是佔絕對的統治地位。直到1848年,茶葉的天平開始在另一邊出現了砝碼。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184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出植物學家,茶葉大盜羅伯特·福均到中國從事間諜活動。雖然在羅伯特·福均到中國之前,英國已經多次嘗試在中國廣東和浙江盜取茶種,並已經在印度種植成功,但由於帶回的茶種質量差及製茶技術的落後,一直沒有製出令英國人滿意的茶葉,在巨大的利益趨勢下,英國東印度公司花重金聘請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均到中國盜取茶種。羅伯特·福均的主要任務是深入中國腹地,盜取中國最優質的茶葉種子或茶苗,移植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種植,並研究帶回中國最核心的製茶技術。羅伯特·福均不愧為世界一流的植物間諜,他分兩次,歷時兩年深入中國安徽和武夷山,成功帶到印度的種子育苗及各種茶苗近十萬株,並通過東印度公司的中國代理人成功誘騙了幾名中國最好的製茶師到印度工作。從此,茶葉不再是中國才有的特色產品,這一由中國壟斷數千年的產品開始向世界蔓延,到了今天,茶葉基本上覆蓋了所有適合種植它的國家。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在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均盜取茶種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小插曲”。1848年10月,福均在中國冒充官員參觀一個綠茶廠時發現了當時中國出口的綠茶每100磅茶葉中就會加入半磅的石膏粉和普魯士藍,而加入這種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看起來更加的翠綠,外國人更喜歡,能賣更好的價錢,而中國人自己喝的是不用添加任何其它化學物質的。福均對所見非常氣憤,所以他偷偷帶了一些綠色染料的樣品回英國,這些樣品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被隆重展出,這些有毒添加劑的展出不僅揭露了中國人無意中對英國消費者的毒害,而且還更加堅定了英國自己種植茶葉的決心和必要性,同時也彰顯了福均中國之行的重大成果,福均真是隱形的營銷大師啊,一箭三雕,輕鬆把自己推上了英國英雄式人物的塔尖。因此福均在引進中國製茶師的時候,也是主要引進的紅茶製茶師,個人認為,這就是英國人從喝綠茶到喝紅茶為主的轉折點,這個添加劑事件不但改變了英國人的飲茶習慣,而且間接影響了世界茶葉進出口的格局,這種影響力到現在還在持續發力。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時間回到2018年,離羅伯特·福均到中國盜取茶種剛好170年,170年過去了,茶葉種植業遍佈全球了,雖然茶葉不再是中國人的壟斷產品,但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立場,是應該感謝英國這位茶葉大盜,所以世間對錯難斷,要看立場。特別是現在很多非洲國家也大面積種植了茶葉,不但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喝茶的習慣可以預防很多疾病,這也算是中國茶葉對世界的貢獻。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年產茶葉上百萬噸,但出口量2017年排名第二,約出口35萬噸茶葉。2017年出口排名第一的是肯尼亞,出口量為41萬噸茶葉。從數據就可以看出中國的茶葉無疑是以內銷為主,一方面是國內的市場龐大,另一方面出口不但要出口許可證,還需要經過嚴苛的權威機構檢驗,這些標準和費用門檻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實在是難以逾越。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最好的茶葉都出口到國外了,而國人喝的都是次一級的茶葉呢?我看未必。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茶葉均價為4.54美元/公斤,根據目前匯率,約為30元一公斤。同志們啊,試想一下,30元一公斤的茶葉,你喝嗎?能買到什麼明前啊,頭春啊,十大名茶啊,能買到嗎?30元一公斤的茶葉只能是大面積種植的臺地茶,雖然這些茶葉的農殘符合進口國的要求,但最好的春茶原料一定是不會在30元一公斤的平均價內,而只能是臺茶中的夏茶和秋茶,因為只要能符合檢測標準,就能出口,再先進的機器都沒有檢測茶葉發芽時間的功能。但中國人不一樣,中國的消費者對於春茶,特別是明前茶的執著是老外難以想象的,而且中國的茶葉分類複雜,不要說老外,我們做茶的都講不完全。單一個綠茶就分很多產區,很多工藝,很多山頭,很多品種,另外還有黃茶,黑茶,青茶,紅茶,白茶等,每一個品類都包含無數分支,就是有茶葉專家能講出來每一個分類,但也不敢說每一種都懂。所以,個人認為中國的茶葉出口空間想象無限。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很多行業人士一直在抱怨中國的茶葉之所以沒有世界級的品牌,就是因為中國的茶葉沒有統一的標準,分類過於複雜,外國人難以接受和理解等。但個人有不同看法,所有事物一定是不斷分化,不斷專業細分的,我們喝茶多少年了?有文字記載2000年,根據出土文物推斷5000年左右,歐洲由絲綢之路進口我們國家茶葉最早1000年左右,種茶200年左右歷史。所以我們幾千年來茶葉不斷細分是很正常的發展,而其他國家簡單分類和標準化只能證明是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雖然我們不反對他們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標準。我們的茶葉分類猶如歐洲的紅酒分類一樣複雜而正確。人類的味覺記憶和口感差異導致了這種分化和分類的必然性。所以,無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品類分化,還有口感精細化,中國茶葉都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既然又有先天的產量優勢,又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那為什麼我們的茶葉始終出口受阻,靠低價生存,無國際大品牌,始終受人鉗制呢?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看似複雜的細節問題,往往就隱藏在微小的細節裡。170年前羅伯特·福均在中國綠茶廠發現中國人為了讓茶葉看起來更翠綠所加的有毒添加劑,今天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今天的茶葉有了更復雜的有害物:化肥,殺蟲劑,催芽素,除草劑,大氣汙染等,這些有害物大多數都是歐美企業發明的,雖然他們在進口茶葉時會十分嚴苛,小心謹慎,但是否每一種農殘都檢測到了呢?只有上帝才知道,這種無形的傷害似乎全世界都逃不掉,這更像佛家講的“因果”。而我們的急功近利不但在毀掉我們的產品品質,我們的信譽,我們的健康,我們土地,這樣下去就是用未來換取眼前的苟且而已。既然我們已經解決了溫飽,開始奔小康了,那稍微放慢一下奔小康的節奏,少打一點農藥,是否可以呢?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上面已經講過了,我們的產量世界第一,我們的產品分類世界領先,唯一的問題是我們的茶葉農殘也世界領先。只要去掉最後一個領先,我們就會重新回到世界茶葉霸主的地位。據農業專家實驗,要讓農殘達到標準或者理想範圍,大約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不打農藥或者用有機替代品,但5年內不但管理費用會上升,茶葉的產量會降低,而品質的提高不足以支撐付出,很多隻顧眼前利益的企業不會走上環保的路,有心想走上改變的路的茶園又不一定有這樣的資金實力,關鍵還有人性,誰願意在活的滋潤的情況下突然勒緊褲腰帶過5年苦逼生活呢?對於一個普通的茶農,你又怎能要求他有5年以上的戰略眼光呢?他要是有,還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嗎?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但看看現實,喝茶的人已經覺醒,有好茶的地方就會有求購者無限。君不見每年老班章發燒友不斷,冰島10萬一公斤春天進村需排隊;鳳凰單樅百年宋種更是有錢還要有關係;武夷山岩茶價格茶神話不斷;鐵觀音50年已經是老叢,可見喝茶的人為了喝一口好茶所願意付出的代價。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茶不需要歐標,不需要日標,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更高的環保標準,而且還有各種深層的口感分類;世界頂級的古樹茶群,是不是應該全世界的茶商來排隊求購呢?


讓中國茶葉重回世界之巔


四川古樹迷宗茶業有限公司

運營中心: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中段希頓國際廣場C3201

研發中心: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翡翠裡B08

茶山茶藝館及初制所: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老班章5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