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已經進入“剛需”時代

多年不見的春天在武漢又復甦了,5月的晚上還穿著長袖,能夠感受到晚風習習的舒坦,真的不多的。

晚上加班完,在香港路附近坐上一輛的士,聽說我住在盤龍城的時候,老司機開始說武漢的發展,盤龍城的偏遠,遂而建議在市內換一套房子,他分析說,孩子的教育,省下的通勤時間以及市內生活的便捷程度,算下來也許能夠覆蓋換房子的成本。

他接著說,對於老武漢人而言,後湖都是很偏的地方了,更別提盤龍城。

但他不知道的是,後湖現在已經是剛需競爭激烈的地方了。世紀公園已經落子市民之家旁,後湖的剛需時代已經到了尾聲。盤龍城雖然在三環外,但還屬於近郊了,老司機可能還不知道的是,橫店、前川、長江新城、陽邏的樓盤在去年都炒的火熱,這些地方相對於後湖和盤龍城,更偏了。

為什麼說武漢現在進入了剛需時代了呢?在此之前,後湖、盤龍城、東西湖、江夏等郊區,是漢口、武昌、洪山等區域的自然溢出。換言之,在主城區房價一直漲的時候,這幾個地方雖然沒有配套,沒有概念,但購房人還是願意往這幾個地方去。

自然外溢,同時主城區房價一直在漲,這是武漢有真實的漲價需求。

而現在,剛需在主城區已經買不起了。也就是說,主城區的房價支撐,不是剛需,而是主城區房子交易市場,交易人都是有房子的人,是改善,以房換房的人。

這幾年,不管是長江新城、還是城市副中心的規劃,本質上都是概念的炒作。明眼人看的出來,這不過是一個套。這個套是開放商和人民的公僕共同設計的。

主城區能賣的都賣了,能拆的都拆了,在剩下的地塊,都是對開發商有很高要求的。比如融創上個月拍的礄口的地塊,已經流拍多次。該地塊要求,

武漢已經進入“剛需”時代

居住和商業用地一共不到9.18萬方,剩下的將近4萬方的土地不能賣,也就是說,拍了13萬方的地,有4萬方做了“公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開放商不願意拿這快地。從政府角度來說,反正市內的地價越來越貴,也越來越少,賣一塊少一塊,就待價而沽。江漢區已經有幾年沒有新的地塊拍賣了。

但土地出讓金是政府的財政大頭,賣地還要賣。對開放商來說,沒有土儲,就等於無源之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這幾年,各個城市的新區,副中心等概念甚囂塵上。開放商和政府聯合起來造城。反正政府將農田徵收為建築用地的成本比主城區低很多,對開放商來說,這更是一個划算的買賣。只要製造一些概念,房子就能賣出去。

越來越遠的城區,像武漢的橫店、陽邏、新洲等地,加入了造概念的隊列。武漢總價150萬的房子,這就是剛需的門檻了,可試問,主城區隨便一個100平米的房子,都超過了150萬了。連後湖的房子都已經兩萬了。

剛需只能越來越遠,這本無可厚非。但開放商也不是慈善家,遠城區的房子建好之後,開放商已經透支了未來兩三年的漲幅。也就是說,剛需們買到手的房價,已經是未來幾年的房價了。

但試問你,未來遠城區的房價會一直漲下去了? 開玩笑啊,哪有那麼多人來填埋這些區域啊。市中心才是寸土寸金,限購的才是好的。

剛需時代到來,也意味著,武漢開始有了兩個房地產市場。一個是主城區的市場,那是一個保值的市場,也是有錢人交易房產的市場,也更接近自由的市場經濟的市場。

而遠城區,就沒那麼幸運了。購房者是待收割的韭菜,因為這個市場是開放商和政府主導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