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硬核"技術

互聯網的構成要素第一是計算單元

,也就是連接的對象,或者稱為通信主體,即網絡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兩臺或兩臺以上的計算機才能構成網絡。第二就是連接計算單元的計算機網,包括通信設備和通信協議。通信設備負責在網絡間傳輸數據包信息,包括交換機、網橋、網關、路由器等設備。而兩臺計算機要相互通信,就象兩個人要相互交流,必須使用共同的語言,這種"語言"就是互聯網協議。目前全球互聯網主要應用的是TCP/IP協議。

TCP/IP:互聯網的第一基因

互聯網是個不斷髮展的網絡,但始終不變的就是TCP/IP協議。可以說對於互聯網,TCP/IP就像基因一樣,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只有採用TCP/IP協議的網絡才叫互聯網,其他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

科普|互聯網的

圖1 TCP/IP 協議工作原理繪圖者Vint Cerf 是TCP/IP 協議發明人之一

TCP/IP是一個協議族,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TCP協議和IP協議,這兩個協議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首先由TCP協議把數據分成若干數據包,給每個數據包寫上序號,以便接收端把數據還原成原來的格式。

2.IP協議給每個數據包寫上發送主機和接收主機的地址,一旦寫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數據包就可以在物理網上傳送數據了。IP協議還具有利用路由算法進行路由選擇的功能。就像寄信一樣,不但有清楚準確的寄信地址和收信地址,郵遞員還會智慧地選擇最快的路徑,將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3.數據包可以通過不同的傳輸途徑(路由)進行傳輸,由於路徑不同,加上其它的原因,可能出現順序顛倒、數據丟失、數據失真甚至重複的現象。這些問題都由TCP協議來處理,它具有檢查和處理錯誤的功能,必要時還可以請求發送端重發。簡言之,IP協議負責數據的傳輸,而TCP協議負責數據的可靠傳輸。

分層OSI:互聯網的"邏輯"哲學

TCP/IP是互聯網開放性的通信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的重要組成部分,而OSI則是構建整個互聯網大廈的基礎模型。互聯網結構設計師借鑑了建築學的"結構"理念,將OSI劃分為7層結構,從上到下分別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發揮不同的作用:

物理層很直觀,與數據處理沒有直接關係,只負責連接計算機與設備或者計算機與計算機,比如網卡與通訊電路的連接;

數據鏈路層負責保障數據在通信介質上以"幀"的形式傳輸,並且通過使用物理層地址(如MAC地址)來確認這些數據被髮送至何處;

網絡層定義了兩個終端之間的連接,併為分組數據包選擇優化的傳輸路徑;

傳輸層,為了實現可靠性的通信,該層負責建立、維持釋放虛電路,檢測並糾正通信鏈路,提供流量控制服務以防止通信對方數據溢出,傳輸層隱藏通信實現的細節,向上層提供數據通信服務;

會話層規定了通信開始和結束時發送的數據形式等內容,"會話"是指兩個通信系統之間進行邏輯通信,應用數據在該層內建立邏輯上的從傳輸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通信鏈路;

表示層負責定義傳輸數據所用的壓縮方式以及數據的表現形式等;

最後是應用層,我們日常所用的電子郵件SMTP、文件傳輸FTP、使用Web瀏覽器瀏覽網頁HTTP等,都是在這一層完成特定目的應用的軟件規格定義。

分層結構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範細節;其次,層間的標準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塊化;第三,分層的模式為數據傳輸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降低了複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最後,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提供服務。

窄腰:"神"一樣的結構

科普|互聯網的

溫登·瑟夫 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發明人、圖靈獎獲得者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互聯","窄腰結構"功不可沒。窄腰結構是基於TCP/IP協議和互聯網層級模型實現的獨特的互聯網體系結構特徵。TCP/IP使得互聯網能夠向下兼容所有通訊手段,向上支持任何應用(如圖2)。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發明人、圖靈獎獲得者溫登·瑟夫指出,互聯網在設計之初,就定義了原型必須滿足五個條件:第一,互聯網不是為任何特殊應用而設計的網絡,這是互聯網的普適性:像傳送明信片一樣,語音、視頻、IP電話……任何應用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得到支撐。第二,可以運行在任何通信技術之上,包括電子電路、微波、光纖、無線、3G/4G/5G……。第三,允許在網絡邊緣創新,不需要為增加任何新的應用和服務而改變網絡結構,這就是窄腰結構的優勢,基本結構保持不變,應用可以無限擴展。第四,可擴展。互聯網需要支持用戶規模的持續擴大,現在互聯網上連接的用戶已經近40億,IPv4的地址空間不足,因此發展IPv6勢在必行。第五,互聯網向任何新協議、新技術和新應用開放。

科普|互聯網的

圖2 互聯網窄腰結構示意

互聯網上的應用千變萬化,今天互聯網領域熱議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製造、人工智能,以及應用互聯網解決行業需求的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中國"互聯網+"發展戰略定義的13個產業領域互聯網,都以互聯網為基礎支撐平臺。互聯網在不停的變化、演進、升級、擴展,但互聯網的體系結構始終保持穩定,這就體現出了"窄腰"的價值和優勢。窄腰的技術結構非常簡單,但其厲害之處也恰恰就在於簡單,它使人能夠在這個"窄"平臺上進行任何的創新。你不需要知道數據包走的是哪一條鏈路,不需要了解路由器的工作狀態,也不需要為複雜的處理和傳輸的過程擔憂,就像姚明傳球,不需要關心下一個接球的潘長江夠不夠得著一樣。

窄腰結構為互聯網打開了創造的閥門。只要你需要就可以有創新的應用來滿足你,只要有應用就一定有更高速、更便捷的通信方式支持。互聯網之父可能想不出微信、微博、APP這些"古怪"東西,但有了互聯網,任何人的智慧都被激發和彙集在一起,構建了今天龐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開放、共享、競爭、創新、迭代,最後沉澱下來的必然都是閃閃發光的"真金"。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2019年5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