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絡進村 讓產品進城——記橫縣巒城鎮彭村黨支部書記鄭漢謝

橫縣巒城鎮彭村甘蔗種植特色產業園文碧“雙高”基地佔地312畝,由村民的665塊零散地塊組成,項目於2018年3月28日開工,是彭村村民合作社成立以來的第一個項目,是彭村村委會發展的集體經濟項目,現已成功申請規劃為“雙高”基地。項目經過土地整合與平整,參與的有4、5、6、7、8生產隊,共168戶,帶動貧困戶42戶。

這片甘蔗基地,正是近年來橫縣巒城鎮彭村黨支部書記鄭漢謝帶領全村搞活、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個典範。

让网络进村 让产品进城——记横县峦城镇彭村党支部书记郑汉谢

鄭漢謝(右)與駐村第一書記

李雪晴查看甘蔗長勢

村民嚐到電商甜頭

在賀州上大學的鄭漢謝,大學期間就創辦了自己的傳媒公司,2011年大學畢業後,繼續經營者傳媒公司。在工作中,鄭漢謝看到了發展農村電商的廣闊空間,2015年,他放棄外面的事業,返回自己的家鄉彭村開了一家農村淘寶店鋪,開始轉做電商。

“回來就是要讓網絡進村、農產品進城。在本地買不到的東西,引導村民通過淘寶購買,並通過淘寶、微信等店商平臺銷售本地的農特產品,銷售本地的飯豆、蜂蜜等。”鄭漢謝介紹。

“以前,村民的蜂蜜只能賣到60元/公斤的價格,自從有了農村淘寶和微信平臺之後,蜂蜜不但可以銷往全國各地,價格也得到明顯提升,賣到了240元/公斤。”鄭漢謝說,通過電商平臺,村民嚐到了甜頭。

敢於創新 敢於擔當

回到家鄉兩年後的2017年9月,鄭漢謝當上了村支書。

“我們村是貧困村,主要是把村集體經濟搞上來。”鄭漢謝上任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盤活村集體經濟。

“一個村如果沒有一點集體收入,脫貧攻堅就艱難。”

“發展村集體經濟,我們進行了‘土地革命’,將涉及200多戶村民的零散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成功流轉了300畝土地到村民合作社,發展糖料蔗種植,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僅一年時間,村集體經濟就實現從過去的無收入到現在的收入十幾萬元。”

“村子裡凡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可以到基地做工,獲得收入,幫助很多人就近就業。”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2016年建檔的70多戶貧困戶中,2018年就有40多戶受益,平均每戶年增收6000元左右,收入最多的貧困戶一年有2萬多元。

“他能夠把群眾零零星星的土地做成基地,這個年輕仔敢於擔當,創新肯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分管精準扶貧工作的橫縣巒城鎮人大副主席黃穎這樣評價。

有一種情懷 做一番事業

“一個‘80後’的年輕仔,他對農村對故鄉有一種激情、有一種情懷,他想做一番事業。”談起鄭漢謝,黃穎總是停不下來,“他藉助農村淘寶這個平臺,把村民平時賤賣的農產品通過電商推銷出去,讓群眾得到收益。同時又通過淘寶幫助當地群眾購買農資、機械等,把外面好的東西帶回來讓村民受益。”

2018年4月,彭村村民陸增麗將自家的一畝多地流轉給村民合作社。“有空我就過來做工掙錢。”正在彭村甘蔗種植特色產業園裡鋤草的陸增麗告訴記者,“鄭書記有想法,也有能力,他帶著我們一起致富,我們都願意跟他一起幹。”

“我家有8畝地流轉給村民合作社,我們現在老了,年輕人又都出去打工,土地荒了怪可惜的,我們把土地流轉給村民合作社,閒置的土地得到利用,又獲得了收入。”陸雲桂阿姨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文碧屯村民陸雲山過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把自家的3畝多地流轉給村民合作社,同時夫婦倆一起到合作社打工,僅去年做工就收入3萬多元。“去年我就脫貧了。”陸雲山說。

可能你還想了解

☟ ☟ ☟

農村青年創業忙 引領鄉村新風尚——走進橫縣農村電商創業青年群體新生活

賓陽縣:農村電商助推鄉村振興

南寧市加快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進程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佈的轉載內容及配圖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對內容真實性由原作者保留,本號不做承諾,如涉及內容、圖片的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法律顧問單位:廣西法嚴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