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得知趙雲去世後,只是哭泣了一下,為什麼聽聞張苞去世卻吐血暈倒?

矯瑞


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和關羽的次子關興感情極深,情同手足,這份情誼如關羽與張飛之間,是諸葛亮子侄輩,舐犢情深很正常。另外,他二人作戰勇猛,似關張再世,諸葛亮對他二人寄予厚望。

張苞是張飛的長子,但是關於他的事蹟在歷史中記載不多,大部分是出現在小說裡,被描述成蜀漢中期的一員猛將。

張飛、關羽後代,有乃父風範,兄弟之情義薄雲天。

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在張飛遇害後,他為父報仇,跟隨劉備征戰東吳。張苞勇武異常,有其父橫矛立馬、獨退曹兵百萬的氣勢,有人贊他“有張苞而翼德復生。”在與東吳作戰中,他一矛便刺死了吳將謝旌。東吳的鎮西將軍陸遜,在猇亭之戰中大破蜀兵於彝陵之地,是他衝入重圍解救被夾攻的劉備,在戰鬥力和性格上很有乃父風範。

並且張苞與關羽次子關興感情極好,二人在劉備的讚許下結為了兄弟,自此在戰場上,他們互幫互助,義薄雲天。一次大勝收兵後,清點人馬時張苞發現關興不見了,以為他出了什麼事,嚇得趕緊上馬尋他,大呼“安國(關興的字)有失,吾不獨生”。可見二人兄弟之情與個人氣勢,猶如關羽、張飛再世。

第四次出師北伐,失足落澗,天不假年。

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班師回到成都。但東吳、曹魏戰火繼續,在曹休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後,東吳派人給諸葛亮發去戰報,希望能夠繼續出兵共同攻打曹魏。於是諸葛亮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決定繼續北伐事業。

在此期間,諸葛亮寫下第二篇《出師表》,力排眾議,表達出攻打曹魏的必要性。但是這次出征其實很令人唏噓,五虎將已然不在人間了,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此時拱衛諸葛亮的已經是五虎將2.0時代的少年郎,包括張苞與關興。

到了第三次出征,東吳孫權已經稱帝,三國真正鼎立的時代到來。獲得帝位頭銜的孫權,想與諸葛亮結為盟友,秘謀攻打曹魏,計劃東吳與蜀漢分別出兵曹魏,張苞即是在這次戰役中殞命。

這次戰爭過程是這樣的,蜀漢建興七年(229年)四月,諸葛亮第三次出祁山,繼續和司馬懿對壘,並一舉攻下了陰平和武都。張苞、關興、姜維、王平四員猛將,採用前後夾擊戰術,攻殺魏將郭淮、孫禮,至此魏軍大敗。在驚嚇慌忙之中,郭淮、孫禮棄馬準備爬山逃跑,被張苞看見急忙騎馬追趕。不料追趕過程中,連人帶馬一起滾落山澗,因為跌傷頭部,儘管迅速趕回成都救治,卻還是回天乏術,不久就歸天了。

諸葛亮感到命運無法掌控,似乎可以預見將來,一時悲痛難忍。

在張苞被送往成都救治後,這場戰役因為獲得了大勝,諸葛亮正準備調整部隊乘勝追擊,正在此時傳來了張苞歸天的噩耗,諸葛亮聽罷“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從此以後臥床不起十幾日,整天怏怏不樂,最終打馬回了成都。

諸葛亮如此悲痛,對張苞之死有這麼大的反應,究其原因來看:

首先是諸葛亮念及父輩情感,張苞可算作子侄一代人,畢竟舐犢情深,難以割捨,一時情難自禁。

其次,張苞歸天之際也正是蜀漢用人之際,人才匱乏,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時,就對後主劉禪表達了自己的焦慮。

其實《三國演義》小說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有關命運的提示,在張苞殞命之前,一些即將發生轉折的戰役前期,如果有重要將領死亡,不是一件好事,預示異象、禍端,事難達成。其實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時,忽聞關興殞命,也是同樣倒地不起,悲痛異常。表明一次次的謀劃背後,總有一些不詳預兆,這或許也是諸葛亮情難自禁的重要原因。

歡迎大家關注“莫山主侃歷史”,每日更新,為您提供專業有營養的知識問答。

莫山主說歷史


趙雲是三國曆史上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不論武力值、道德品行、思想境界,他均堪稱一流人物。

單論武功,趙雲在三國英雄榜中位居前列,民間素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說。趙雲騎射皆精,槍術至臻化境,膽力過人,實乃亂軍中可直取上將首級的絕世虎賁。

趙雲早年即棄公孫瓚轉投劉備,隨劉備東征西討,屢建奇功,他不僅勇冠三軍,能征善戰,而且為人謙遜,從不爭功擺好,自誇其能,人品極好,因此史家和民間對其評價都很高,口碑極佳。劉備曾經由衷點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

然而,對劉備和蜀漢忠心耿耿的趙雲仕途並不順利,他獲得的職位和他的資歷、能力、功勳、付出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說極不相稱。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地位很崇高,官階也不低,在劉備建蜀漢稱帝后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上將如同後來的元帥,在軍中位高權重,以關、張、趙、馬、黃之排序看,趙雲位居前三,位置相當重要。

但在《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正史記載中,趙雲並未進入上將序列,只被封為徵南將軍、鎮東將軍等職位,和上將比,只能算二流軍銜。

事實上,縱橫三國沙場的趙雲,在蜀軍中排位不要說和關羽、張飛等元老比,也比不了馬超、黃忠,就連後起之秀魏延的排名和官階都比他靠前。

有人說真實的趙雲能力一般,所謂的“三國第二武功高手”都是小說家吹噓出來的,有拔高、誇張之嫌;檢索史料,趙雲似乎沒有單獨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也很少參加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此沒有立過大的戰功,所以沒有進入上將序列;趙雲勇則勇矣,但卻缺乏軍事家的素質,他單打獨鬥很少遇到對手,指揮“萬人敵”則有些吃力,因此劉備大多數時間都把他當高級保鏢用,很少交給他軍事實權,更遑論讓他指揮千軍萬馬與敵廝殺、攻戰了。

然而,趙雲長期待在劉備身邊,說明他的忠誠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因此被倚為心腹,領導誇他“一身是膽”,並非暗諷其驍勇寡謀,而是對他忠勇無匹的由衷讚賞。“長坂坡單騎救主(阿斗)、截江攔阿斗 ”還不能說明一切嗎?令人不解的是,劉備對趙雲評價如此之高,卻不拿軍銜和爵祿去獎賞他,有人認為劉備對趙雲信之不疑、倚為肱骨,所以不需要拿那些俗不可耐的官爵待遇去安慰、籠絡他,既如此,他為什麼封與其更關係親密的老鐵關羽、張飛為前將軍、右將軍並賜假節鉞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資格甚老、忠勇絕倫的趙雲,落得個不被領導承認與重用的結果呢?

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搜尋有關趙雲的活動痕跡,確實有點難度。但是,仔細檢索,還是能找到他不被領導重用的一些蛛絲馬跡的。

趙雲是個直性子,有話直說,口無遮攔,但並非為一己之私。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從古至今都很難被領導發乎內心的賞識與喜歡。南宋裴松之所篡的《雲別傳》記載,劉備得益州入成都後,眾將士急不可耐、議論紛紛,大家都熱切地期盼如何瓜分劉璋遺留在成都的房舍和肥田以及金銀財寶。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追隨劉皇叔殺敵建功,不就是為了這一切嗎?趙雲卻向劉備進言道:“如今雖然我等已經全取西川,但國賊曹操仍然盤踞中原,虎視眈眈,所以現在還沒到貪圖安逸享樂的時候。況且益州飽經戰火,百姓窮困,我們應該把田宅還給百姓,讓其好好的休養生息,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夯實國力”。劉備聽後深覺有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趙雲有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他的建言有利於西川民眾,也有利於百廢待興的新生蜀漢政權。但隨劉備入川的將士們又有幾人有這樣的思想高度呢?又有幾人願意和趙雲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大多數人追隨劉備拋頭灑血打天下,為的就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如今好不容易佔據西川,不要官階和田宅要什麼?理想能當飯吃嗎?可趙雲一句提議,就把大家的美夢擊碎了,大家嘴上不便說什麼,心裡能不惱恨他嗎?眾口鑠金下,他還能有好嗎?

後孫權遣呂蒙偷襲荊州,打了大舉壓上的關羽一個措手不及,遂置其兵敗身死,丟了荊州。劉備大怒,欲空國而出,全力攻伐東吳,為關羽復仇,同時奪回荊州。

在萬眾諾諾時,趙雲再次“一士諤諤”,他進言道:“如今的國賊是曹操,絕非孫權。如果先攻滅曹魏,孫權自然屈服。而如今曹魏強大,聯吳抗曹的國策不可輕易破壞,切不可因小怨而結大仇,將曹魏撇在一旁先和東吳火拼,此乃因小失大啊”。

劉備心裡當然很不痛快,拒聽趙雲、諸葛亮的勸阻 ,執意興兵伐吳。雖然最終的結果證明了趙雲的真知灼見,但劉備執意要做的事,你一個下級卻偏偏要諫阻,這不是拂逆上意、沒事找事嗎?絕大多數領導都喜歡部下對他亦步亦趨、絕對的順從、無條件的支持他,而不是特立獨行的思考,尤其不能容忍下屬比自己高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者都很難獲得領導的青睞。

在極其現實的功利世界裡,趙雲的超拔流俗顯然難獲知音,因此,他的悲劇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攫拔、重用親信弟子,對隨劉備入川的舊部採取了貶抑之策。骨鯁老臣趙雲依然未獲重用。

諸葛亮率大軍出漢中北伐曹魏時,對謀勇兼具的趙雲大材小用,只撥給他少量羸弱兵馬做疑兵用。趙雲不惱不怨,以少量兵馬與曹真的十萬大軍對峙,雖在箕谷被魏軍挫敗,但後來用“斂兵聚谷”之策力拒曹軍,基本完成了牽制曹軍主力的任務。更令人不解的是,由於諸葛亮指揮失誤,用人不當,馬謖丟掉了戰略要地街亭,第一次北伐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大軍撤返漢中後,一清點,發現諸路大軍中只有趙雲率領的偏師損失最輕微,但諸葛亮對趙雲不但有功不賞,還將他貶為鎮軍將軍。

好在上天是公平的,在一方面失去,總會在別的方面給與補償。趙雲雖然仕途不順,但卻活了七、八十歲。史載,趙雲死於公元229年,但卻未記載他的生年。據推算,他至少活了七、八十年。蜀漢眾多大將中,就屬趙雲、黃忠的壽命長,而且是壽終正寢。雖然生時不被重用,甚至屢遭打壓,但後世卻給予趙雲極高的評價,其“武神”的地位難以撼動,這也是劉備、諸葛亮等人始料未及的事。

據說趙雲和諸葛亮共事二十餘年,兩人間沒有明顯的私怨與矛盾,按理說趙雲死時,諸葛亮應該悲傷異常才對,可《三國演義》描述 ,聽到趙雲死訊時,諸葛亮也是唏噓感嘆道:“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哭罷,他並未及時上表劉禪報喪,而是繼續率師出征,看來他情緒波動不大。 在正史記載中,他得知趙雲身故時,雖有感傷,但並沒表現出悲慟欲絕的情緒,總體還算平靜。這是為何?

史料雖未記載趙雲的生年,但他死於229年,據推算此時他已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了。生老病死是誰都難以避免的自然規律,就算趙雲精力健旺,參加了第一次北伐,但諸葛亮對趙雲的年齡以及身體狀況應該是非常理解的,知道他能為國效力的時間已經不長了。對此,小說《三國演義》 裡有更神奇的詮釋 :蜀國大軍兵出祁山前,諸葛亮卜了一卦,算出此次出征會折損一員大將。所以當趙雲子趙廣、趙統告訴他父親去世時,他雖感到悲傷,但因早有心理準備, 所以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悲傷情緒,亦沒有方寸大亂。

張苞是蜀漢開國元勳、車騎將軍張飛的兒子,其人剽悍善戰,很有乃父風采,本來正值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之年,卻在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作戰時不慎連人帶馬跌落深谷,被救後發現他頭部受傷嚴重。

諸葛亮命人將他送回成都救治、養傷,不幾日就傳來了他的死訊。聽說張苞已死,諸葛亮悲慟難抑,放聲大哭,哭的肝腸寸斷,口吐鮮血,昏厥於地,眾人急忙救醒。醒來後,諸葛亮仍哀痛不已,臥床不起。

張苞年輕力壯,正值建功立業的大好時光,而且他驍勇善戰,是蜀國的未來和希望,如今他英年早逝,諸葛亮怎麼不能悲痛欲絕?而且彼時的蜀國,將相斷代,後繼乏人,眼見得北伐大業無人繼承,難以進行下去了。蜀漢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加上國弱民貧,和人才濟濟的魏、吳比,蜀國的脆弱已經顯露無疑了。蔣琬、費禕、董允皆守成之人,均非雄才大略、開疆拓土之輩,關興、張苞算得上是後起之秀,能征善戰,精通兵法,無疑是青年將領中的翹楚,也是振興蜀漢的希望所在 。如今痛失張苞,諸葛亮思前想後,對蜀漢的未來產生了極度擔憂,他怎不悲從中來、大放哀聲呢?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公元229年,蜀漢僅剩的“五虎上將”趙雲也撒手歸西,諸葛亮北伐痛失一臂。 《三國演義》記載,趙雲去世的時候,諸葛亮正在厲兵秣馬準備二次北伐,得到子龍逝去的噩耗之後,只是驚訝地說了一句:“子龍休矣!”,然後象徵性的流了幾滴眼淚。



但是在聽聞張苞身亡的消息之後,孔明卻是完全不同的反應:“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為什麼諸葛亮會對同為國家高級武將的趙雲、張苞之死“區別對待”呢?難道是他與張苞的感情遠遠勝過趙雲? 當然不是,孔明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一直與趙雲私交甚好(據說趙雲的妻子還是孔明做的媒),兩人相識相知數十載,因此感情絕對要比後生晚輩張苞來得深厚,之所以諸葛亮對他們的死訊會前有有著反差巨大的態度,完全是取決於以下幾個原因。



順序不同

趙雲與張苞固然大致卒於同一年(公元229年),但是仍然先後有序,趙雲先走張苞後去,而這二人皆是蜀漢的心腹大將,失去一個尚能承受,因此諸葛亮還能在表面上故作鎮靜,但兩個都沒就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了,所以他在知曉張苞之死的時候悲傷之情便再也不能壓抑,自然集中爆發了,張苞的惡訊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許趙雲、張苞去世的次序顛倒過來,諸葛亮先“淡定”後“激動”的表現依然不會改變。



壽命不同

趙雲死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了,“人活七十古來稀”,這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相比更是這樣,而且相比“五虎將”中的其餘四虎,趙雲的壽數也是最長的。因此趙雲之死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壽終正寢,諸葛亮當然不會過於悲傷,反而在心底會為他高興,畢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改變不了。


但張苞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雖然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他死的時候年級多大,但是據他父親張飛的年級來推斷(張飛生於公元165年,卒於公元221年,而張苞逝於諸葛亮三出祁山的時候,約為公元229年,這樣算下來張飛假使還活著,年級應該在六十四歲上下,張苞作為他的長子應減去二十歲),他當時應該年不過四十餘歲,這個年級比諸葛亮還要小好幾歲,正是一個武將風華正茂、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在這種時候他猝然離世諸葛亮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死因不同

《三國志》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這二人的死因,但是依據《三國演義》的描述來看,趙雲死於疾病: 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張苞則是因為發生了意外,而後病情加重最終不治而亡的: 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


趙雲畢竟已經年事已高,那個年代醫療技術也不發達,老年人得病去世時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諸葛亮雖然不會明說,但是知道他重病在身之後心裡早就想到了他可能命不久矣這個結果。 張苞的死則完全是一個悲劇,假如他騎馬速度慢一點,亦或是小心一點就完全可以避免這個結果,這樣一想,諸葛亮又怎能不悲痛欲絕呢?

翻遍正史《三國志》也並不見對諸葛亮聽說趙雲、張苞死訊之後所作反應有任何描寫,很有可能只是羅貫中為了故事情節更加圓滿因而進行的二次創作,當不得真。


棍哥觀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在劉備死後蜀國也幾乎是他在支撐著,如此厲害的一個人物為何在趙雲死時只是哭了一下,而在張苞死時卻是吐血暈倒,難道張苞和諸葛亮的關係更好一些?

其實不是的,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兩人分別與諸葛亮的關係。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張飛的厲害自然是不用說的了,幾乎是家喻戶曉,而作為他的兒子張苞,算是繼承了他的一身武藝。在他的父親張飛去世後他就跟著劉備,打算一邊幫劉備打江山,一邊給自己父親報仇。而張苞也不辱使命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就取得了不小的戰功,對此諸葛亮是非常欣賞他的,在加上他是劉備結義兄弟張飛的兒子,對他更是另眼相待了。


趙雲是需要時刻留在劉備身邊的,因為趙雲是劉備親隨騎兵的隊長。而諸葛亮也是時刻留在劉備身邊的,這樣的兩個人自然是有交集的,並且兩人的關係是非常不錯的,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需要派一支力量去牽制曹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時,派的就是趙雲,要知道這個任務不僅危險還十分重要,如果諸葛亮不信任趙雲,是不可能把這麼重要的任務給他的,而趙雲也不辱使命,即使是在自己的實力已經被曹真知道了,還完整的把軍隊撤回了蜀國,不僅如此,事後諸葛亮要獎賞他,他卻說軍隊戰敗不受罰反而受賞這樣的處理不妥當,這使得諸葛亮更是十分欣賞他了。


所以如果真要說兩人誰與諸葛亮的關係更好一些,其實是趙雲,那為何諸葛亮卻是在聽聞張苞的死吐血暈倒呢?

兩個人死時諸葛亮的心裡準備不一樣。 一天忽然颳了一陣大風,諸葛亮心裡疙瘩一下,知道大事不好,就算了一卦,然後知道蜀國又要折損一名大將了。這不久後就有前線來報說趙雲的兩個兒子求見,原來他們的父親趙雲去世了,這時的諸葛亮心裡已經準備好了會有一名大將折損的了。


而張苞去世卻是他沒有防備的,因為張苞是在諸葛亮派他去伐魏將郭懷、孫禮時,追趕二人時不慎連人帶馬,跌入澗內,摔破了頭,諸葛亮趕緊讓人送他回成都好好修養,可惜不久後就傳來張苞死了。這時的諸葛亮是完全沒有算到張苞會因此去世的。


兩個人死對諸葛亮的意義

這也是導致兩個人去世時諸葛亮完全不一樣狀況的根本原因。劉備將劉禪和他的天下交給諸葛亮時,諸葛亮已經知道知道的身體越來越差,他也沒有那麼長時間了,所以他要抓緊北伐,做出一些成績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而此時的趙雲已經年老多病,不能上戰場了,他的死,對於諸葛亮而言就是好友的去世,所以只是哭了。而張苞的死卻不一樣,他還年輕,他承載著的是諸葛亮要幫助劉備完成統一中原的夢想,而且張苞死後蜀國大將幾乎已經沒有了,所以諸葛亮聽到張苞死了,他的心也跟著死了,當場就吐血暈倒了。


羽評郡主


說到張苞就必須得提到關興,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做為關羽、張飛的兒子,他們在跟隨諸葛亮北伐時是非常閃亮的兩員大將,且都是很年輕時因意外早逝,一個是在追擊敵人時意外墜入山澗,腦部受創導致死亡,另一個因病而亡,讓諸葛亮很是吐了些血,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真實歷史中的張苞和關興,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長子苞,早夭”,這裡可以看出張飛確實有個兒子叫張苞,但早早就去逝了,而且據其他史料記載張苞是在張飛遇害前就死了,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些英偉事蹟。關興也一樣,《三國志 關羽傳》中關羽死後有: “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原來關興是文官,不是武將,並且也是很早就死了,也沒有其他史料記載他參與了北伐,那為什麼三國演義要把他倆寫成英勇的武將,還因他們早亡,令 諸葛亮狂噴鮮血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確實是三個國家中最弱的一個,不光是地盤小、人口少,更關鍵的是蜀漢人才也少,特別是當前輩武將因各種原因紛紛隕落之後,新生代的人才關沒有特別出眾的人才露頭,雖然實際情況確實如此,但在演義中卻不能這樣寫,因為三國演義是崇劉貶曹的,總不能壞人人才輩出,好人卻無人可用吧!



二、做為三國頂級武將,且死得極其憋屈的兩員大將他們的後人居然無人能承接他們的衣缽,無人為他們報仇血恨,這是大眾無法接受的,英雄的仇需要他們來報,好漢的恨需要他們來消,所以羅貫中讓張苞、關興穿越時間和空間出現在了諸葛亮的身邊,並且關興還手刃仇人潘璋,為關羽報了大仇,讓群眾吐出口悶氣!



至於他倆死後,諸葛亮口吐鮮血,也是因為諸葛亮眼見蜀漢人才凋零,好不容易有了兩個可堪大用的將門虎子可用,卻早早亡故,一時為蜀漢前途憂急所導致,當然按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諸葛亮對張苞、關興是極好的,視為左膀右臂,二人的亡故令諸葛亮傷心欲絕,再加事出突然,一時難以接受,因此才會先是大哭,然後吐血。



趙雲在諸葛亮領軍北伐時年紀已大,諸葛亮對他的逝去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最關鍵的是趙雲不是諸葛亮為蜀漢準備的後備人材,因此趙雲死後諸葛亮雖傷心卻沒有吐血!


酒後看歷史


單從感情上來說,諸葛亮和趙雲相識時間更久,感情更深厚些。不過因為他對趙雲的去世已經有了心理的預期,而張苞則死的太突然,所以才會反應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得知趙雲死訊是在二次北伐之前,當時諸葛亮正在設宴請了諸將,討論出師之時,趙雲的兒子趙統、趙廣前來報告死訊,說趙雲病重而死。之前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就已經年邁,諸葛亮一度因為他年紀已高不敢讓他輕出,是趙雲堅持出戰諸葛亮才同意讓他為先鋒。

而二次北伐設宴商議軍情時趙雲並未參加,顯然此時他已經身體不佳,不然按照趙雲的脾氣肯定會要求再次上陣,而諸葛亮肯定也是知道此事的,心裡也有一定準備。諸葛亮既然對於趙雲去世估計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預期,那麼這個打擊就沒那麼沉重,雖然悲傷,卻不至於失態。

而張苞則不同,張苞出場是在劉備伐吳之際,當時不過是一員小將。此後和關興一起成為蜀漢新生代的領軍人物之一。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張苞這樣的勇將已經是非常難得了,因此諸葛亮對他寄望很高。而且張苞是追擊敵人時不慎跌入澗內,頭部重傷以後回成都而死,死的時候不過是建興七年,還很年輕。

對於諸葛亮來說,張苞的死沒有預想到,這完全是個意外,因此突然聽到噩耗心裡一時無法承受,才會吐血暈倒。


不沉的經遠


不是我勢力,趙雲畢竟垂垂老矣。只能發揮餘熱或餘熱已盡,死則死矣!諸葛亮流淚只是對英雄遲暮的感嘆,或有一絲物傷其類罷了。說北伐失一臂有誇大其詞之嫌。而張苞不同 諸葛亮和張飛親近,和其子張苞更是忘年交。張苞年富力強 年輕有為,是諸葛亮真正的左膀右臂。況且最重要一點:張苞的身份是國舅爺,張苞在,無蕭薔之禍。諸葛亮與皇室 與皇帝的關係通暢,諸葛亮可專心北伐,不會有宮中 府中之慮。亮是哭苞痛苞嗎?是哭自己的命運艱難,痛北伐更艱更難矣!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真的只是口號,現實之景象不可描述矣。


風之子55555


趙雲是作為和劉備,關羽,張飛這一代的人,諸葛亮也是跟隨劉備很久,自然知道趙雲的能力和忠心,趙雲也被稱為是常勝將軍,武神趙子龍。而張苞呢?只是張飛的兒子,已經是年輕一代的了,但是也是一直跟隨諸葛亮的,但是張苞的能力肯定是沒法和趙雲相比的,但是為什麼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只是痛哭,而張苞死的時候諸葛亮卻直接吐血了呢?

其實張苞和趙雲死的時間是差不多的,趙雲是在229年死的,而張苞是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受傷的,之後送回成都不久就死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228年的事,

張苞死的也確實有點窩囊,但是相比他的父親張飛還是好點哦,當時張苞就是追擊魏軍將領掉進了澗內,受了重傷,諸葛亮就把張苞送回了成都,但是之後不久就死了,諸葛亮聽聞之後也是直接吐血。

諸葛亮聽聞張苞死直接吐血,其實很簡單蜀中無人。趙雲具體的出生時間也就是找不到了,但是前後跟隨劉備三十年,之前又跟隨過公孫瓚,這個時候趙雲少說也有六七十歲了,所以對於趙雲的死諸葛亮也是早就做好了準備,即使趙雲不死這個時候的趙雲又能做些什麼呢?

但是張苞不一樣,張苞作為張飛的兒子,可以說在當時的年輕一代中最為出色的了,蜀中的未來就是靠張苞這一代人了,加上張苞能力確實很不錯,所以諸葛亮也是把張苞作為大將來培養的,其實在張飛,關羽這一代人死了之後,蜀中還有誰呢?已經是青黃不接了,好不容易看到了張苞,看到了希望。,但是張苞又死了,可以說張苞的死在諸葛亮看來對於蜀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諸葛亮也是感到了蜀中無人,北伐無望,所以才會吐血。


中國歷史研究所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看看這個時期諸葛亮掌權的蜀漢在做什麼。

(一:英雄落幕)

當然是在北伐曹魏戰爭時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時期諸葛亮就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一個部隊作為疑兵,由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以吸引魏軍,此戰諸葛亮對趙雲的用法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趙雲在諸葛亮心中的重要性已經不高,或者可以說是對整個戰爭的重要性已經不高,年老體邁的趙雲已經不可能繼續帶兵作戰,這個時期諸葛亮整個精力被北伐戰爭所消耗,他心中所想是如何北伐成功,趙雲已經不會影響這場戰爭了,而且我們縱觀諸葛亮和趙雲的人生經歷,他們兩位蜀漢重臣其實沒有什麼流傳於史的合作故事,可見兩人私交一般,與公戰爭不再需要趙雲,於私趙雲於諸葛亮沒有深交或者政治聯姻之類的來往,我們再看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諡為順平侯,戰爭年代,醫療條件匱乏,76歲過了古稀之年了,算是善始善終的一生了,諸葛亮不可能有太激烈的情感表達。

(二;少年英雄壯志未酬)


1,再來看張苞去世對蜀漢政權對諸葛亮戰爭規劃的影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在鳳鳴山被魏軍包圍,是關興和張苞率軍率軍殺入重圍救出了趙雲,可以說是蜀漢將領中的後起之秀,(諸葛亮在兩位年輕將領身上看到了他們父輩的身影,劉備早期得關羽張飛協助建立了舒航政權,諸葛亮作為一個類似謀士得角色,肯定也向往劉備得風采,現在他作為蜀漢政權實際上得一把手,看到關興張苞在自己麾下未必沒有曾經蜀漢在我諸葛手下任然風采依舊得感覺-此觀點老龍個人臆測)。

老龍說書;

1:張苞死於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這個時候諸葛亮適逢第三次北伐戰爭失利,蜀漢的各位將士們也承受著非常沉重的負擔和巨大壓力,張苞屬於英年早逝,他正是可以攻城拔寨的時候,那麼張苞的去世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諸葛亮對於他寄予了厚望,戰爭失利,精神壓力巨大張苞再死了急火攻心之下吐血也是可以理解,張苞的死諸葛亮惋惜他英年早逝.

2:劉備張飛關羽和諸葛亮認識於劉備三顧茅廬,而張飛作為劉備的鐵桿粉絲他們幾人必然相處時間久,那麼張苞對於諸葛亮來說應該是侄子一樣的,張苞死應該說死於諸葛亮北伐規劃之下,對於諸葛亮來說應該有一種沒有照顧好子侄的虧欠感,一種“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因我而死”的感覺。

3:再就是張苞作為張飛的後代,又是後起之秀,作為蜀漢軍隊年輕一代的代表,他的死對於蜀漢軍隊士氣打擊很大,諸葛亮心憂之下故而吐血也有可能。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愛我。


老龍說歷史


因為心理落差不同。並不是因為親疏有別。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第一次北伐以後,趙雲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一直在家裡養病。可見是病的不輕,但凡身體允許,以趙雲的性格,是一定要上戰場的。



這些情況諸葛亮都清楚,他也知道趙雲命不久長,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當聽到趙雲病逝的消息,諸葛亮雖然也很傷感,但畢竟是意料之中,沒有那麼震驚。

張苞則完全不同。


張苞是張飛之子,與關興一起,都是諸葛亮手下的得力干將。二十來歲,年富力強,頗有張飛的遺風。

第四次北伐,蜀漢大獲全勝,攻佔陰平、武都二郡。諸葛亮正高興呢,張苞卻在追擊敵人的時候,跌落山崖,摔死了!

這真是太意外了,諸葛亮心理一點準備沒有,能不震驚麼?能不傷心嗎?

實指望關興張苞能像關羽張飛那樣扶保蜀漢,沒成想願望就這樣破滅,天不佑蜀漢啊。諸葛亮能不傷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