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國際港務區打造營商環境的“陸港樣本”

4月23日,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內,市民張先生正在按照手機短信提示,從24小時自助信包箱內提取已辦結的證件和資料。

“有了這個自助信包箱,辦事方便多了,不用排隊等待,通過操作自助信包箱就能完成交件,等收到辦結短信後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取件即可,我要為這樣的服務點贊。”張先生說。

24小時自助信包箱、“艙單歸併”、“微警認證”、“樓小二”……近年來,西安國際港務區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的先手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構建15分鐘“政務服務圈”,打造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陸港樣本”。

“以前報關需要大概1周的時間,推行‘艙單歸併’後,可以實現‘一單報關’,兩三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報關,減少了企業申報時間和成本,促進了貿易便利化。”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劉東萌說。

滿滿讚譽如何而來?

“‘艙單歸併’是一個先有實踐、後有制度的典型案例,也符合我們的自貿精神,是一個實踐倒逼頂層設計的創新舉措。”西安車站海關辦公室主任劉欣說。

據劉欣介紹,西安國際港務區協調省商務廳、省口岸辦並聯合西安海關,首創了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新模式,被國務院作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入選了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創新成果。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是首家從“艙單歸併”模式受益的企業。舉例來說,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從哈薩克斯坦進口2000噸初榨食用油,通過‘艙單歸併’報關,報關票據從86票減少為2票,通關費用也從30100元降低到700元。

敢闖、敢創,西安國際港務區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政務服務,提升了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2018年1月10日,西安國際港務區24小時自助信包箱正式啟用,在全省率先實現網辦自助交件、自助取件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將政務服務從8小時延伸至24小時。

截至目前,24小時自助信包箱從西安國際港務區綜合服務大廳延伸至華南城、陸港保稅大廈、新絲路電商產業園(陸港大廈)等企業聚集區,覆蓋企業近7000家,使企業辦事不出樓,24小時隨時辦。

“不僅是24小時自助信包箱非常受歡迎,我們還實施了‘多證合一、多項聯辦’,292個行政審批事項納入西安投資合作委員會‘一口受理’,讓服務效率大幅提升;搭建了政務中心—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自貿服務驛站三級服務體系;創新推出的人臉識別‘微警認證’系統,是‘陝西首個身份證電子證照政務應用’,可以實現37個事項辦理無需提供身份證件。”西安國際港務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樓小二”是西安國際港務區根據企業聚集區的需要,打通服務企業“最後一米”的又一項舉措。

今年2月,全省首個政務服務“樓小二”在西安國際港務區上崗。“樓小二”這種上門服務的方式,一方面通過疊加自助終端、24小時自助信包箱及政務服務網,可受理西安市“一網通辦”的144項高頻事項、358項區級事項;另一方面,在場的政務人員可接受辦事人員的諮詢、直接受理或幫辦代辦700多個事項。

“‘樓小二’服務點配備了自助電腦、發票領用機、綜合稅務機、打印機等設備,工作人員還能為企業提供各類事項的諮詢、受理、幫辦代辦服務,真正實現企業辦事‘足不出樓’。”入駐西安國際港務區邁科大廈的一企業負責人說。

讓信息、數據多跑路,讓企業、群眾少跑腿。通過數據共享、網上預審等方式,西安國際港務區實現了60%的政務服務“零跑腿”不見面審批,上千家企業“足不出樓”就能辦理相關事項。

厚植營商環境沃土,助推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陸港樣本”正源源不斷釋放開放發展紅利。(陝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