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整潔的人行道、漂亮的綠化帶、白色的圍牆……走進沙坪壩區土灣街道重棉二廠支路,老廠區換新顏,彷彿置身環境舒適美觀的社區公園。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整治後,老廠區換新顏

昔日老廠區換新顏

“我們這屬於老舊小區,這裡過去沒有人行道,不但存在安全隱患,還影響城市容貌。”老廠區居民王阿姨告訴記者,以前吃過晚飯,哪兒也不想去,就呆在房間看電視。如今,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她心情也大好,每天晚飯後都要下樓遛彎散步。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整治後,老廠區換新顏

據瞭解,自去年11月以來,沙坪壩區土灣街道結合城市品質提升專項行動,自籌資金40多萬元,對重棉二廠支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共拆除破舊的圍牆160餘米,清運渣土垃圾120多車,修建人行道、盲道330多平方米,新建及修復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種植紫薇、紅繼木、珊瑚樹等苗木2.6萬餘株。通過整治,有效改善了此路段的環境,解決了人車混行的安全隱患問題,受到過往行人和居民的好評。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整治後,老廠區換新顏

紡織基地集中在土灣

土生土長的土灣人,對紡織不會陌生。他們的父輩或者祖輩,大多和紡織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前這一片兒很熱鬧,我們現在住著的都是以前廠區的家屬房。”65歲的老何是土灣原住民,父親是重棉一廠的司機,他和兄弟幾姊妹打小就住在土灣,自己也是廠裡的職工。“廠房早早就沒有了,只有這一片家屬區保留了下來。”老何說,住了幾十年的老屋,即便是買了新房,也會偶爾在家屬區住住。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土灣至今還保留有當年紡織廠的家屬區

重慶曾“村村織機響,家家紡織忙”,是中國西部棉貨中心。

“抗戰時期,重慶紡織撐起後方半邊天,河南‘豫豐’、湖北‘裕華’、‘申新’四廠、軍政部紡織廠、沙市紡織廠等13家大型棉紡廠遷渝,加上本埠原有的500多家手工作坊,重慶成為抗戰時中國主要紡織基地。”沙坪壩區地方誌辦公室退休人員、重慶文史專家曾傳宜介紹,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重慶也曾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紡織工業重地,許多實業精英都聚集於土灣,紡織工業成為了重慶的工業支柱,曾佔到全國紡織業的30%,其產品暢銷西南地區,擁有包括棉紡、毛紡、麻紡、絲紡、針織、色織、化纖、印染、服裝、鞋帽、紡機等。紡織行業的熱火朝天,曾聚集了大量的紡織工人。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豫豐紗廠細紗車間一角(資料圖)

“在那個時代,重慶造的紡織品在全國叫得響的不少,生產企業有數十上百家,重紡一二三廠(染廠)更是聞名全國。”曾傳宜說,當年的紡織基地主要集中在沙坪壩土灣地區。

遇空襲仍堅持生產

在沙坪壩區土灣街道新生村,這裡至今保留著數棟80年前修造的老房子,堪稱那個年代的別墅群建築。“1938年,豫豐紗廠剛遷到土灣,這些別墅群是為當年豫豐紗廠工廠管理層及高級職員居住所修建。”曾傳宜說,豫豐紗廠原設在河南鄭州,由紡織工業家穆藕初於1918年創立。1938年2月,豫豐紗廠奉政府令遷移,兩個月拆清全部紗錠、布機及設備裝置共約9000噸,經漢口遷入重慶。它屬當時四大紗廠之一(另三家是漢口裕華紗廠、漢口申新第四紗廠和沙市紗廠)。


走進重慶沙區土灣重棉二廠支路,這裡曾是重要紡織基地


隨處可見的紡織記憶

據廠志史料顯示,豫豐紗廠遷到重慶市郊小龍坎土灣,“租、購土地326畝,在山上建廠房,安裝紗機5000錠,僱工百餘人,以後又陸續安裝紗機51000錠,每天用七千工人,歷時七個月建成(1939年1月復工生產)”。1939至1941年,豫豐紗廠受空襲13次。1940年5月27日,豫豐紗廠及附近街道、碼頭被炸,傷亡一百多人。當年9月,豫豐在合川東津沱購地600畝,修建廠房,1941年5月投產,年產支售紗2959件,註冊商標“紅飛艇”。

“雖遭空襲13次,豫豐紗廠仍堅持生產。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豫豐紗廠更名為重慶棉紡一廠,為西南、重慶重要紡織企業,為國家、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曾傳宜評價。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文 李野/圖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