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整洁的人行道、漂亮的绿化带、白色的围墙……走进沙坪坝区土湾街道重棉二厂支路,老厂区换新颜,仿佛置身环境舒适美观的社区公园。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整治后,老厂区换新颜

昔日老厂区换新颜

“我们这属于老旧小区,这里过去没有人行道,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影响城市容貌。”老厂区居民王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吃过晚饭,哪儿也不想去,就呆在房间看电视。如今,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她心情也大好,每天晚饭后都要下楼遛弯散步。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整治后,老厂区换新颜

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沙坪坝区土湾街道结合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自筹资金40多万元,对重棉二厂支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共拆除破旧的围墙160余米,清运渣土垃圾120多车,修建人行道、盲道330多平方米,新建及修复绿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种植紫薇、红继木、珊瑚树等苗木2.6万余株。通过整治,有效改善了此路段的环境,解决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问题,受到过往行人和居民的好评。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整治后,老厂区换新颜

纺织基地集中在土湾

土生土长的土湾人,对纺织不会陌生。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大多和纺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这一片儿很热闹,我们现在住着的都是以前厂区的家属房。”65岁的老何是土湾原住民,父亲是重棉一厂的司机,他和兄弟几姊妹打小就住在土湾,自己也是厂里的职工。“厂房早早就没有了,只有这一片家属区保留了下来。”老何说,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即便是买了新房,也会偶尔在家属区住住。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土湾至今还保留有当年纺织厂的家属区

重庆曾“村村织机响,家家纺织忙”,是中国西部棉货中心。

“抗战时期,重庆纺织撑起后方半边天,河南‘豫丰’、湖北‘裕华’、‘申新’四厂、军政部纺织厂、沙市纺织厂等13家大型棉纺厂迁渝,加上本埠原有的500多家手工作坊,重庆成为抗战时中国主要纺织基地。”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退休人员、重庆文史专家曾传宜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也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纺织工业重地,许多实业精英都聚集于土湾,纺织工业成为了重庆的工业支柱,曾占到全国纺织业的30%,其产品畅销西南地区,拥有包括棉纺、毛纺、麻纺、丝纺、针织、色织、化纤、印染、服装、鞋帽、纺机等。纺织行业的热火朝天,曾聚集了大量的纺织工人。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豫丰纱厂细纱车间一角(资料图)

“在那个时代,重庆造的纺织品在全国叫得响的不少,生产企业有数十上百家,重纺一二三厂(染厂)更是闻名全国。”曾传宜说,当年的纺织基地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土湾地区。

遇空袭仍坚持生产

在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新生村,这里至今保留着数栋80年前修造的老房子,堪称那个年代的别墅群建筑。“1938年,豫丰纱厂刚迁到土湾,这些别墅群是为当年豫丰纱厂工厂管理层及高级职员居住所修建。”曾传宜说,豫丰纱厂原设在河南郑州,由纺织工业家穆藕初于1918年创立。1938年2月,豫丰纱厂奉政府令迁移,两个月拆清全部纱锭、布机及设备装置共约9000吨,经汉口迁入重庆。它属当时四大纱厂之一(另三家是汉口裕华纱厂、汉口申新第四纱厂和沙市纱厂)。


走进重庆沙区土湾重棉二厂支路,这里曾是重要纺织基地


随处可见的纺织记忆

据厂志史料显示,豫丰纱厂迁到重庆市郊小龙坎土湾,“租、购土地326亩,在山上建厂房,安装纱机5000锭,雇工百余人,以后又陆续安装纱机51000锭,每天用七千工人,历时七个月建成(1939年1月复工生产)”。1939至1941年,豫丰纱厂受空袭13次。1940年5月27日,豫丰纱厂及附近街道、码头被炸,伤亡一百多人。当年9月,豫丰在合川东津沱购地600亩,修建厂房,1941年5月投产,年产支售纱2959件,注册商标“红飞艇”。

“虽遭空袭13次,豫丰纱厂仍坚持生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豫丰纱厂更名为重庆棉纺一厂,为西南、重庆重要纺织企业,为国家、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曾传宜评价。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文 李野/图 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