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愛騎行,就像愛一個人,它可以帶給我一種特殊而美好的感覺,由外而內,在每個細微的地方觸動我的心靈。

重新定義了自由

小時候,把一頓飯有十個包子當成人生的目標時,我很幸福;現在當我隨時可以出入高檔餐館時,卻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在這個人人都想掙快錢的浮躁的社會,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升官發財,各種慾望壓得人透不過氣。生活變的乏味,勢力而鬱悶。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

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裡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

@睡前伴你夜聽

有許多話想說,又覺得多餘;有許多事想做,又感到無力。想幹點壞事,又沒那個膽;想變得有涵養,又得把真心話爛肚子裡。

旅遊吧,到處是人聲大過鳥叫,人頭蓋住山頭…

何時,才能再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怎樣,才能再找到自由飛翔的感覺?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騎行賦予了自由全新的定義:

從此行走無疆,用車輪來記載生命的歷程,不為別人,只為自己心靈那種想飛的慾望!

當你疾馳在五千米的雪山之顛,當你在茫茫大漠馳騁,當你在野外圍著篝火載歌載舞,你早已忘了紅塵俗世中的所有煩惱,重回自由的懷抱!

騎行,讓美景盡收眼底,從此都市鄉村沒有距離,從此四海之內皆兄弟。

重塑朋友的概念

朋友是在茫茫大漠深處,不放棄每一個人,每一臺車;是在攀登沙漠珠峰必魯圖時說:我先上,沒問題了,你們再跟上;

是在你的車出現故障時,推著你騎行幾百公里的人;是在露營時大家一起把酒言歡,嬉笑怒罵,毫無顧忌;是在一起不裝逼的人。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越野的人說:“一個男人,如果你愛他,讓他去越野。”

其實,這句話放在騎行圈同樣適合。因為,男人身上所有的優秀品質:勇敢、堅韌、沉著、永不放棄,義薄雲天的豪情以及不離不棄的兄弟精神,都會在騎行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一個男人,如果你恨他,也讓他去騎行,因為,怯懦、虛偽、自私的軟蛋在越野的過程中,會立馬原形畢露!

“無騎行,不兄弟”騎行圈子裡的朋友,真性情、真漢子、真兄弟!

一種對人生的態度

人生,就該有台山地車,騎著它走遍四方,你才會知道地球之大,遇到那些和你、你的人生完全不同的人、事、物。這些發生在你生命對岸的事,需要你離開人生的小格局才會際遇。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走遠了,你狹隘的憤怒和不滿會漸漸少了;走遠了,你曾經的傲慢和無知會慢慢消失。與自行車一起成長的歲月才是最好的人生……

離開了聲色犬馬的迷離生活、離開了茫然無措的自暴自棄,把熱情傾注在一輛看似毫無感情的騎行車。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騎行?


每一次出發,其實流淌的是運動的血液,隨著車體的顛簸讓自己也為之沸騰。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即便是一場滿身傷痕的冒險之旅,也能從中找回心臟依舊年輕的滿足。絕不是膚淺,這是一場男人血統的歸宿和挑戰自然的靈魂最終的夙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