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蘭登堡選侯吞下普魯士,為什麼國名棄用“勃蘭登堡”而用“普魯士”?

手機用戶65277540832


分析這個問題,不得不簡單介紹一下霍亨索倫家族兩支派系在勃蘭登堡和普魯士的發展歷史。

霍亨索倫家族最早因為在1100年領有索倫堡而受封索倫伯爵,而14世紀中葉他們在“索倫”前面加上了“霍亨”(高貴的)兩字的字樣,成為霍亨索倫家族。


12世紀的時候索倫伯爵和紐倫堡伯爵聯姻,1227年兩個兒子分割領土,形成了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兩支,前者紮根勃蘭登堡,後者紮根西南德。

1415年,紐倫堡伯爵腓特烈六世被冊封於勃蘭登堡邊區,成為勃蘭登堡邊區伯爵腓特烈一世。

1525年,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條頓騎士團末任大團長利用宗教改革的機遇,將條頓騎士團轉變為一個世俗化國家——普魯士公國。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對比了,勃蘭登堡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封臣,而普魯士屬於波蘭封臣。

1618年,最後一任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患病去世,死後無嗣,他的女婿——1608年繼承勃蘭登堡選侯位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了波蘭的藩屬——普魯士公國。

一直到1701年之前,這塊領地都稱作勃蘭登堡——普魯士。在1640年繼位的勃蘭登堡大選侯的努力下,這塊夾在神羅,波蘭,瑞典等霸權之間的領地開始緩慢走上獨立的道路。

1660年的《奧利瓦》和約使得普魯士成為自主國。



1701年,在幫助神羅皇帝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後,皇帝承認選侯腓特烈三世是普魯士的國王。

前文提及,勃蘭登堡並不是獨立領地,普魯士才是,因此神羅皇帝不會授予腓特烈三世勃蘭登堡國王的頭銜,而且波蘭也對此有所堅持,畢竟西普魯士地區是在其掌控下,因此波蘭特意強調腓特烈三世只是在普魯士的國王。

一直到18世紀腓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王國統治者才真正稱為“普魯士國王”,而這個普魯士國王才是包含東普魯士,勃蘭登堡等所有獨立領地在內的統治者 。


普魯士之魂


1618年,最後一位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悲催地絕嗣。他的女婿勃蘭登堡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普魯士。

於是,德意志新的邦國產生,命名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只到好幾代人後才改名“普魯士王國”。“勃蘭登堡”是怎樣一個邦國呢?

它位於易北河、奧得河之間,從地圖上可見它與波蘭挨著,很早就是德意志人、斯拉夫人的交戰區。1134年,神聖羅馬帝國再次拿下勃蘭登堡,從此就一直為德意志人所有。對德國人來說,勃蘭登堡很重要,看看其境內的柏林、科倫、法蘭克福等名城就知道。

那麼,“普魯士”是怎樣一個邦國呢?它處於波羅的海南岸,在勃蘭登堡的東邊,但雙方並不接壤。

中世紀初期,普魯士由不信奉基督教的古普魯士人佔據。13世紀,波蘭的馬佐維亞公爵,一再征服普魯士遭遇失敗,就邀請條頓騎士團來相助。條頓騎士團經過200多年的征戰,終於讓普魯士德意志化,很多德意志人定居於此。

條頓騎士團國的擴張,引起身邊波蘭人的不滿。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坦能堡會戰大敗條頓騎士團,戰後騎士團國臣服波蘭。1525年,已經與羅馬教廷分手的條頓騎士團國,成為世俗的公國——普魯士公國。

碰巧的是,勃蘭登堡、普魯士的統治者都屬於“霍亨索倫家族”,這是德意志最古老的王家世系之一。

當普魯士的統治家族絕嗣之後,勃蘭登堡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獲得繼承權,把勃蘭登堡、普魯士置於同一位霍亨索倫家族統治者手裡。不過,1618年的普魯士地盤還繼續保留對波蘭的臣屬關係,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660年。

很多年過去,捱到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當時的吃瓜群眾——弗里德里希三世(也稱腓特烈三世),與四處打仗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_利奧波德一世達成協議。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勾搭呢?

弗里德里希三世出錢、出人幫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打仗,換取對方將勃蘭登堡-普魯士升級為王國。就這樣,1701年1月18日,弗里德里希三世加冕為王,考慮到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傳統,他把國名定為“普魯士王國”。


子屠龍


1、網上很多一知半解就科普的,德國起源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那時候普魯士公國剛從條頓騎士團改制,是個被波蘭肢解地支離破碎的附庸國。

2、普魯士公國只是後來霍亨索倫王朝聯統普魯士,才和現代德國扯上關係,其實在德意志誅國眼裡是未開化的蠻子;

3、德國起家名號本來應該叫勃蘭登堡選帝侯公國,但要統一德意志就必須拆散神聖羅馬帝國並取消其番號,所以如果以選帝侯勃蘭登堡身份成立新國家,相當於還做神羅成員,要受制於奧地利。所以,借用聯統國號普魯士成立新國家跟奧地利皇帝分庭抗禮,來完成統一德意志的進城。

5、綜上所述,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德意志起源於普魯士,其實是大錯特錯,實際起源於勃蘭登堡,今柏林地區。

6、補充-為何勃蘭登堡和普魯士會有聯繫?這要從中世紀歐洲政治體制和王室關係說起。

中世紀歐洲處於分封制,但不同於我鍋春秋戰國。歐洲各王室互相聯姻,領土和財產世襲罔替,平民基本沒有機會翻身。整個歐洲王室就是一個大家庭,耳子女嫁娶也會首選他國王室成員。因此一但聯姻完成,各王室原有領地劃分到一個人名下,這就是中世紀一種擴張領土的方法,其中以奧地利和西班牙尤為著名。

而條頓騎士團經過兩次慘敗,最終割去大片領地,只剩下三個行省並強迫附庸于波蘭,再無力對抗波蘭和俄國。

由於宗教改革,天主教影響力削弱以及騎士團實力的下降,促使騎士團轉化為世俗王國——原有騎士團制度已沒有價值。

至此,騎士團演化為和其他歐洲國家相同的命運,可以王室聯姻並繼承領地。

最終,勃蘭登堡霍亨索倫王朝聯姻普魯士公國,獲得其領土前者是德意志統一的先驅。

之後的歷史上文已經有交代——




太基1258626347


正確來說,普魯士王國的前身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加上眾多邦國組成的共主聯邦。先說說普魯士,其前身是條頓騎士團,1525年末,大團長過世,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伯特被選舉為大團長。之後這位世俗團長便將騎士團世俗化,更名為普魯士王國。再來說說勃蘭登堡公國,當時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許多公國,彼此之間互相開戰聯姻就像春秋戰國一般。同為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公國就是其中的一大勢力。由於同為一個家族,加上實力考量,所以普魯士公爵阿爾巴特就選擇與其聯姻,1594年把自己孫女嫁給勃蘭登堡選帝侯的兒子西吉蒙斯。四年後西吉蒙斯就繼承父位。到了1618年,普魯士公爵去世。因為沒有男嗣,所以把公爵頭銜給了孫女。他們的孩子就有權繼承兩國。所以兩國合併改稱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1701年,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位期間,升格為普魯士王國。回到正題,那麼為什麼要用普魯士而不是勃蘭登堡?其實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是不允許有王國的(波西米亞王國是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之前成立的,所以不違反規定),連皇帝哈布斯堡奧地利大公也只是個大公國級別。想升級為王國,就必須使用帝國領土外的東普魯士地區。這塊地方從前不屬於神聖羅馬疆域,自然就能成立普魯士王國。所以腓特烈三世身上的頭銜就是普魯士王國頭銜兼任勃蘭登堡公國頭銜以及普魯士公國頭銜。到後來。普奧之戰過後,普魯士王國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才得以擺脫束縛,創建德意志帝國。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則在帝國被解散之前創立了奧地利帝國頭銜。即使後來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也依然享有皇帝稱號。其實除了上訴這些以外,我個人覺得叫普魯士王國而不是叫勃蘭登堡王國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普魯士地區並非神聖羅馬帝國曆史疆域,在這成立一個嶄新的王國。一來能擺脫神聖羅馬皇帝的束縛,為日後自身發展作準備。二來畢竟普魯士還有部分地區領土被波蘭立陶宛佔據。這也引發了最終的瓜分波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