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區新興產業增速高 或將加劇“南高北低”格局

本文首發於2019年5月1日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記者 卜文娟

南方地區新興產業增速高 或將加劇“南高北低”格局

雖然各地都在發展新興產業,但是發展情況各有不同。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總體上在南方地區落地較多。受東部地區新興經濟帶動和產業轉移的積極影響,貴州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1省份2018年GDP數據顯示,貴州和西藏以9.1%的增速並列第一。據瞭解,在工業強省的同時,近年來貴州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

人和錢都在流向南方,南北差距越來越經常被提到。

從南方地區來看,不少省市積極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力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製造發展,不少地區已經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特別是在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進而形成了產業的良性循環。然而北方地區,除北京、天津等地外,缺乏經濟帶動性強、協同發展的核心城市。南北經濟的天平已經越來越傾向南方。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對本刊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南方新興產業增速較為迅速,反而擴大和加劇了“南高北低”的格局,未來新興產業發展將在很大概率上進一步會使經濟增速差距拉大。

新興產業集群帶動南方產業加速轉型

目前,經濟增速“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現象持續演進。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任志武曾這樣分析,這是相關各地大力發揮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新一代信息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合肥、貴陽、成都等地大規模集群發展的必然表現。

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領經濟增長、企業轉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盤和林對本刊記者表示,新興產業在南北分佈的情況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他分析,南北方的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北方產業結構大多基於自然資源如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石油等,目前市場轉型比較艱難。而南方近十餘年藉助在輕工業、加工業形成的積累,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新興產業尤其是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製造發展快速,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例如,上海的浦東和深圳的南山,以及杭州的雲棲互聯網、蘇州的高端裝備製造、合肥的人工智能、武漢的光谷、貴陽的大數據等,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汽車電子產業研究室主任馮曉輝表示,這兩年新興產業集群也是趨勢,尤其對新興產業而言,必須集聚才可能壯大起來的。因為新興產業急需資本、人才、技術,同時成長確定性、市場需求都不高,因此分散的風險太大。

所以,不僅是中央層面,各級地方政府也針對自身的產業發展特點,加快推進各地的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河南、遼寧、山東等地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除了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外,網絡通信、大數據等也成為各地打造產業集群的重點。

據瞭解,福建省出臺政策將優選一批主業突出、特色明顯、成長性好的企業,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計算機和網絡通信、高端裝備等產業集群。四川省則繼續利用成都等地在大數據、數字經濟產業方面的優勢打造以大數據、雲計算、集成電路、物聯網等為重點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馮曉輝舉例,電子信息類產業是資本、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型的,天然具有集聚效應、規模效應,所以是趨於集聚的。只要這些先行地區的一些基本要素條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集聚就很難再分散開。

另一方面,人才的集聚也帶動南方產業加速轉型。大量年輕人將為南方發展帶來更大活力,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人才的集聚,將推動產業加快轉型發展。但對於北方諸多城市來說,則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尷尬局面。

新興產業總體上在南方地區落地較多

雖然各地都在發展新興產業,但是發展情況各有不同。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總體上在南方地區落地較多。受東部地區新興經濟帶動和產業轉移的積極影響,貴州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1省份2018年GDP數據顯示,貴州和西藏以9.1%的增速並列第一。

據瞭解,在工業強省的同時,近年來貴州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在大數據方面,重點打造以大數據、高端電子信息製造和高端特色裝備製造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和中國內陸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貴州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2.6%,醫藥製造業增長15.2%,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6.3%,增速均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智能手機、集成電路、智能電視等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5.4%、33.7%和31.3%。

除此之外,深圳、杭州、上海等南方城市的新興產業發展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然而在北方,除了北京、天津等地,北方省份普遍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傳統產業收縮、生態環境壓力凸顯等問題,處於轉型的陣痛期。

山東目前的尷尬就在於,傳統經濟優勢減弱,新興產業尚未崛起。山東省作為北方經濟第一大省,經濟總量與廣東、江蘇差距拉大。江蘇和浙江的新興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產值的比重比山東分別高7.7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而北方不少城市大抵如此。

馮曉輝對本刊記者表示:“從南北劃分的角度而言,整體上南方是強於北方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國內主要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部分中西部地區(成渝、武漢、鄭州、西安、合肥等),其他地區發展一般。這些地區之間,差異也比較大。發展速度方面,中西部很快,但這幾年宏觀經濟不好,都有下滑趨勢。要說質量,還是北上深。”

盤和林表示,而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多依賴於市場化機制及人才、資金等要素推動;技術進步和制度環境的創新;而區位優勢和基礎設施相對弱化;這是新興產業在南方發展較為迅速的最根本性原因所在。

北方發展新興產業需要更多“詩外功夫”

新興產業發展高度依賴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背後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資本的積累、金融條件等的影響。如何發揮好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牽引與帶動作用,縮小南北差異?

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其產業變動的前途不在於擴大產品的數量和產業的規模,而在於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傳統產業,培育新產業。單靠幾種傳統產業、產品是無法滿足市場日益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的,並且會遭遇到區域內自然資源、環境承載力等瓶頸。因此,盤和林認為,地方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突出技術導向,即在結構調整中大力提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產業的比重,直至高新技術產業占主導地位。

盤和林表示,北方城市面臨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制度環境創新受制於思維固化等,受社會環境影響較大,難以跟上新興產業發展的步伐,其次,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更多“詩外功夫”,而不僅僅是是引進高新產業技術。

他舉例說道,研究發現,某些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域整體經濟效益並不很好。其原因是區域基礎水平與高新技術銜接不上、相互脫節,如區域人口教育水平、勞動素質過低等。因此,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舊動能轉換切忌唯高技術論,而是從制度環境、產業基礎等方面系統入手。

而在馮曉輝看來,值得北方城市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發揮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牽引帶動作用的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加速推動新興技術的成熟和商業化落地,推動應用推廣,也就是中央一直提的,要加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要加快各類標準、規範、評價測試體系等配套的建設;要努力消除各類准入壁壘,新興技術應用到傳統產業時面臨的壁壘很多,一類來自自身的不成熟,另一類就是傳統行業的牴觸。

此外,盤和林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包括北方在內,都不能圍繞原有產業結構兜圈子。城市發展需採取結構導向與技術導向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加速實現產業結構轉換,一方面提高耗能少、汙染少、精深加工、附加值大的產業比重;另一方面,高技術、互聯網等也要向傳統產業內部滲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業態。

南方地區新興產業增速高 或將加劇“南高北低”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