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導語:經過數年的品牌打造,吉林大米實現了從“好米”到“名米”的華麗轉身,在概念寬泛的東北大米中樹立起吉林大米的品牌地位,成為吉林農業的新名片,更成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新亮點。吉林大米是如何做到的?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總書記點贊,省政府主導,吉林品牌農業開了一個好頭

吉林是糧食大省,是全國優質粳稻主產區,現階段全省水稻年產量600多萬噸(商品量400萬噸左右),佔東北三省一區的24%。巍巍長白山、悠悠松江水,遼闊黑土地,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讓吉林大地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其優越的生態優勢不可複製,水稻生產條件好,大米品質優。

可惜的是,一談起東北大米,南有盤錦,北有五常。好山好水的吉林,雖有好米,卻寂寂無名。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好米”沒有賣出“好價”。

201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用3~5年時間,在全省打造包括查干湖大米在內的12個區域大米地理標誌品牌,2013年4月,吉林省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重點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名優大米品牌。

2014年11月,吉林省政府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施″健康米″工程的指導意見》,推動吉林省稻米產業升級,提升稻米質量和價值,增強吉林大米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

2015年,習近平來到位於海蘭江畔的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在稻田基地裡,習總書記說,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習總書記考察吉林期間要求吉林立足生態環境優勢,“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豆米牌”。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總書記的講話給了吉林省委省政府以極大的信心和動力,他們立即行動起來,投身到吉林大米品牌的建設工作中。

2015年10月,時任吉林省副省長隋忠誠、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慕名來到北京福來戰略品牌諮詢公司,與福來的品牌專家們共同探討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思路和方法。福來專家在瞭解聽取吉林省領導和省糧食局領導介紹情況後,提出了吉林大米品牌營銷要實施“5個1”工程的工作建議。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吉林省政府結合福來建議,制定了大米品牌建設五年規劃,正式提出打造吉林大米的“五個一工程”:一個公共品牌——“吉林大米”;一個產業聯盟省內大聯盟帶動區域小聯盟;一個網絡銷售平臺——吉林大米網;一個完整的質量標準體系——提供標準質量保障;一個銷售渠道——直營店加商超專櫃銷售模式。

“五個一工程”吉林省政府指導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圍繞“五個一工程”工程的品牌建設和傳播資金投入已過億元。

多措並舉,夯實產業基礎

吉林省糧食局推動建立了“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培育出的世界水稻品種為吉林大米優良品質打下堅實基礎。其中吉粳511在中日名米食味值評選中僅次於日本越光米,名列第二。

其次,吉林省大力推廣有機種植、綠色種植,以生物防蟲、物理滅蟲等方式代替殺蟲劑、農藥。稻農還讓鴨、蟹入稻田吃蟲、除草,做到一水兩用。吉林大米在農業部的檢測中連續15年均未見重金屬超標。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稻田養鴨

有好的品種還要有嚴格統一的標準,否則無法保障產品質量和品質的獨特性、穩定性。吉林省先後組織修訂了高於國家標準的《吉林大米地方標準》,編制了高於地方標準的“吉林稻花香”“吉林長粒香”“吉林圓粒香”“吉林小町”等4個市場熱銷品種的團體標準,並於2016年9月份頒佈實施。

吉林省糧企與合作社聯合,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實行標準化的“五統一”管理,種、肥、藥由企業統一採購,再統一組織合作社農民播種、耕作。加強過程的管理和監控,保證大米質量。

此外啟動了大米質量可追溯體系試點工作,首批52戶大米加工企業開通了質量追溯信息傳輸系統。

品牌建設,實現買好米認吉林品牌

1、集中資源,統一品牌

吉林全省有900多個大米品牌,品牌分散影響力小,企業實力弱、規模小,而黑龍江五常大米名氣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資源集中、品牌統一,以區域公用品牌蜚聲全中國。

從2014年開始,吉林省從培育地理標誌大米品牌入手,圍繞東部火山岩、西部弱鹼土、中部松花江流域地域特點,指導各地通過地理標誌商標和認證先做區域公用品牌,後做企業自有品牌,並且讓企業品牌生長在區域公用品牌之上。

吉林大米從地理標誌角度看,東部有火山岩土質特徵的“柳河大米”、“梅河大米”、“輝南大米”和“延邊大米”,西部草原溼地有弱鹼特性的“查干湖大米”,中部松花江流域有“萬昌大米”、“舒蘭大米”、“榆樹大米”。

2015年,吉林省已有地理標誌大米品牌15個,其中,大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6個(延邊大米、梅河大米、公主嶺大米、輝南大米、姜家店大米、西江貢米),大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9個(舒蘭大米、萬昌大米、柳河大米、榆樹大米、九臺飲馬河大米、前郭大米、梅河大米、集安大米、琿春大米)。這個數據在全國首屈一指。

2、用稻作文化打造品牌軟實力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福來認為,農業品牌是有根有魂的,農業品牌是需要塑造靈魂和挖掘文化之根的。從歷史、工藝、飲食習慣、名人典故等,能夠找到許多讓品牌與眾不同的價值,這是一個品牌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也是為整個產業和產品提升價值的關鍵。

吉林大米深度挖掘稻作文化,宣傳歷史傳承,為吉林大米品牌塑魂。

出版發行《貢米》一書,並以此為腳本,拍攝《天下貢米》紀錄片;《五十斤的愛》等微電影在多家大型視頻網站播放。

3、明星站臺宣傳品牌

2017年“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現場,演員閆學晶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推介了好吃、營養、更安全的吉林大米。現場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品嚐,部長誇讚“吉林大米香噴噴,吃完飯也能造半斤!”

線上線下“走出去”,360度推介無處不入

品牌整合初見成效,如何讓世人熟知?考驗的就是宣傳推介的功力和銷售落地的能力。

福來發現,很多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端建設,傳播既沒有高度,推廣不夠落地。在傳播推介上,往往只會開一場發佈會,做一點“場面”上工作,跟市場對接比較弱,或者沒有跟市場對接,這是不行的。

“報紙有字、廣播有聲、電視有影、路場有牌、網絡有名。”吉林大米“走出去”戰略傳播全面實施。

2014年,吉林大米在全國的宣傳推介一條在線下,一條在線上。正如福來所提倡的,與政府共舞、與行業共榮、與區域互動。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1、 省內省外互聯,直營分銷互補

吉林充分利用各類展會、新聞發佈會,開展吉林大米展銷推介,五年來在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成都、深圳、長沙、福州……30多個城市,舉辦了60多場活動。

在品牌傳播過程中發揮傳統媒介力量。在央視的黃金時段,在北京、杭州的公交站牌上,在京滬高鐵的專列上,處處都有吉林大米的身影。吉林大米廣告出現在北京首都機場要客通道,標誌著吉林大米在首都樹起品牌建設的大旗。

2016年3月24日,在福來的大力推動下,東福米業、松糧集團等8家“吉林大米”產業聯盟成員企業,首次亮相“天下第一會”第94屆糖酒食品交易會,這是糖酒會第一次出現糧食企業(品牌)組團參展的身影。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2016年10月,吉林大米走進上海,在吉林大米推介會暨新米上市宣傳活動上,吉林省大米生產企業與上海採購商簽訂首批吉林大米新米購銷協議達9.8萬噸。

2017年吉林大米文化節在浙江舉行,實現糧食貿易簽約金額共計13.2億元,兩省11對城市“以米結緣”,結成“對子”,有效促進了兩地的產銷合作。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2017年6月,第十三屆福建糧洽會期間,吉林省73家企業參會,共簽訂購銷協議20項,銷售糧食77.6萬噸,提供糧源1093.8萬噸。11月,27家吉林糧企攜百餘款優質糧油產品亮相2017中國(寧波)食品博覽會。會上,吉浙兩省簽訂糧食購銷協議14.8萬噸。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2018年8月18日,藉助首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平臺,吉林省糧食局與山西省糧食局聯袂推介“吉林大米”和“山西小米”區域公用品牌,就未來三年共建市場、共享渠道達成吉晉糧食品牌營銷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走品牌建設思路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新糧道。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2018年9月,由吉林省農業委員會、吉林省糧食局、吉林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吉林省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暨吉林大米品牌發展論壇開幕,助力以吉林大米為代表的“吉字號”農產品品牌發展。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2019年1月18日,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吉林省委員會、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香港代表處共同主辦的2019吉林大米香港推介會在香港舉行。共有15家吉林大米產業聯盟企業及吉林省“中國好糧油”示範企業在現場,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香港電商聯會以及香港工商界共60多位港商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僅2018年,吉林大米推介會在主銷區成功舉辦20餘場,全年中高端大米銷售量達10億公斤,成為主銷區居民糧袋子的重要供應商。到2018年底,吉林大米聯盟企業累計建成156家直營店、545個商超專櫃,進駐5000餘家商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直營體系。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吉林大米直營店

與京糧集團、浙北大廈等京、浙當地的主流經銷商合作,“進軍”商超系統。北京十大商超系統建立了10座“吉林大米號”碼頭,產品覆蓋100個商超店鋪。

與銷區省市社區供應鏈系統對接,利用現有渠道,推送吉林大米抵達終端客戶。藉助浙江綠城社區服務供應鏈、上海東方網社區信息苑等渠道,將吉林大米送入社區糧倉,直接面對消費者。

2、 線上吉林大米網+天貓旗艦店,雙輪並行

吉林大米網是吉林省糧食局主辦的吉林大米官方網絡銷售平臺,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

吉林大米網於2016年10月上線,運營模式是B2C。吉林大米網依託長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整合吉林知名糧企,統一使用吉林大米品牌,統籌經營、規範管理,讓產品和服務質量得到充分保證。吉林大米網所售大米,均來自吉林大米產業聯盟旗下企業,通過了高於國家標準的吉林大米地方標準和系列品種標準。

2017年11月底,吉林省糧食局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開通設在延邊、長春等地的產地倉,統一標準、統一備貨、統一包裝、統一發送、統一結算,並在天貓設立吉林大米官方旗艦店。共同致力於把吉林省打造成“全國首個優質大米定製化示範省”。“阿里巴巴·吉林大米”運營中心就設在吉林大米網。

目前,全省已有63戶大米加工企業在淘寶吉林大米館、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161個,線上導入會員140餘萬人,線下開設大米體驗店220家。

作為清朝歷史上的“貢米”,吉林大米曾經是皇室才有機會享用的食材。隨著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昔日的貢米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少優質品種更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

3、 創新營銷:“吉田認購”出成效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吉田認購”模式本質是一種訂單形式。認購的“農場主”,可以擁有自己的專屬良田,由專業農戶負責耕作、收穫,通過互聯網全程追溯,從源頭把控大米品質,保證吃到的吉林大米安全、可靠。

吉林省糧食局積極開展“吉田認購”的宣傳活動。去年4月舉辦的吉林大米文化浙江宣傳月開幕當天達成訂單稻田3.46萬畝,銷售額達2億元以上。河北省一家企業一次性簽訂了1000畝專屬稻田,延邊和龍市光東村的專屬稻田最高賣到了每份1萬元。吉林大米網、天貓吉林大米官方旗艦店、淘鄉甜官方旗艦店、聚划算等平臺也同時開展吉林大米專屬稻田相關活動。

模式突破:構建吉林大米品牌聯合體

福來諮詢研究表明,凡是出現問題的農產品公用區域品牌,都是因為該品牌內缺乏實力強大的、能夠引領和主導該區域公用品牌的企業法人主體!經營主體不強大和分散,產業就會空心化,品牌就會有名無實,弱不禁風。涪陵榨菜的成功,首先源於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這個實力強大的國有控股市場主體的建立。

組建龍頭型經營主體,在區域公用品牌之上打造屬於企業自己的品牌。吉林大米正是這樣做的。

1. 吉林大米產業聯盟:同舉一杆旗、共打一張牌

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之初,吉林省糧食部門就積極優選省內部分大米加工龍頭企業,謀劃組建“吉林大米產業聯盟”,以大聯盟帶動區域聯盟,以區域聯盟帶動企業經營,聯盟企業統一使用“吉林大米”LOGO,用“吉林大米”的大品牌統領區域品牌,以區域品牌聚合企業品牌。

“吉林大米產業聯盟”自2016年9月正式成立以來,已經由最初的7家發展成70家。這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米企業、經銷商和品牌服務機構,同舉一杆旗、共打一張牌,推動優質大米生產上規模、擴產量、成批量。三年來,聯盟企業多次“抱團”進關,共同發聲,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搖旗吶喊,成為吉林大米品牌宣傳推廣的中堅力量。

聯盟企業作為品牌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承擔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任務的同時,還承擔了整合區域品牌的重要職責。

今後,吉林省糧食部門將集中政策資源向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示範企業傾斜,按照計劃,重點打造8—10家引領區域品牌及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在水稻基地建設、優良品種推廣、優質品率提升等方面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培育明星企業和品牌,使之成為不同區域吉林大米的代表。

2.松原糧食集團(查干湖)“雙輪驅動”模式的成功探索

面對區域內品牌多而雜、雜而小的局面,吉林省松原市政府投資控股組建了新型經營主體——松原糧食集團。這是至關重要的模式探索。

2012年6月,松原市委、市政府組建了松原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探索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把品牌鎖定在區域名片“查干湖”,視“查干湖”品牌為企業發展的靈魂,以“查干湖”品牌為旗幟和統領,立足優質農產品資源,整合域區中小企業和合作社,走出產前、產中、產後相互依託、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共同提升的產學研、儲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之路。

松糧集團以“查干湖大米”品牌為核心,對松原市周邊22家企業進行整合,組建“查干湖大米”區域聯盟,種植基地面積由整合前30萬畝擴大到50萬畝,稻穀加工能力由12萬噸擴大到50萬噸,年銷售收入由整合前的1.5億元增長到10億元。

農產品區域品牌工作沒有政府主導不行,政府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責無旁貸、當仁不讓,要承擔主導大任。同時,政府力量代替不了企業的市場經營,企業要承擔市場中的主角作用。

如果現有企業不行,擔當不了產業興旺的重任,那麼就要像松原市委、市政府組建了松原糧食集團有限公司一樣,由政府組建培育一個能夠擔當大任的企業。讓這樣的企業做產業的龍頭大哥,把小企業和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產業和品類振興起來,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松糧集團的實踐再次證明,政府企業雙輪驅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區域品牌最好的發展模式。

在企業整合上,松糧集團堅持“小而美”的理念,採用小群體、大規模,分散佈局、集中管理的方法,實施“群狼戰術”,降低運輸成本,提高輻射效率,有效整合資源。通過品牌的帶動力量和溢價能力,搭建平臺經濟載體,讓更多認同查干湖品牌的加工類企業、商貿類企業聚集於此,創造並分享品牌帶來的成果和紅利。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吉林松糧集團董事長寶蒙權

2014年“查干湖大米”被省政府確定為吉林省大米標誌品牌。

2017年11月29日,松糧集團攜手京東合力打造“中國好糧油”全國首拍新聞發佈會。通過此次拍賣會,松糧集團共拍賣“中國好糧油”大米2.4萬噸經銷權,拍賣區域經銷權金額達167萬元,經銷權確認成交松糧集團“中國好糧油”大米經銷總金額2.6億元,創造了全國糧油行業拍賣紀錄!

2018年,在“2018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佈暨第二屆中國品牌發展論壇”上,松糧集團“查干湖大米”是吉林省農業唯一入選的品牌,品牌價值高達4.55億元。

3. 東福米業(大荒地):從產業聯合到品牌聯合

東福米業坐落在世界三大黃金水稻種植帶之一的吉林市孤店子鎮大荒地村,是國內最早大米有機認證企業之一,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南海特供大米基地,擁有國內最大的有機大米基地,國內一流的大米生產線、國家級食品溯源系統,其開創的“村企合一”以及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成為行業典範。2013年公司自有品牌“大荒地”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東福米業過去在產業端做得非常好,通過村企合一,整合周邊村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輸出管理,用好品種和管理擴大了產業規模,在產業層面上形成了聯合體,但是在品牌工作上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得力,品牌比較雜亂,品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015年,東福米業與福來正式進行戰略品牌諮詢合作,“雙福”聯合,助力東福米業從產業聯合到品牌聯合全面升級。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神農島首席顧問、福來戰略品牌諮詢機構董事長婁向鵬與吉林東福米業集團董事長劉延東在項目啟動儀式上合影

一是聚焦“大荒地”一個品牌,從產業聯合升級到品牌聯合。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過去品牌意識和引導不清晰,有一些副品牌,品牌認知雜亂。福來幫助東福聚焦一個品牌,就是“大荒地”,一致對外,打一個品牌,從產業聯合升級到品牌聯合。

二是放大東福米業原有並且獨有優勢和價值主張——新米,做“中國新米引領者”,圍繞新米,塑造品牌靈魂!

東福米業一直秉承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米”的理念,自成立之初就只加工當季新稻,通過國家級溯源系統讓大米放心可追溯。基於此,福來提出,放大這個獨有優勢和價值,將“大荒地”定位於“中國新米引領者”,塑造“新米”品牌靈魂,讓大荒地成為“新米”的代名詞,佔據“新米”這一品類高地。引領中國“新米”新時代!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三產融合,帶動品牌生態、產業集群發展

區域公用品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龍頭企業壯大後,完善產業體系和配套,帶動上下游多個市場經營主體和品牌成長,促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產業集群形成,在區域內、品類內形成錯位競爭、共生共容、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產業生態局面。

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中,實施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是重要一環。突出核心企業的引擎作用,以產業聯盟聚集生產、加工、銷售各類資源,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效應,培育全產業鏈,推行橫向聯合,強化縱向延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吉林大米”品牌的引領下,與品牌建設之初相比,吉林省水稻播種面積由1200萬畝增加到1300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80%;中高端大米產量由9億斤增加到18億斤;全省水稻加工業產值由240億元提升到280億元;省內大部分水稻連續兩年以高於保護價的價格流向市場,每年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

大米品牌建設的紮實推進,取得了中高端大米量價齊升的可喜效果,不但帶動了大米加工行業經營情況的好轉,還拉動了省內水稻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民種糧收益。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稻加工業產值僅有240億元,2016年這一數字提高到280億元,增加的40億元,僅大米品牌建設就貢獻了38億元。

2018年,依託吉林大米產業聯盟,吉林省著力打造吉林大米產業集群。進一步規範吉林大米產業聯盟,使之成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主要載體。同時,發揮聯盟核心企業帶動作用,以大聯盟帶動區域聯盟,通過聯盟企業,向上遊延伸建立種植、育種基地,向下遊延伸發展旅遊經濟、訂單農業,激發各類主體發展活力,形成產業集群。

吉林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為先導,集中打造玉米“黃金名片”、大米“白金名片”、雜糧雜豆“彩金名片”這三張吉林糧食“名片”。計劃從2017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通過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在全省範圍內打造9個示範縣、16個示範企業,實現當地農民優質糧油種植收益提高20%以上、糧油優質品率提升30%以上的總體建設目標。

多少有些讓人遺憾的是,當年來到福來做客,探討吉林大米品牌大業的副省長隋忠誠調到湖南當副省長,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調到四平市任市委書記,都得到了重用,在此深表祝賀。但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原來一些很好的設想沒來得及有效實施,有些工作尚需加強,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吉林大米品牌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一是,吉林大米要立意高遠,實現更大作為。

做品牌,立意要高,站位要高。吉林大米不僅是吉林的好大米,更是東北的,也可以是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吉林大米要代表中國好大米,站在國家平臺和世界舞臺去發聲去競爭。

二是,品牌靈魂要充實,不能空洞化。

一個優秀品牌,不只是一個響亮的知名度,更是建立在消費者心智中的認知,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態度和價值主張,這就是品牌靈魂。品牌沒有內涵,沒有靈魂,只進入了消費者的眼睛耳朵,沒有進入消費者心智,持久不了。什麼是吉林大米的品牌靈魂?現在看依然空洞。

三是,品牌形象要鮮明,要方便消費者記憶。

吉林大米品牌目前沒有鮮明的形象認知,更沒有形成品牌圖騰,LOGO缺乏創意,消費者對吉林品牌的認知是模糊的,不具體不形象。

四是,品牌傳播要更系統更高效,好鋼花在刀刃上。

無傳播,不品牌。幾年下來,吉林大米的品牌傳播費近億元,這充分體現了決策者的魄力和膽識,值得稱道。但同樣的投入,如何花的更精準更有創意,效果更好,需要系統思考、科學規劃,有策略有方法有技巧,而不僅僅是把錢花出去。

從吉林大米,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邏輯

吉林省作為省域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工作在全國走在了前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是工作方法是亮點,值得點贊。

吉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他們按照品類——大米、人參、木耳,一個一個地做,一個品類做一個品牌,沒有盲目做全品類全省域大而全的品牌,難能可貴。

在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大潮中,有一種突出的、非常值得商榷的現象就是,全品類品牌。

許多地方在省域、市域或者縣域,熱衷打造全品類的區域公用品牌。也就是說在一個品牌裡,把本區域內的所有農產品都裝進來,這樣做看起來表面熱鬧,雨露均霑,其結果,政府工作沒有抓手、企業工作沒有抓手,消費者消費沒有抓手。最後,對區域經濟沒有實質性拉動,對消費者的選擇沒有幫助。相反,像吉林大米、山西小米、盱眙龍蝦的做法是正確的,成效顯著。


吉林大米:一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之道


打造品牌,歸根結底是市場行為,如果一個品牌名聲在外,可是到消費者選擇的時候仍然茫然,這不能說品牌做成功了。品牌是品類的代表,如果一個品牌什麼都代表,等於什麼都代表不了。當然,可能有人會拿麗水山耕說事,說人家搞得也不錯哦,客觀地說,麗水山耕確實做得風生水起,但千萬不能只看到表面,麗水的自然稟賦容易看到,但麗水的觀念優勢、政治優勢、區位優勢和制度優勢等軟實力不可多得也很難模仿。這些恰恰是麗水山耕取得成效不宜看到的內在力量,一般地方不可比擬也不可克隆。

福來諮詢主張,無論一個省、一個市或者一個縣,一定要先聚焦在一個品類上,在品類上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假以時日,分步驟分階段地在多個品類上打造出多個品牌,產業厚實、主體結實、品牌鮮明,政府工作有抓手,企業工作有幹勁,消費者好選擇。

眾多中外實踐證明,明確一個主導產業,構建一個主體企業,塑造一個主打品牌,三個“一”高度聚焦,一個品類做一個品牌,分步一個品類一個品類地做,才是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正確路徑選擇。新西蘭佳沛奇異果和新西蘭Rockit迷你小蘋果是這樣做的,吉林大米、木耳、人參也在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