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文 | 六塊兒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在我居住的城市,每天早上7:00開始,人群就像翻騰的洪水,從一棟又一棟居民樓裡噴湧而出,灌滿大街小巷的每一個角落。

小區樓下,總有那麼四五個人在忙碌的氛圍裡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是一群摩的司機。

這幾年滴滴打車、共享單車興起,如果沒有緊急情況,人們已經很少再去選擇這種既不安全、又不舒適的出行方式。

這讓幾個“師傅”閒的發慌,早高峰本該是他們最來錢的時候,幾個大老爺們卻只能面面相覷、抽菸發呆,或者刷兩局連連看,連一句“摩的,走嗎?”也懶得叫了。

城中村改造讓他們從平房住進了高樓,房子是變大了,但是生活並沒有本質的改善。

仔細觀察這些“師傅”,平均年齡也就是35上下,正是幹事創業的好年齡,而且房子問題已經解決了,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但是為什麼他們甘願在寒風裡凍一天沒錢掙,也不願意謀一謀別的出路?

我沒有勇氣上前採訪,只能換位思考了解“師傅”們的想法。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大學畢業之後,每逢同學聚會,除了追憶往事,另外一個最重要的項目,應該就是吐槽工作了。

畢業一年,吐槽領導,畢業三年,吐槽同事和領導,畢業五年,吐槽客戶、下屬、同事和領導。

那些過得不快活的人,依然很不快活,但是誰都沒有另謀他處,仍然在原來的公司“屈尊隱忍”,這樣的現象,好像和摩的司機困境的本質是一個道理。

我們總是被教育要敢於跳出“舒適區”,但問題是,很多人本來過的就不怎麼舒適。

一潭死水的生活,就像一座漸漸紮緊的牢籠。

文質彬彬的安迪第一次踏進肖申克監獄的時候,好心的前輩給他分享了用血淚換來的“生存寶典”。

要安分、要聽話、要例行公事,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平和安定地接受圍牆裡的一切,活成千篇一律的樣子。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就像獄友瑞德說的:“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看起來人們不喜歡的,並非不適的困境,而是改變的陣痛。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那麼究竟是什麼攔住了我們改變的腳步?我想下面這幾種心理每個人都存在過。

01 沉沒成本

自從AI要進軍銀行業的消息散佈開以後,我的朋友小劉就沒有停止過想要離職的念頭。

工作4年了,他仍然是一個基層櫃員,而且乾的很不開心。

但是每每想起自己當年過五關斬六將的面試經歷,還有這4年來付出的點點滴滴,他都難以割捨現在的工作,這種來來回回的糾結讓他十分痛苦,難以抉擇。

萬事開頭難,每一份職業的起步一定都是付出最大的時候。

當我們逐漸深入,瞭解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已經出現偏差,又往往會覺得此刻放棄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部打了水漂。

在“沉沒成本”的主導下,人們往往越投入越多,改變也變得難上加難。

02 同伴壓力

這幾年公考熱依然沒有降溫,是大學生求職的重要選擇。

如果我們冷靜地分析它的崗位要求,比如要到基層去磨鍊、要做大量單調的重複工作、要沒日沒夜地寫不需要任何文采的材料等等(公務員其實也是“沉沒成本”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這些特點並不是誰都樂於接受的。

大家前赴後繼地投入公考,並且待在單位裡不願意出來,其實最大的動力是源自於同伴壓力。

長輩們都認為這是一份說出去倍兒有面子的職業,同事們都在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某某同學年紀輕輕已經做到了處級崗位,在這樣的家庭和工作氛圍中,想要主動改變的人一定會被歸為異類,變得更加畏首畏尾。

03 間歇性滿足

有這麼一個著名的實驗,三隻飢餓的老鼠被關在三個籠子裡,每個籠子裡都安裝了一個搖桿。

第一隻老鼠只要撥動搖桿,就會有一顆食物從天而降,屢試不爽;第二隻老鼠撥動搖桿,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第三隻老鼠撥動搖桿,偶爾會有食物掉下來,但大部分時候,它什麼也不會得到。

於是第一隻老鼠會很快學會按需操作,活得怡然自得,而第二隻很快放棄了希望,蔫蔫地躺在一旁,只有第三隻老鼠不停地撥動搖桿,在小小的希望和大大的失望當中根本停不下來。

沒有一份職業是一無是處的,每當我們在變與不變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現有的小小的優點都容易被無限放大,讓我們產生“現在好像也還不錯的想法”。

比如領導的一句誇獎、年底的一次獎金、同事的一番客套,這些小亮點很容易讓人失去長遠、宏觀的判斷,讓我們變得短視、淺顯,從而漸漸放棄改變的念頭,再次陷入痛苦的循環。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我們常常說“窮則思變”,“窮”和“思”很簡單,但“變”很難。

就像滾動一個巨大的雪球要從一小片雪花開始一樣,改變也是一種慣性,我們需要從手邊最容易的事情開始。

01 從最微小的改變開始

守舊,是一種習慣,改變也是。其實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能夠改變的事物有很多,只是我們慣性地忽略掉了它們的存在。

比如,判斷一個“飯局”要不要去,這是一件很常見的小事。

羅振宇的判斷原則是,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能去還是要去一下,因為如果我們宅在家裡,無論是看電視還是刷手機,這份收穫是已知的、有限的

但是如果外出,我們可能會在飯桌上聽到一個不錯的項目,也可能認識未來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只是發現了一個不錯的餐廳,

這些意想不到的收穫,都有可能成為給生活帶來新鮮的感覺。

所以在我們的主觀意識裡,不要把“改變”定義的那麼高不可攀,那麼急功近利,只要保持好奇,打破固化,日拱一卒,一旦嚐到甜頭,就會漸漸把改變作為一種新的習慣,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02 尋找亮點

1990年,一名慈善組織官員被派往越南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下了飛機以後,他發現那兒沒錢、沒幫手、沒工具,在這樣的條件下,一般人完全可以拍幾張照片、寫篇論文回去交差,但是他只帶了把尺子,就往村子裡去了。

在每個村裡,這名官員為當地的孩子們測量身高,那些又窮髮育又好的孩子被挑了出來,經過了解,他們的母親經常用稻田裡的小魚小蝦和紅薯葉汁給孩子做法,於是,這份成本頗低的食譜,就成了改變發生的密碼。半年後,當地65%的兒童營養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

安於現狀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愛盯著缺點不足看。

但是我們的職業生活中一定也有過一些難忘的成就瞬間,比如一份文案,一次即興演講,或者一場團隊活動。

就像越南孩子的食譜一樣,任何“亮點”當中都蘊藏著改變的可能,只要願意沿著這條線索深挖下去,把自己的優勢找準,把成功的情景不斷複製,改變就有可能遍地開花。

03 學會“精力定投”

“定投”是一種投資方法,即通過長時間定時定額地投入資本,平攤投資成本,降低整體風險,從而避免一次性投入時機不當、金額過大的弊端,被稱為“懶人投資法”。

如果把金錢看成一種資源,那我們的精力則顯得更加寶貴。

一旦對現狀不滿,就想到辭職創業,畢其功於一役,這就類似於投資當中的“一次性投入”,失敗的風險自然很大,showhand很爽,但那是賭徒思維。

相反,如果我們找到了改變的方向,每天定時定量地投入精力。

一來我們會對自己的目標有更加理性的認識,從而在方向上不斷微調,二來我們也保留了退路,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畏首畏尾。

但是請記住,定投行為一旦啟動,我們就必須保持耐心,因為在短期之內,我們可能會產生見好就收或者及時止損的想法,但是這都違反了定投的遊戲規則。

只有長時間、不間斷的投入,紅利才會隨著“冪次法則”漸漸產生、越滾越大,時間終會變成堅持的朋友。

回到摩的司機的困境,在印度,電三輪就是一個類似於摩的的存在,混亂無序、野蠻生長。

一名不安分的跛腳工程師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性,他開發了一個程序,把電三輪像滴滴打車一樣整合了起來,三輪司機的生意也隨之得到改善。

如果你經常抱怨生活中的種種不適,那麼恭喜,你仍然對生活保持著敏感的覺察,並且已經找到了改變的契機。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麻木”才是壓垮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終,不安分的安迪逃出了肖申克,因為“有些鳥兒是註定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舒適區,正在拉開你與同齡人的距離!


▲作者:六塊兒。新精英基礎班優秀學員。痴迷於終身成長。

點擊鏈接 測一測你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有哪些職業與你最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