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使他當場摔杯子?

既無忘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諸葛亮最好的寫照,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得知了自己果然是冤枉了相父的真相後,深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後悔不已當場摔杯子。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

劉備白帝城託孤,相當於將蜀國的大權全部都交給了諸葛亮,並且直接說道,如果劉禪不是仁君,你可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將政治軍事大權全部集於一身,而此時諸葛亮就是蜀國的實際掌舵者,雖然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賢相,但是在自己對國家的逐步掌控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就架空了劉禪。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要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

蜀國一向給人的感覺都是君臣上下一心,內部團結,沒有爭鬥,但是正所謂有人便有鬥爭,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因此,諸葛亮雖然生前無人敢反對,但是在其死後,總有奸佞的人向其身上潑漲水,諸葛亮臨死的時候上書給劉禪說道:

自己家裡有良田15頃,桑樹800棵,子孫後代都可以自給自足!


對此,劉禪是不相信的,如果諸葛亮不說這個還好,一這麼說,反而引起了劉禪的不快,諸葛亮生前掌控著整個蜀國的大權,而自己則近乎成為傀儡皇帝,劉禪多少都是對諸葛亮有些怨氣的,諸葛亮掌控著整個國家又豈會就有這點家產,誰都不會信啊,因此,劉禪便想到要打一下諸葛亮的臉,甚至提升一下自己的威望,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

劉禪為何氣的摔杯子

劉禪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後,發現與自己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諸葛亮家中果然僅有這點家產,這不是打諸葛亮的臉,這是打自己的臉。諸葛亮,自己的相父這麼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首出師表打動千萬人的心,而自己卻還對其不信任,更是在其死後做出清查他的家產的荒唐事,這實在是大不敬,是要被千萬人所恥笑的。因此,劉禪又氣又怒又後悔,而此時正好手裡有個杯子,便摔杯子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


千古一相諸葛亮是無數人的典範,有才華、有相貌、有能力、又清廉、又忠誠、又是好男人,總之萬千優秀品質集諸葛亮於一身,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最後更是身死五丈原,並沒有帶蜀國走出困境,但是諸葛亮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並且永垂不朽!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係,肯定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與君主的關係了,這個臣就是諸葛亮,而君可以是劉備,也可以是劉禪。

諸葛亮的丞相之職是誰封的?是劉備封的。劉備不僅封諸葛亮為丞相,而且身受輔政大權,完了之後還有: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個創業近四十年的蜀漢開國之君,什麼風險沒遇到過,什麼人沒見過,但對於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這是一個標準的正人君子,所以劉備還對劉禪說了: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何時看錯過人?況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託付的,不僅僅是蜀漢江山,劉氏後裔,還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他堅信諸葛亮可以更好的幫他及他的子孫後代完成。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劉禪給的,劉禪不僅讓諸葛亮開府,任命他為益州牧,而且還: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那一年劉禪17歲,以後世開上帝視角來看劉禪,他最多也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卻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並非劉禪愚蠢昏庸,也不是劉禪聰明伶俐,而是他是一個沒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劉禪的悲劇,也許不是悲劇,至少劉禪是善終。



17歲,一個並不算小的年齡,與此可以參考的是:17歲的孫策已經護送父親的遺體回到家鄉,同時繼承父親的事業開始打拼。17歲絕對是一個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齡,對於劉禪同樣是如此。

但劉禪的選擇是:

政則葛氏,祭由寡人。

劉禪是被逼的嗎?沒有。這是劉備的遺命,同時也是劉禪的選擇,一個17歲少年天子的選擇。劉禪選擇了由諸葛亮總理大權,而自已只負責祭祀祖先,這就是明顯的做個名義上皇帝的,僅此而已。



諸葛亮自此開始了獨攬大權的11年執政時光,這期間,諸葛亮除了要治國,還要平亂、北伐,以實現劉備遺命和蜀漢的長治久安,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費盡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著少年天子劉禪,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以郭攸之、費禕、董允教導劉禪,劉禪就像一個叛逆期的少年一樣,總會有些不爽,但不爽歸不爽,但這是國家大事,容不得一絲馬虎。

諸葛亮終於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諸葛亮去世前,劉禪派人問接班人問題,諸葛亮回答了蔣琬、費禕,劉禪照辦了,僅僅出於對維護蜀漢政治秩序而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行為,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理解劉禪對諸葛亮的恨意,實在是無知之舉。



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領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員的上司,對於蜀地的官員來說,諸葛亮等於是君,蜀地的官員是臣,這是東漢時期的二元君臣關係所決定的,所以譙周這樣的與諸葛亮政見完不同的人,也會去奔喪,不是譙周認同諸葛亮,而是這就是禮儀,劉禪要是不禁止,那麼蜀地的官員都得給諸葛亮奔喪,那政治秩序不就亂了。

諸葛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申報個人財產的政府官員。在諸葛亮給劉禪的上書中清楚的說到了自已的個人財產: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由國家供應,無需再置其他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

諸葛亮的這點財產,無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財產,與蜀漢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劉禪所謂的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只不過更加證明了諸葛亮所言非虛,在得知真相後,劉禪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氣憤讓他輕信讒言的人。



說諸葛亮貪權,他卻沒有把權力世襲,傳給自已的親信和兒子;說諸葛亮纂位,他卻沒有任何造反之意,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實力,但就是沒有纂位的行動,這是他與曹操、司馬懿之類的本質區別。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所謂的“在諸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後,使劉禪當場摔杯子”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到底有沒有想著清算諸葛亮,或者說收拾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生前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賜封,即使這些也夠自己的兒子自給自足了,沒有多餘的財產。這算是諸葛亮主動上報個人財產,劉禪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將自己葬在定軍山,只需要挖一個洞,夠自己的棺材放進去就可以了,並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隨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編出了劉禪因不滿諸葛亮生前對他的嚴加管教,在諸葛亮死後,派人清查了諸葛亮的家產,企圖對諸葛亮進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結果是跟諸葛亮生前上報的一模一樣,這讓劉禪大吃一驚,並且極為羞愧,當場摔杯子。然而,這一切純屬謠言。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怎樣對待諸葛亮的家人,有沒有想著要清算諸葛亮呢?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承襲了武鄉侯的爵位,並且在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後來,諸葛瞻進入朝堂,由於諸葛亮的原因,諸葛瞻一路升遷。後來,更是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再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征,最後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沙場,劉禪開門投降。諸葛亮三代人都為他老劉家盡忠了,真可謂滿門忠烈。

總之,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像其他的皇帝們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顧命大臣進行政治清算,但是劉禪也並非對自己的“相父”諸葛亮毫無怨言。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百姓們紛紛要求給諸葛亮立廟,但是劉禪以此違背禮制而不允許,百姓們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諸葛亮。後來,直到263年,蜀國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在朝中大臣的請求下,劉禪這才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可見,劉禪對諸葛亮這位相父還是有所不滿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維,他作為一個光桿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繼續裝傻充愣,維持現狀,伺機而動。因此,他不僅沒有對諸葛亮進行政治清算,相反還拉攏收買諸葛瞻等一幫舊臣,同時還扶植宦官黃皓,與姜維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約,而他自己居中調節,從而逐步掌握國家大權。所以說阿斗不傻,我們長期以來都小看他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當時劉備給了諸葛亮非常大的權利,甚至直言不諱的說:你比曹丕強上十倍,如果兒子還行就輔助他,不行就直接廢了他。劉備還讓劉禪以後要向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實際上讓諸葛亮做了蜀漢的太上皇。蜀漢的大事小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在蜀漢前期的時候主要管政治,後來諸葛亮政治軍事一手抓,成為了蜀漢實際上的控制人。

不過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勢力想要廢掉劉禪基本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劉備死後根本沒有留下幾個心腹大將,張飛和關羽一死,劉備的核心幕僚集團實際上已經消失了。不過諸葛亮從來沒有動過廢掉劉禪的心思,在別人請求諸葛亮稱王的時候,諸葛亮也拒絕了。因為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完成劉備的遺願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最後遺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時候,諸葛亮給劉禪寫了信,在心中說自己家裡有良田15頃,桑樹800棵,子孫後代都可以自給自足。

劉禪在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想到自己這麼多年被壓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間給諸葛亮立廟,並且帶人去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產。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劉禪不相信,其實換做誰也不會相信。一個在權力中心十幾年的人,家產竟然只有15頃地,800棵桑樹。劉禪希望自己能夠看到諸葛亮家裡面黃金滿地,這樣自己就能解一解惡氣了。

但是看到清查的結果之後,劉禪徹底的震驚了,因為諸葛亮確實是只有這麼少的家產。看到諸葛亮這麼清廉,劉禪為自己懷疑諸葛亮感到了非常的悔恨,氣的當場摔了杯子。劉禪這時候才明白,諸葛亮確實是自己的好相父,是一個真正把自己當成兒子一樣來輔佐的相父。

筆者在這裡要小小地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在蜀漢權力中心十幾年的時間,不僅沒有二心,而且還清廉自律,實在是古代官吏的典範。

劉禪在這時候才感到了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沒有私心的好相父,雖然劉禪還是沒有允許人們給諸葛亮立廟,不過對於誹謗諸葛亮的人,劉禪給予了嚴厲的懲罰。當時蜀漢有一個人看到諸葛亮死了,劉禪沒有允許給諸葛亮立廟,就準備落井下石誣告諸葛亮。說蜀漢之前連年征戰都是諸葛亮的錯誤,他這個人在世的時候,將蜀漢置於危機之中,現在他死了,我們應該高興。劉禪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憤怒,直接殺死了這個人。

後來劉禪一生都保持著對諸葛亮的絕對尊重,等諸葛亮的兒子長大後,劉禪給諸葛亮的兒子加官進爵,並且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兩家成了兒女親家。


鄧海春


劉禪的確對諸葛亮心懷不滿,有兩點可以佐證:

其一,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

古人有禮,死者為大,奔喪是完全合乎情禮的行為,然而諸葛亮剛剛駕鶴西去,三軍便接到了劉禪的密令:“禁止奔喪”。

《三國志譙周傳》有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諸葛亮死於交戰之中,譙周得知消息後,即刻出發前去奔喪,然而等他抵達後,劉禪卻下了詔書,禁止奔喪,全軍上下,唯獨譙周提前趕到,完成奔喪之舉。

從“詔書禁斷”四個字可以看出,這是劉禪親自下達的命令,而“禁斷奔喪”,雖然也是諸葛亮生前的意思,為的是防止他的死訊傳出,容易被魏軍利用,以此擾亂蜀國軍心,但拋開這一點,即使單獨為諸葛亮舉行秘密葬禮,於情於理也沒有絲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簡單舉行一番儀式,表達對於他一生所做貢獻的敬仰與恭送即可。

然而劉禪卻下令禁止奔喪,這也就意味著除去唯一前去奔喪的譙周,幾乎無人為諸葛亮送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禪對諸葛亮是心懷不滿的,畢竟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在整個蜀國朝野的話語權並不重,甚至達到事必徵求諸葛亮意見的程度。

我想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心甘情願讓謀臣把持朝政,即使這位謀臣是先王劉備萬分信任的諸葛孔明,但歸根結底他也只是“臣”,劉禪則是“王”。

其二,諸葛亮西去後,全軍乃至民間均呼籲為其立廟,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績,然而劉禪再次予以拒絕,甚至不聽取相關意見。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稱的文獻《襄陽記》中,曾有如下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僅看最後四個字“後主不從”,便可瞭解劉禪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說的正是諸葛亮剛剛離世,各地官吏與百姓便請求為其立廟,然而劉禪卻對此不予理睬。

他給出的理由其實也很正確,漢朝時便規定只有皇帝駕崩才能立廟,其餘人等,一律無此待遇。

然而之後由於民間輿論太過猛烈,各地百姓不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劉禪眼看民意難違,最終只得為其立廟,以平民息。

綜上所述,劉禪對於諸葛亮的確心懷不滿,畢竟劉禪在位早期,諸葛亮始終大權在握,雖然他並無謀反之意,但對於劉禪來說,整個蜀國朝野並非自己一人說了算,之前劉禪年紀尚幼,對治理國家等同無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聽計從於諸葛亮,然而隨著劉禪年紀漸長,慾望與權力不斷擴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在某些關鍵問題上難免就會對諸葛亮心生異見。

而之後劉禪帶人抄了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如果劉禪當真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會輕易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從而做出抄家之舉。

為洩心頭之恨,劉禪思索半天,最終決定給諸葛亮扣一頂貪贓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須得拿證據說話,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全部家產。

然而找遍諸葛亮全家上下,卻並未找到貪汙物證,與此同時,劉禪看到了諸葛亮親自給他寫的一封書信,名為《自表後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這句話可以總結為,諸葛亮聲稱自己並無多少財產,只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田地十五頃,子子孫孫完全可以憑藉這些家產自供自足。

劉禪起初對此表示不信,結果下屬在清查過後,如實稟報稱,諸葛亮確實只有八百株桑樹與田地十五頃。

得知這一結論後,劉禪發現與諸葛亮的家產與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劉禪因而對自己惱羞成怒,認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摔了杯子。

總體而言,劉禪對於諸葛亮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蜀國沒有諸葛亮,就如同馬失前蹄,恨的是諸葛亮在世時對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脅到劉禪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麼看,劉禪對於諸葛亮的感情都是極其複雜的,你說他恨諸葛亮,的確恨過,說他愛諸葛亮,他也愛之深切,不惜在諸葛亮死後,重用他的兒子諸葛瞻。

誠然我們後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過流於後世的史料去推測,具體當時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錢品聚


在很多人看來,劉禪是個沒心沒肺的皇二代,樂不思蜀的傻胖子,但實際上劉禪是一個頗具政治智慧的人。


蜀國被滅後,劉禪靠著一句“樂不思蜀”成功保命,已經成為歷史上亡國之君明哲保身的成功案例,但劉禪還在蜀國做皇帝時就已經展現出相當的政治智慧,集中體現在對待諸葛亮的態度上。

諸葛亮是蜀國奠基的頭號功臣,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達不到“三分天下”的成就,因此劉備對諸葛亮給予了充分信任。臨終前,劉備白帝託孤,囑以重託,甚至說如果劉禪做不好皇帝,你就廢了他自己做皇帝。而諸葛亮也投桃報李,以自己的鞠躬盡瘁回報了劉備的信任,盡心竭力輔佐劉禪。


劉禪知道自己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他也瞭解諸葛亮的忠誠和才幹,所以乾脆直接放手讓諸葛亮去主持朝政,自己樂得清閒,這種方式其實很符合現代法人治理模式——董事長只是出資人和控制人,委託總經理全權管理。

但諸葛亮的大權在握,事必躬親卻無形中架空了劉禪,加上諸葛亮威望極高,群眾基礎好,搞的劉禪這個皇帝很沒有存在感,幾乎成了傀儡,而歷史上達到這種程度的權臣,結局都不太好——不是生前被滅,就是死後被清算。


劉禪好歹是個皇帝,尤其當他年長懂事後,很想把丞相的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對諸葛亮逐漸產生了厭惡心理,認為是諸葛亮把持朝政,形成一片籠罩在天空的巨大陰影,把自己搞成了傀儡,但他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就滅了諸葛亮,他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必要,諸葛亮只是掌握權力,沒有把劉禪取而代之的威脅。

所以劉禪決定在諸葛亮死後動手。

諸葛亮死前給劉禪上表說自己只有800棵桑樹,十幾畝薄田,別無其他財產。劉禪不相信,他認為堂堂一國丞相,怎麼也有個萬貫家財,這是一個打倒諸葛亮的好機會,便派人暗中核查諸葛亮的家產。


劉禪打了一招如意算盤。如果核查發現諸葛亮財產很多,那就是對皇帝不老實,諸葛亮清廉忠誠的人設會完全崩塌,劉禪就可以藉機摧毀諸葛亮這個全民偶像,出一口惡氣。如果核查發現諸葛亮真是特別清廉,那麼就可以順水推舟,把丞相表揚一番。

使者回來後向劉禪彙報:丞相當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無餘財。

劉禪聽了心情很複雜,一方面當得知真相後,他心裡放下了一塊石頭,不必再推翻諸葛亮這個強大的偶像,長舒一口氣;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諸葛亮抱有深深的慚愧之意。

慚愧之下,劉禪做出一個舉動——當場把杯子摔倒在地:丞相,阿斗錯怪你了啊!


事實證明,諸葛亮對蜀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諸葛亮死後,蜀國再無經天緯地之人才可用,平庸的劉禪只能任用平庸的人才,後來更是寵信黃皓等奸佞之人,國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快便衰落下去,把蜀國和自己送上了亡國之路。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中國歷史上最純粹的君臣關係就是諸葛亮和劉備了,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諸葛亮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劉備中興漢室的事業,他跟隨劉備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又全力輔佐劉禪,繼續劉備未盡的事業,為匡扶漢室,在年老的時候還多次率軍北伐,最終累死在戰爭途中,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卻下令清查其家產,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出身於官宦世家,他三歲失去母親,八歲父親去世,自小就跟隨自己的叔叔生活,諸葛亮胸懷天下、才華橫溢,卻始終無用武之地,直到劉備多次屈尊光臨寒舍,才將其請出山,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他的才華才得到施展,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順利擊潰劉璋,入主益州,在隨後的多次戰爭中,諸葛亮為劉備獻計獻策,出奇制勝,可以說劉備蜀漢的建立,諸葛亮功不可沒。


劉備去世之前,也曾將諸葛亮叫到身邊,將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蜀漢託付給諸葛亮,就連自己的兒子都讓諸葛亮幫忙照看,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還吩咐劉禪事事都要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他堅信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諸葛亮可以幫他和自己的後代來完成。


諸葛亮對於蜀漢來說,不僅僅只是一位丞相,更是一種精神寄託,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為蜀國鞠躬盡瘁,全心全力的輔佐劉禪,政事無鉅細,都親力親為。

這時的劉禪已經17歲了,他雖說不是一個痴傻的人,但也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最多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只是因為出身好,顯然是德不配位,劉禪將朝政全部交由諸葛亮管理,自己開開心心的做個名義上的皇帝。


蜀漢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也算是十分穩定,在諸葛亮晚年的時候,他多次率兵北伐,多以失敗告終,而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是越來越糟,在臨死之前,他上報了自己的資產,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諸葛亮死後,劉禪卻聽信了小人的讒言,以為諸葛亮執掌朝政這些年,肯定私攢了許多的財富,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不查不知道,這一查,還真讓劉禪大失所望,諸葛亮的家產還真如他所上報的那樣,再沒有其他任何值錢的東西。

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為蜀漢大業盡心盡力,雖然位居丞相,卻沒有貪婪絲毫的財物,他一身清廉、兩袖清風,不愧是一個高風亮節之人,劉禪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他怒摔杯子,警告那些人不要再誹謗汙衊諸葛亮了。


劉禪親自為諸葛亮送葬,並悉心照料諸葛亮的後人,以告慰其在天之靈,這小子還算有點良心。






遺產君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當年經過安史之亂避禍到了成都的杜甫,看到成都的武侯祠,不禁詩意大發,他多麼的希望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被君主賞識,多麼希望自己能和孔明一樣為國家赴湯蹈火,然而,自己僅有的卻是一身的布衣,想要實現理想是何其之難。

雖說現在有一些聲音在質疑諸葛亮,說他根本就不是一個軍事家,代兵打仗能力一般,六出祁山只不過是勞民傷財之舉,完全就是無法達到的逆天行為。然而,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矯枉過正,首先我們不能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待古人,其次,歷代為何如此推崇諸葛亮也並不是故意神化,諸葛亮的確堪稱千古名臣的楷模。

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所以說出讓諸葛亮取劉禪而帶之的話,並不完全是一種試探。因為劉備知道,自己死後,沒有諸葛亮,那麼蜀國根本無法在魏吳兩國之間立足,即使諸葛亮有野心,他也只能順水推舟,如果諸葛亮沒有野心,那麼劉禪就相當於白撿到一個皇帝。

而諸葛亮自從劉備去世之後,把蜀國的國政一個人抗在肩上,並不是他對權力有多麼迷戀,而是深怕別人做不好而讓自己辜負劉備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有沒有篡位的實力?他有!有沒有篡位的支持?他也有,可唯獨就是沒有篡位的野心。這一點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已經很明確的表達了出來。

但是身居高位,處在潮頭,自然少不了各種小人的中傷,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曾有人給劉禪上書,暗指諸葛亮圖謀不軌,希望劉禪早做打算。然而諸葛亮僅僅上了一封“實報家產”的奏摺,清晰的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臣家中有桑樹800餘株,薄田15畝,作為日常開銷,這些還是能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的。至於說我死之後,我能向陛下保證,絕對不讓家裡有一文錢餘錢,以此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可以說,諸葛亮作為古代的“公務員”,他是第一個敢於把自己的家產如數上報的,不為別的,就為讓劉禪放心自己並沒有任何野心。

生前如此,死後自然免不了無恥小人的讒言。有一些平時受到諸葛亮打壓的官員,想在諸葛亮死後掀起一場政潮,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於是不斷上書給劉禪,請求皇帝清查諸葛亮的家產,讓大家看一看是否真的像諸葛亮自己說的那樣清廉。

面對眾多官員的上書,劉禪不免陷入了“三人成虎”的境地,他對自己的“相父”也慢慢產生了懷疑。但又不能公開查,因為還沒有到與諸葛亮決裂的地步,於是派人暗暗查訪。

而回來的人報告說,諸葛亮家裡一貧如洗,家裡沒有多餘的金銀財寶,剩下的只有那十幾畝薄田和八百株桑樹。劉禪聽到消息後,先是內疚,轉而是大怒,他後悔聽信讒言而誤會了相父。怒摔了杯子之後,然後把進獻讒言的佞臣全部逮捕。

之後劉禪用最高的規格給諸葛亮下葬,還在成都為他建立祠堂,以表達自己的哀思,更是對諸葛亮一生輔助自己父子兩代的感恩。

其實,劉禪並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差,諸葛亮也沒有演義中說得那麼神。但諸葛亮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評價,一部《三國演義》很難有這麼大的功勞,實在是諸葛亮堪稱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三國志》記載劉備哭著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託付諸葛亮,不僅僅是蜀漢江山,劉氏子孫,更主要的是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諸葛亮聽完之後驚慌失措,發誓定會忠心輔佐劉禪。

想當年諸葛亮原隱居南陽,為劉備三顧之情所感動,成為劉備肱骨之臣,定下先佔荊州,再奪益州,大事可成之策略,劉備贊:“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

劉禪登基,蜀中大權盡歸諸葛亮之手,諸葛亮如想纂位,猶如囊中取物,但諸葛亮從來有過一絲想法,諸葛亮唯想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對內興修水利,重農抑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對外南征雍闓、孟獲,穩固南方,為北伐奠定基礎,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最終累死在北伐的路上。

諸葛亮獨攬大權的11年時光裡,事必躬親卻無形中架空了劉禪,就象一片籠罩在天空的巨大陰影,搞的劉禪這個皇帝很沒有存在感,劉禪好歹是個皇帝,因此他對諸葛亮逐漸產生了厭惡心理。

公元234年,諸葛亮給劉禪上表:在上表中清楚的說到了自已的個人財產:

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由國家供應,無需再置其他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

諸葛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申報個人財產的政府官員。

劉禪不相信,這點財產無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財產,與蜀漢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堂堂一國丞相,怎麼也有個萬貫家財,便派人暗中核查諸葛亮的家產。

使者回來後向劉禪彙報:丞相當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無餘財。聽到諸葛亮這麼清廉,劉禪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悔恨與慚愧,慚愧之下,劉禪做出一個舉動——當場把杯子摔倒在地:

丞相,阿斗錯怪你了啊!

諸葛亮死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承襲了武鄉侯的爵位,劉禪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後諸葛瞻一路升遷,統領國事。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征,最後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沙場,真可謂滿門忠烈。


美麗青春您真痘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都只是遊擊性質的。即使他從橫官場二十多年,官職也確實越做越大,但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上的真正實力卻是越來越小了,而這時候的劉備已經快有五十歲了,還有多少年頭可以給他混的呢?由此可見當時的劉備有多需要人才,多需要一個人來給他指明道路。


這個人就是諸葛亮,劉備為了把他請出山也是三顧茅廬,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他這番心意,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給他指明瞭道路,而劉備按著這個道路走,取得了三分天下的成績,之後劉備有幾次生死存亡關鍵時刻,也都是諸葛亮幫忙出謀劃策,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幫劉備打了好幾個勝仗,例如火燒赤壁、智取南郡、力奪四郡等等。可以說蜀國能有今天的成就,是離不開諸葛亮的幫助的,諸葛亮是蜀國奠基的頭號功臣,所以劉備對他是十分信任的,也因此劉備在臨死前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可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開始清查諸葛亮的賬目,而且清查後還當場摔了杯子,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劉禪查諸葛亮賬目的原因


原因一,諸葛亮實行的是廉政政策,不僅在政治、軍事、經濟、生活方面要求自己勤儉節約,對劉禪也是一樣嚴格要求的,決不允許他鋪張浪費,當時的劉禪作為皇帝連想擴大一下後宮,都被諸葛亮阻止了,你說劉禪能不心生怨恨嗎?

原因二,諸葛亮臨死前,給劉禪寫了一篇文章—《自表後主》,裡面主要寫的是對後主的各種規勸以及建議,其次是他對自己財產的闡述,這也是導致劉禪要清查諸葛亮的根本原因,因為在《自表後主》裡面諸葛亮說自己的財產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可能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不知道是什麼概念,但是你要知道在東漢時期一個小小的濟南王,他都有八百多頃的土地,而諸葛亮不僅是一朝宰相,而且劉備死後,蜀國基本都是他說的算,可是他的土地僅僅有十五頃,實在是少的可憐。不僅如此,諸葛亮的《自表後主》裡還說了他家中的子弟都是靠這些土地吃飯的,並不是靠諸葛亮俸祿的,這麼少的財產劉禪怎麼可能會相信呢!


原因三有個太監叫黃皓,他平時非常的聽劉禪的話,劉禪也十分的信任他。黃皓看到諸葛亮只有這麼點財產一點也不相信,就在劉禪的耳邊吹耳邊風,而劉禪也是持懷疑的態度就下令對諸葛亮的家產進行清查。

原因四,因為劉備在臨時前把蜀國把劉禪都交到了諸葛亮手上,就這份信任就使得諸葛亮覺得無以回報,再加上劉備對諸葛亮還有知遇之恩,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幾乎是事必躬親,這就無形中架空了劉禪,再加上諸葛亮本身威望就極高,深得民心,使得劉禪這個皇帝顯得可有可無,就算他想做點啥也要經過諸葛亮同意,幾乎成了傀儡,使得劉禪心生怨恨。

以上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要清查他家產的原因,那麼劉禪在清查時究竟查出了什麼真想,使得他當場摔杯子。

原來,劉禪派去的人把諸葛亮家裡裡外外都搜查了個遍,硬是沒有搜出《自表後主》裡清單以外的一毛錢,劉禪激動的直拍桌子,然後就把杯子摔壞了。 劉禪這麼激動的原因是因為他認定諸葛亮一朝宰相不可能只有這麼點家產,他要拆穿他的面目,結果卻是狠狠的打了他的臉,他開始意識到諸葛亮是個真正高風亮節的人,他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深深的愧疚。為了彌補這麼愧疚,也是為了感謝諸葛亮的恩情,劉禪後期對諸葛亮的後代十分好,不僅把諸葛亮的兒子當自己兒子,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