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包大人是怎麼死的?

用戶81945142766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熟悉的旋律將那個面龐黑黑,額頭頂著月牙的包拯呈現在我們面前。殊不知真實歷史中的包拯,可是白白淨淨的文弱書生模樣,不過其剛正不阿的勁頭確如民間傳頌那般。

包拯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幼受父母影響頗深,為人忠誠厚道。他在北宋仁宗年間得中進士,其仕途就由知縣開始做起。

包拯一直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自勉約束自己,其心中只有家國百姓從不顧惜自己,一心為民請命敢於犯上直諫。

包拯就憑著自己的清正廉潔忠君愛民之心,一路升遷至開封府尹。

包拯沒有傳說中的尚方寶劍,沒有龍虎鍘可一樣為百姓審奇獄斷冤案,成了百姓心中可以伸張正義的青天大老爺。

包拯很少笑,對向自己行賄之人更是一臉陰沉,其剛勁硬性就連皇親國戚都怵其三分。因而民間傳言用錢買不通的只有閻王老爺與這個鐵面包老頭。

也許正因為包拯如黃河水清一樣難得笑臉,以及難以疏通的個性,才有了傳說中面黑如炭的經典造型。

包青天美名四方傳頌,宋仁宗亦是大為讚賞其為國為民不畏強權的剛正,一直信任重用包拯。年近七旬已經官至樞密副使的包拯,依然殫精竭慮操勞國事,終有一天包拯口吐白沫暈倒在朝堂之上。

仁宗得知包拯病倒親派太醫診治,並送來湯藥。

可包拯病症日重一日,彌留之際的包拯將只有五歲的兒子包綬叫到眼前,留下家訓遺囑,如果子孫日後為官貪汙腐敗,不得入包家族譜,死後不得埋葬祖墳,為訓誡子孫,要將此家訓刻在院中照壁上日夜提醒。

只有短短十三天,千古賢臣包拯因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其家人深怕包拯生前得罪人太多,怕有人報復挖其墳墓,就造了二十一口棺材,出殯之日一起抬出四方城門,分散造了二十一處墳墓,何處是真正的包公墓一直是謎。

直到包拯逝後九百多年,國家才發現真正的包公墓,並通過檢驗證實墓中確為包公骨骸,但在其骨中檢驗出汞元素含量超過正常人指標,一時間古已有之的關於包拯被人毒害致死的傳言,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那包拯包青天是怎麼死的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宋仁宗毒殺說。

曾有人說包拯得病後,宋仁宗御賜湯藥害死包拯。

可是我們翻閱大量史料找不到任何宋仁宗想加害包拯的理由。宋仁宗就是傳說中被狸貓換太子的那位皇帝,真實的宋仁宗為政清明,是歷史上屈指可數以仁治國的明君。宋仁宗知道包拯性直說話直來直去,對其冒犯之言從不以為逆。

有一次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想為其叔父張堯佐謀求宣慰使的肥差。雖說張堯佐為官也屬清廉,但包拯認為張堯佐資質平庸,擔不得宣慰使重任,直接上疏七次嚴辭反對宋仁宗對張堯佐的任命。據說當時君臣關係弄得相當緊張,包拯口若懸河諫言,唾沫星子都飛到仁宗臉上了,仁宗氣的臉色發白,但其並未發怒依舊聽從包拯之言撤銷自己的任命。宋仁宗回宮後無奈的對張貴妃說了一句,你總想著為叔父謀求宣慰使肥差,卻忘了御史是包拯啊。

我們試想包拯朝堂之上如此冒犯皇親國戚,如此耿筆直諫令仁宗下不來臺面,可是仁宗都未治包拯不敬之罪,他又為何在包拯老病之時害他呢?

其實包拯就是宋仁宗為鞏固政權樹立的一面旗幟,如果沒有宋仁宗的信任支持,就沒有包青天的威名。

宋仁宗與包拯兩人是君臣,更像朋友惺惺相惜互相成全,於情於理仁宗都不可能害包拯。我們再看仁宗朝湧現出的賢臣歐陽修、范仲淹等人,如果沒有宋仁宗的仁德,又何來他們的名垂千古?如此仁君要害包拯於邏輯亦講不通。

包拯逝後,宋仁宗悲痛萬分,下令輟朝一日全部官員皆去包家弔唁,又給包拯只有五歲的兒子加封官職,並賜包拯孝肅之名。

如果宋仁宗害死包拯,他又為何如此悲痛?他又為何善待其家人?他又為何賜給包拯如此高的評價?

就如朋友逝去,再高明的演技亦演不出那種痛徹心扉的悲傷。我們從包拯逝後宋仁宗的表現,就可斷定宋仁宗根本不可能害包拯,不然宋仁宗就是神,其演技超乎常人想象。

而且我們於史書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宋仁宗害死包拯哪怕蛛絲馬跡般的記載。有書君覺得,此說於情於理於史都講不通,這只是一個毫無根據的懷疑而已,根本站不住腳。

二,仇家毒殺說。

曾有人覺得包拯屍骨中汞含量超標,而且包拯只病了短短十三天就撒手人寰,應是被得罪的仇家害死。

可是現代科學家經過先進的科學方法再次檢測,並不支持包拯被人害死說。汞在古代有兩大毒藥來源,一是砒霜,其所含主要元素是砷,另一種就是硃砂。

科學家在包拯骨骸中並未檢測到砷元素,因而排除了包拯因砒霜中毒的可能。科學家再次研究包拯骨骸中汞含量超標問題,確定其屍體中汞確實來源於硃砂。

但是古代為保持死者容顏不老,經常在死者棺材中放入硃砂防腐,宋仁宗痛失愛臣,下令在包拯棺材中放入硃砂防腐應屬大概率事件。再有硃砂在古代還是一味中藥,小劑量使用有治病功效,科學家研究發現包拯生前確曾服過含有硃砂的中藥。

因而硃砂作為防腐劑與中藥被包拯使用過,其骨骸中汞含量超標就成必然了。由此科學家斷定包拯並非被別人下毒害死,並非直接死於汞中毒,而是正常生病死亡。

有書君覺得,硃砂有清心火安神等功效,再根據包拯發病的症狀,很可能是年老心臟病發之症。再說包拯當時已被民間神話,即使他得罪再多仇人,誰又敢加害這個連神鬼都怕的剛勁之人?包拯確應正常死於心臟病之類老年性疾病。

包拯雖逝,可其子包綬及後世子孫嚴尊其遺言家訓,清廉為官清白做人,將包公精神延續至今。

斯人已逝,包拯已成為一種清官象徵,包公精神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一種主流的精神價值,其傳奇故事永流芳。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包拯在民間一般都稱之為“包青天”,又因為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也稱“包待制”、“包龍圖”等等,是北宋的大清官,斷案能手,他剛正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傳說包拯甚至還可以日審陽間、夜審陰間,為了維護正義,誰都不怕,這麼一個深受百姓敬佩的人物,體的最後結局是如何呢?


包拯之所以鐵面無私,執法如山,這和他所處的那個年代有很大的關係,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一生嫉惡如仇,不畏權貴,並最終能得以善終,都離不開宋仁宗的愛護和鼎力支持,正所謂忠臣遇明君。


歷史上的包拯為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姑且不談,今天只談談他最後的結局。

包拯一生娶了兩個妻子和一個小妾,第一任妻子姓張,婚後沒幾年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是董氏,史書上稱董氏是包拯的賢內助,但她們都沒有為包拯留下兒子,只有包拯的小妾滕孫氏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才得以延續香火。


包拯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宋仁宗追贈包拯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歷史上對包拯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人說他生前得罪了太多的權貴,被政敵惡意報復的可能性較大,所以他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據史料記載,包拯是突發疾病而死,從發病到去世不到兩個星期,在這期間,皇上專門派人給他送來了藥物,所以不存在被權貴以及貪官汙吏陷害的可能,何況宋仁宗也沒有必要在包拯行將就木的時候去害他,因此包拯死因成謎。


1973年有關部門對位於合肥市大興集的包拯家族墓園進行搶救性發掘,根據墓誌銘確定了包拯墓,裡面有一具楠木棺材,內有少量頭骨和四肢骨,結果安徽省博物館和有關權威機構,對包拯的遺骨進行了檢測,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者相當。

古代的毒物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經檢測包拯遺骨中砷含量低,,可以排除包拯服用過含砒霜成分藥物的可能性。

至於鉛含量高,一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古人為保存屍體,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於硃砂對骨頭的侵蝕和汙染而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的藥物或者食品。


專家們經過縝密的檢測後排除了汞中毒的可能性,確定了這些汞和秦始皇一樣是用來保存屍體,防腐用的,至於包拯為何這麼快就去世了,大家一致認為包拯可能是突發心臟病或腦溢血等急性病而引起的。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實現了所有官員的終極夢想,那就是名垂青史,人們都對他交口稱讚,皆因他心憂百姓,替群眾當家做主。






遺產君


包拯是壽終正寢,享年64歲。從各種史料上看,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他死的時候,或者死之前,也沒有什麼其他詭異古怪的事情。而他死時的年齡,在古人裡,也算是高壽了。

所以,諸多資料表明,包拯在去世之前,身體還很好,得到朝廷重用,而且沒有受到排擠。然後,就病死了,對於這麼一個有很大名氣的人,如果真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史料上不可能不體現一些蛛絲馬跡,所以包拯應該算是壽終正寢。

包拯,也叫包青天,那是因為他不畏權貴,為民請命,而且十分清廉,所以,老百姓就把他叫做包青天,這是一個十分正面的評價。

而包龍圖,也是包拯的一個稱謂,其來源是他當過龍圖閣的學士,所以,後世把他的姓冠以官名,就這麼傳了下來。包公,則是演戲小說以及民間對他的尊稱,其實我也很習慣稱他為包公。

對待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我習慣性的存了五分不信,畢竟,演義和小說基本一樣,有的真實性高一些,大概就是三分虛,七分實,還有很多演義故事,則虛構的成分實在是太多了,更主要的是,這些虛構的故事往往還有一些原型,甚至能夠在歷史書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因此,幾乎有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演義中的包青天,斷案破案第一,不畏權貴第二,為民請命第三,博學多才第四,這個排名,是根據民間對包公第一印象排名的,畢竟,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塑造包公的形象,都逃不出這四個方面,而尤以破案,最為引人注意。

而歷史上的包青天,我看過一些正史上對他的記載,雖然也有一大段筆墨來記載了一件割牛舌案件,這個案件的偵破過程很詳細。但我讀完之後,總有點釣魚執法的感覺。

原因在於,包拯為了找到案犯,故意讓原告(姑且這麼說)把牛殺了賣肉,接著就發佈了一條命令,說嚴禁宰殺耕牛,結果那人的仇家在舉報時,包青天就把人家拿下,一審訊,還真是割牛舌的人。包拯給的解釋是,這人敢割牛舌,一定和那人有仇,我這才將計就計,破了這個案子。

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包公的斷案水平,但從現代觀點來看,這種手段,實在稱不上高明。但惜墨如金的史書中,能夠記載這麼一個案例,很能說明,在當時,包公斷案水平是很高的。

繼續翻看史料,以及後世對包拯的評價,我們就會得出另一個排名,在歷史中,包公犯顏直諫第一,不畏強貴第二,為民請命第三,斷案破案第四。從一些人,比如他的同事歐陽修評價,包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

如果是別人評論的,我可能會不信,但歐陽修是出了名的大學問家,而且可以慧眼識才,錄取蘇軾兄弟倆,還有曾鞏這樣的有才之人,這樣的人 眼光必然不會太差。所以說,演義中的博學多才,是要打折扣的。

而包青天的犯顏直諫,在歷史上,可以和另一個魏徵相提並論,魏徵犯顏直諫到興頭上,李世民就別想回宮休息。而包拯犯顏直諫到了興頭上,唾沫星子都能噴到趙楨臉上。若說是犯顏直諫,包公還要勝過魏徵半分。

而李世民和趙楨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明,最能虛心納諫的皇帝,所以,包拯和魏徵,都沒有因為犯顏直諫受到懲罰。

包青天敢犯顏直諫,懟皇帝,自然敢懟大臣,懟皇親國戚,他當御史的時候,彈劾人簡直成了家常便飯,而且,包青天的彈劾,是一種持久戰,也就是說,只要包青天認定這個人有問題,要彈劾你,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

史料記載中,有一個叫王逵的倒黴蛋犯了法,被包公一連彈劾了七次,宋仁宗實在沒辦法,這才把王逵給貶官。因為包公這種精神,老百姓給包公一個鐵面無私的稱號,戲劇裡為了體現這種特性,給包公畫了個大黑臉。而歷史上,包公不醜,也不黑。

老百姓給包拯抹黑,但心裡卻十分敬重他,重要比很多人拼命給自己搽粉,老百姓在心裡罵孃的好。

至於包青天在正史中的其他特點,比如為民請命,比如斷案破案,歷史上他沒少做過這樣的事情,在各類演義小說民間故事中,也沒少說明,自然也不必贅述。

說了這麼多,還得回到問題上,從上面看,包青天正如老百姓給他的稱號,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好官,也是一個也是一個有政績有能力的清官。他趕上了北宋王朝,甚至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風氣最開明的時代。不能不說,包拯真的很幸運。這樣一個好人,在這麼一個好時候,壽終正寢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小小嬴政


說到歷史上的清官,包拯、海瑞的名字一下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人稱“包青天”的包拯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包拯因為曾經做過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又被後人稱作“包待制”與“包龍圖”。

在小說演義之中,包拯皮膚黝黑,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善於斷案,一頭虎頭鍘斬盡貪官汙吏,每每戲劇演到此處,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讚揚包大人的秉公廉明。

而小說演義基本都是七分真,三分虛,但包青天的人物設定也基本複合了包拯的歷史原型。

包拯乃現在安徽合肥人,仁宗年間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轉運使,他多次主張朝廷更新吏治,解決冗兵冗官的痺症。後來權知開封府,在天子腳下,遍地權貴,而包拯則秉公執法,按國法辦事,從不偏袒放縱,權貴們也知道包拯是鐵板一塊,在他治下的開封,幾乎很難碰到權貴仗勢欺人的情景。

包拯能夠如此辦事,自然少不了宋仁宗的支持,宋仁宗對包拯的能力極為欣賞,又敬佩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終其一生,包拯都是宋仁宗極為信任之人,包拯在64歲時死在了樞密院副使的任上,宋仁宗為他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並且追諡他為“孝肅”。

而從包拯病發到離世,僅僅經歷了十幾天,這讓一些人開始猜測包拯的死因,畢竟如此離奇的逝世,不免不讓人產生懷疑。

有人說,包拯因為得罪了權貴而被人在藥中下毒,這種猜測一直持續了千百年,直到1973年考古的發現才粉碎了這一說法。

在合肥大興集的一處古墓之中,發現了關於包拯的墓誌銘,經過專家的鑑定,此就是宋代“包青天”的墓葬,後來對棺材內屍骨的監測,包拯的屍體並沒有出現砷含量過高的現象(砷含量是砒霜中毒的重要指標)。

屍骨只是比平常人的汞、鉛含量高一點,專家懷疑這有可能是包拯下葬時使用了硃砂以防止屍骨腐化而導致的。因此經過專家的猜測,包拯基本屬於壽終正寢,有可能是患有心腦血管的突發疾病而溘然長逝,畢竟在古代,64歲的年齡也算得上是高壽了。

包拯為官清廉,不阿諛奉承,至今人們還在傳說他的故事,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斷,是歷代為官者的終生楷模。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包青天生於公元999年,卒於1062年,包大人屬宋朝廬州人士,一生嫉惡如仇,秉公執法,深得百姓讚譽和愛戴。包公患病到死亡,僅僅13天,據現代科學考證得出結論:包大人屬於正常病故。


高原雲4


《宋史》上記載是1062年5月,包拯在樞密院工作時,突然得病。同年7月3日,包拯病逝。

現代考古發掘表明,包拯在其家鄉合肥市(北宋時稱為廬州)的墓地曾遭瘋狂地破壞,有可能是金軍入侵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