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現在的電影越來越難看了?是我們的眼光變高了,還是電影品質變低了?

這些年的往事


我認為,電影好不好看,更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電影內容的創新和演員的功底。

一部好的電影,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劇本,臺詞和劇情的貼合度,歌曲與情景的融合度。清晰的內容規劃,情節設置,最最重要的是內容的創新。

很多電影開場沒多久,我們就已經猜到了結局,這是一種審美疲勞,其實跟我們欣賞美女一樣,如果面前的這些美女,大多就是一個類型,比如,皮膚白皙,大眼睛,雙眼皮,五官端正很潮很有氣質,穿衣風格都差不多,那我們就不會認為她們到底有多美,相反的,旁邊站著一個,皮膚不怎麼白,可是五官很精緻,穿著清新自然,很蘿莉的這樣一個美女,那給人的感覺會不會很不一樣?電影劇情也是一樣。

為什麼每每有電影上映,沒看過的同學都很討厭看過的人劇透給自己,就是這個道理,知道了演什麼,就沒意思了。

電影的靈魂,就是演員了吧,演員情感的真情流露和演員爆炸的演技(做到:我就是劇情裡的這個人)會是這部電影的加分項。

導演,一個電影展現的好不好,就看這個導演是不是很有靈感,並不是所有的好看的電影,都是很知名的導演才行,只要你有才華,能抓住拍攝過程中點點滴滴的不滿意,就能導出一部好的作品。

編輯與剪輯,配圖,配音電影好不好看,前期工作都沒問題,剩下的就是需要專業的,苛刻的編輯與剪輯相關的人員來收尾,配音,融合情景的歌曲等等,都是好電影不可或缺,直擊我們心靈的武器。


電影解毒


如果指的是國產電影,那麼,我同意這個說法。

我已經有N年沒有進過電影院了,由於國產電影鮮有佳作,爛片成堆,導致我一向對國產電影質量不信任,捨不得浪費兜裡的銀子,覺得不值。

雖然不進影院,影院掙不到我的錢,但還是不耽誤我看電影。當然,都是在電腦上看(各種影視播放器及大量的電影網站完全能夠滿足觀影需求)。

爛片雖然多,也不是沒有值得一看的電影,日前頗具爭議的如《我不是藥神》、《戰狼》、《流浪的地球》等等,這些電影的票房往往很輕鬆地就上了幾十億,說明了觀眾還是願意花錢看的,只要電影人用心去做。比如現在熱播的《都挺好》,雖然只是一部電視連續劇,但就是好作品。

無論是藝術性還是單純地敘述故事,之所以現在電影越來越難看,我個人認為,還是因為人的關係。拍電影的人水平有限,能力不夠,加上三觀不正、腦袋裡有屎,怎麼可能弄出好東西來呢?

我從不迷信所謂的國內大導演,就像張藝謀,導演個大型聚會也許可以,但拍電影確實自身水平不夠,爛片成堆。再看陳凱歌,除了一部由他父親陳懷皚參與幫忙拍攝的《霸王別姬》,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更不用說什麼代筆王、抄襲王之類的,也跟著玩拍電影,看看都是拍的都是些什麼垃圾玩意兒。

好電影不是有錢就能拍的。

有個導演混淆觀念,說什麼“只有垃圾觀眾才會有垃圾電影”,這說法更是站不住腳,觀眾只有選擇看還是不看的權利,爛片是觀眾能左右的了的嗎?這破鍋,我們廣大的人民群眾可不背。

頻出爛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洗錢。有些人投資拍電影,並不在乎電影本身的質量,哪怕電影爛到不能再爛,也無所謂,只要能夠通過投資電影這個過程,把黑錢洗白就可以了。一部電影,投資兩個億,通過各種手段,票房收入變成五個億,直接把三個億的黑錢洗白了,名利雙收、色財兼得。至於影片質量、觀眾反饋,統統不管。

還有就是一個電影審查制度,很多敏感題材,不敢碰,不敢拍,不能拍。所以,各種神劇輪番上場,影院裡大部分都是毫無邏輯、內容低俗的影片,各種無厘頭。

再說現在的演員,尤其是那些早已為人詬病的流量明星,那些娘炮小鮮肉,那些醜聞不斷的小花花,除了會賣臉賺取腦殘粉們的鈔票,其他的是什麼都不會,讓這些人去演電影,實在是糟蹋了“電影”,玷汙了“藝術”,還真不如去馬戲團看耍猴。

我有時候會特意淘一些老電影來看,雖然有的電影是黑白片,甚至有的是默片,但真心來說,是優質好電影。無論是內容,還是演員的演技,多少年過去,再拿出來看,還是那麼經典,令人難忘。

說真的,印度電影都比國產的強,《摔跤吧,爸爸》在國內的轟動,說明老百姓還是懂得好壞的。

如果真喜歡電影,建議大家還是花時間看看國際大片吧,尤其是每年的那些獲得“奧斯卡”大獎的作品。先別忙著說崇洋媚外,只是讓你看看內容,看看演技……

如果你真的熱愛電影,真的希望電影越來越好,就不要去給爛片導演送錢了,當然,如果你就喜歡屎尿屁,那誰也管不著。

我是現代影視,閒談幾句,歡迎交流。


現代影視


都有吧

現在的電影,無論是美國好萊塢的,還是國產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好故事好題材越來越少了。

電影發展100多年來,從1895年只有一分多鐘的黑白宣傳片《工廠的大門》,到現在各種各國的電影,從黑白無聲到3D,電影質量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同時,看電影的人也伴隨著變化而變化,眼界越來越寬,思想越來越天馬行空。

雖然全球一年電影產量有幾千部,我國和美國一年的電影發行量也就幾百部,而我國有14億人口,從這個比例也可以看出來,滿足每個人的口味是遠遠不夠的。

何況現在有很多打著藝術的幌子來撈金的公司,說是拍電影,不如說是拿著殘次品來糊弄人做個一錘子買賣。這種投機行為,嚴重影響電影市場,很容易把觀眾弄的疲憊麻木,降低對電影的熱情,產生一種整體電影水平下降的錯覺。

難得有那麼幾部好電影,人們看完後大加讚賞,酣暢淋漓,同時更加期待下一部的更大精彩。但是,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很難每次都有巨大的進步。觀眾看完80分的電影,就期望下一部是85分的電影,這種難度是非常巨大的,無法量化。

那就使電影和觀眾之間有了不對等性,難以調和,但是本質上,現在的電影和觀眾大趨勢都是向上的,只是節奏不同罷了。


劈了啪拉


為啥難看,我只說三點:

其一:“一分錢一分貨”的硬道理放之四海皆準!國產電影的投資和國外動輒2-5億美刀的投資成本相比,高下立見;

其二:“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老話兒”太有道理!上條說到投資體量,現在就得說投資比例問題。“粉絲經濟”、“流量經濟”大行其道,有“鮮肉”就有票房的觀念深入人心,使得製作費用的60%-80%進了明星的腰包兒,而不是硬件製作、劇本創新上,拍《變形金剛》買一個攝像機花60萬美刀,劇本花了5年反覆修改,國產您怎麼拍好?

其三:題材限制太多。由於廣電總局的相關要求,對於某些吸引人的題材(恐怖、暴力等限制級),無人願寫,無人敢寫,自然無人願拍,無人敢拍。


青梅煮酒論籃球


兩者應該都有吧。

首先說一下電影質量的問題。

不難發現,最近幾年的電影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狀態,市場份額佔據前幾位的依舊是愛情和喜劇電影。然而,在主流電影市場下,這兩類電影依舊票房平平,並沒有取得太多令觀眾或者影評人滿意的成績。

電影市場裡,不少電影以一種魚目混珠的姿態先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然後啪啪打臉。在經歷高期待後迅速直下,觀眾產生了一種厭惡心理。

那麼為何電影質量頻頻讓影視人打臉呢?

在流量當道的當下,大趨勢使然,不少電影人為了迎合主流市場而去拍一些並沒有價值的作品,內容平平甚至十分低俗。同時,顏值和粉絲第一的演藝界,也是很多導演選擇當紅小花和小鮮肉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電影最重要的永遠是內容至上。因此,靠粉絲撐起的電影票房不會長久。

從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徐克時代、周星馳時代的《霸王別姬》《笑傲江湖》《重慶森林》《甜蜜蜜》《大話西遊》,到如今流量當道。幾十年的時間,我們究竟損失了多少優秀的電影作品?

以《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裡為例》,電影票房慘不忍睹,口碑低下,不少網友批評吳亦凡和劉亦菲的演技,尤其是其中的吻戲部分。然而,最近剛剛播完的電視劇般致青春,卻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飆到7.8。很多網友大讚韓東君和楊子珊的演技,還有少年時代兩位主角的扮演者,李蘭迪和胡先煦。李蘭迪最近因為《我就是演員》一部綜藝讓大家看到了她的演技,連章子怡都毫不吝嗇對這個小姑娘的讚美,其演技可見一斑。

影版和劇版的《三生三世》也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一個200多億的播放量,一個被冠上票房毒藥的名稱。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其差距確實令人惋惜。包括最近剛剛上映完畢的影版《悲傷逆流成河》,先是不被看好,後來卻成為票房黑馬。那麼,還未播出的由我們的天宇小哥哥和爽妹子主演的劇版效果究竟如何還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問題。

除了演員的選擇,導演和影視人能否講好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一個電影不需要有多麼華麗的特效,但必須有華麗的故事。譬如好萊塢華人導演李安,其是當之無愧的華人導演之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斬獲多項好萊塢獎項,其成功的關鍵就是李安導演講好了這個故事。觀眾被故事感動,被情節感染,對電影認同,這才是電影真正的成功。

其次說到觀眾的眼光。

在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下,不少觀眾選擇觀看高質量、高水平的影視作品。以《速度與激情》系列為代表的歐美電影和《你的名字》為代表的日漫為例,中國電影市場受到了嚴重衝擊。觀眾紛紛將眼光投向國際市場,對於國產作品是一件相當大的打擊。

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影視人更應該注重電影質量,迴歸電影初心,創造出令觀眾滿意,令專業人士滿意的作品。






小夏葉


有人說電影越來越難看!

是這樣嗎?

《我不是藥神》

這片兒不能說難看吧。在看下一個~

《戰狼2》,不能說難看吧?

還有下面幾部







這都是2018年的片子,口碑都不錯哦~

其實說電影越來越難看還是有點極端了,不過現在爛片也確實越來越多,要我說,不是電影越來越爛,是有一部分製作電影的人越來越爛!

至於說人們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開玩笑,誰敢站出來說自己欣賞水平比過去誰誰誰高?不要太傲嬌啊朋友!如果說有人認為現在電影不如以前電影好看,那恰好證明以前人們欣賞水平高,這不就是悖論嗎?

所以,現在電影爛片雖然很多,但是好片還是有的,不要一竿子打死一大片啊!


情感滴滴


分享一些個人淺見哈

先回答問者的提問,我們要承認眼光確實變高了,同時電影的品質是整體被拉低了,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分析一下幾點原因。

人們眼光變高

這個是無法避免的規律,就像人的閱歷一樣,不論是看書還是閱人,見的多了,自然眼光的上限就會高。因為90年代有那麼多偉大電影作品我們都見過了,進入新世紀互聯網時代,我們自然會將所新的電影跟同樣類型的經典去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分標準,一旦沒有達到心理預期,那就會覺得難看,比如現在拍一個越獄類型的電影,就難免拿來和《肖生克的救贖》對比。

品質整體變低

這一點應該說是現在的整體和過去的整體對比,不能說現在沒有偉大作品,而是好作品在整體當中的佔比,越來越低。因為現在的電影市場,特別龐大,拍電影和發行電影,以及上映看電影,都變得相對比較容易了。

比如每一個年代有十部偉大作品,而上一個年代總共只有一百部電影,那麼好片比就是10%;但這個年代總共有1萬部作品,那麼好片比是1‰。從這個角度而言,電影的整體品質肯定是變低了。

但是好片比,為什麼不能成為正比呢?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現在的現狀,是大量的商業片的湧入,純粹是資本在運作,要賺觀眾的錢,品質好壞,沒有人關心,他們只關心你的生理反應,你的腎上腺素,只要你爽了,牽動了你某根肌肉了,你就願意去看。從票房角度而言,不管是賣肉的還是賣笑的,他只要能賺錢,口碑好不好,是不是經典都沒有關係,因為那幫人都已經賺到錢了。所以這個市場就像一杯糖水,好片子就像糖,爛片子就像水,糖永遠沒有水多,灌水容易加糖難。所以呀,這杯水就越來越不甜。也就是說,好片比越來越低。

第二點,其實和人們眼光變高有同樣的原因,那就是,即便人們都認真做電影,得到好評還是會越來越難。這就我們看雜技表演一樣,第一次看很新鮮,越多看越覺得都是套路,你只有不斷的增加難度,創新,才會有人看,一旦難度和創新達到瓶頸之後,這個行業,就停滯不前了,甚至會被取代。電影自然不會停滯不前,因為他是跟著時代走的,但是創新卻是有難度的。電影越來越發達,已經形成一個產業,它就必然有一個套路,和流水線,不管是寫劇本還是表演形式,鏡頭形式,後期效果,發行推廣,他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哪怕這個模式有幾百種,都已經相對固定了,觀眾看得越多,就對這個套路越熟,能夠創新的空間也就越少,吸引人的機會就越少。就好比現在為什麼創業那麼難,因為上一代人把業都創光了。

第三點,市場對好電影的需求越來越低了,首先,市場最看重的是能不能賺錢,賺錢跟口碑無關;其次,想看好片或者說能鑑別好評的人,佔比越來越少,現在越來越多進入電影院的人,無非就是圖個樂,放鬆一下,他不需要什麼心靈的洗滌,內心的震撼,因為整個社會環境都趨向於穩定安樂,所以大家更看重的是娛樂,沒有那麼多的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也是一個現實狀況。


大家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補充,謝謝


小艾論一論


這就涉及一個創新性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為審美疲勞)。比如詩詞,歌曲,小說,影視劇動漫等,從古至今已經出現了太多太多。當這個量很小時,就會呈現井噴形式,而且因為新穎(創新性),從而吸引大量的關注,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十分優秀,但因為被認為(自稱也是如此)是西漢的延續,所以光芒被掩蓋了,整個東漢也是如此,對比西漢光芒黯淡。

用現在的審美來看,年代越久的影視劇越沒有觀賞性。比如無厘頭的風格,當下無論是誰的作品,包括周星馳的,都給人帶來刻意的感覺,並沒有多大的娛樂效果。80,90年代出現很多優秀作品,那只是相對於當時而已。舉個例子,如果把現在的作品跟20年前的作品對調,那麼現在我們厭惡的劇情就會成為當年的經典,而當年的經典放現在就是爛片。

為什麼創新很難,因為你能想到的都已經出現了。創新越來越難,當然一旦出現,引起的轟動也大,這是主流趨勢。在出現重大新的技術革命之前,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小哇是個讀書人


藝術來源於生活,脫離生活的藝術就會枯燥乏味!

故事來源於真實,不真實的故事就會胡編亂造,總會有一天就黔驢技窮了。

眼光高也是一部分原因,就像做菜一樣,再好的菜,也有人說難吃,眾口難調!

比如以前7.80年代的老電影,無論從拍攝效果,還是特技含量,化妝,美工,道具也許都落後於今天的電影拍攝水平,但是它的放映價值和觀眾的口碑,還是名列前茅的。為什麼呢?因為電影拍攝來源於生活,為了拍電影全體演員們先的去體驗生活,走進生活,沒有真實性的生活體驗,是拍攝不出好的電影的,現在有的演員拍騎馬的鏡頭片段,都是弄虛作假,自己都不會騎馬,還要騎“假”馬去拍攝,這就是掩耳盜鈴,愚弄觀眾,如果這樣弄虛作假的拍攝電影,怎能拍出好電影呢……!

過去拍攝電影是拼藝,現在拍電影是拼錢,一字之差,就拿差之千里!


春天來了7270


當然是電影的品質變低了。好電影的品質體現在哪?

我認為首要是劇情。好的劇情能和觀影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需要貼近生活,將觀影者的情緒完全帶入,比如最近的《我不是藥神》就堪稱現象級的劇情好片;現在的電影普遍都是重特效輕劇情,要有一個好的劇情,就要有好的編劇,從來都是聽說某某鮮肉演員片酬多少,沒聽說過某某編劇倍受重視。

其次是演員。好演員能很好詮釋劇中人物的細微狀態,讓觀者感覺人物真實且情緒充滿張力,這種表演能散發出驚人的感染力,是任何特效都替代不了的。這裡要提的還是《我不是藥神》,演員王傳君簡直演技爆炸,他細微的一個表情和動作無不傳遞著劇中角色在面對絕症時的無奈和希望;值得一提的還有黃毛的表演者章宇,雖然臺詞不多,但無聲勝有聲,他的眼神和形體把角色的性格傳遞到位了。

第三則是拍攝手法及剪輯。如果一部電影有了好的劇本那麼它相當於有了好的骨架,如果有了好的演員它就想當於有了好的皮囊,那拍攝手法和剪輯是什麼?它是動態的,就好比讓這個人做出各種合適的動作,終極目的就是把不同片段進行有序的符合邏輯的剪輯,來增強各種情節、情緒的表達效果,營造各種氣氛,同時也幫助觀影者加強理解,所以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最後才是特效。前邊說的劇情,演員,拍攝手法是一部電影的基礎,特效則是用於對整部電影的包裝,是服務於所有的劇情,演員和場景,以及輔助拍攝做出更驚豔的畫面。當下是一個特效氾濫的時代,很多電影空有其表,劇情缺少了激烈的跌宕起伏,演員用的是毫無演技的流量明星,怎能不說是電影質量下降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