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昨天是世界微笑日,原本应该开开心心的一天,咖爷差点哭了出来。

不管你信或不信,当我热泪盈眶地坐在床头疯狂抽纸,居然是因为看了一档喜剧综艺节目……

喜剧染上了悲剧

从2013年开始至今,一种全新的综艺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几乎一年才能在春晚一见的小品就这么突然扎了堆,开始井喷式地输出。

观众老爷们打开APP,就能看到一档接着一档的喜剧综艺,小品串成了串,一看一个小时。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和我一样兴奋得不行,就好像老也吃不够的美味珍馐突然堆了一桌子,但吃着吃着却发现,味道越来越不对。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从开始的《笑傲江湖》说起,节目为广大的草根喜剧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第一季的冠军孙建弘,第二季的冠军刘亮、白鸽,第三季的冠军卢鑫、玉浩,无论是哪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孙建弘原本是戏班子出身,刘亮、白鸽原本是二人转演员,卢鑫、玉浩则是小有名气的电台主持。

参加节目后,他们的事业也节节攀升,单说刘亮、白鸽,节目期间被刘德华看中拍戏,更在2017年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喜剧综艺的成功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块蛋糕,被发现之后难免不被众人分而食之。

于是,专业的喜剧人加入了,优势在于不需要进阶,从一开始节目的质量就能够保障。《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着实给了观众们一个漂亮的开场,但越到后来,越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对近几年比较火爆的几档喜剧综艺稍加梳理,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参与者,从草根喜剧演员发展到专业喜剧演员再发展到明星,到后来,节目形式被挖掘得更为单一深入,相声独树一帜。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那么,折腾了这么一圈,这些节目真的越来越好笑么?没有,相反地,观众们由最初的“开始笑”变成了“开始哭”。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小笑果+大煽情的公式被屡次套用,他们要的似乎不再是观众的笑容,而是泪水。

有明星参与的节目更是无法言说,专业喜剧演员都搞不定的事情根本指望不上他们。

就拿《欢乐喜剧人》第五季的决赛来说,五组人除了德云组张鹤伦、郎鹤炎没有煽情外,其余四组的节目都夹杂着泪水。

金婧、吴彼组讲了拆迁户的心酸,孩子没钱上学愁云惨淡。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郭阳、郭亮为了圆军人爷爷的北京梦,各种折腾,甚至请来了国旗班。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周云鹏、王龙组演绎了一场父子情深,父亲为了不拖累儿子带病为儿子求情。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获得冠军的叶逢春扮演了一位侠盗孩子王,将小人物大英雄的故事用默剧呈现。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连喜剧节目都发展到要赚人眼泪,那看什么才能开心大笑?

更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喜剧人到了最后,都硬生生将喜剧演成了悲剧呢?

喜剧的重感冒

喜剧节目好像不那么好笑了,但是谁都怪不着,毕竟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高潮和低谷,任何变化都有它的合理性。

而思考这种现象的产生,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

融合

喜剧综艺具有极强的聚集性,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能通过这种形式集合在一起。

按照以往,平时说相声的除非上电视台节目或是走穴的时候,才能碰上演小品的,至于演默剧的、演舞台剧的、做脱口秀的可能半辈子都碰不到。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但综艺偏偏有这样的魔力,只要是能让人发笑的,全都放在一起。

这么多不同行当的人凑在一起,各种对比和影响都开始涌现,观众们如何衡量一台节目的好坏成了一个难题。

道具一大堆的小品是否比一张桌子两个人的相声更加丰富?节目创新是不是应该鼓励?要是舞台剧班底的节目很好看,那好笑还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而小品和相声在相当一段年月里,都代表着一种正统表演,这也影响着节目的走向。

大部分参与节目的小品、相声演员都希望获得一个更大的舞台(譬如春晚),而这种舞台的严肃性总会让人忍不住原地立正,不自觉地,节目也会变得越来越“正”,干什么都要扯上点意义才行,只有笑声好像显得不那么“高级”了。

这种气氛蔓延开来,所有喜剧人都变得有点不适应。

毕竟,每个类型的喜剧都有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同一个舞台上对比是否公平不说,“高级”是否是喜剧的终极追求也有待商榷。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另外,每一种喜剧类型的适用群体也有所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位置,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也可俗可雅。这种强制性的大融合总要有个过程,再或者,不融合也蛮好。

笑点

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仿佛孕育出来一台巨大的笑声制造机,在地铁上,在睡觉前,在吃饭时,刷综艺成为了一种常态。

观众们的笑点被越推越高,最后只能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现在的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了,因为现在的节目都太有意思了。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来自于观众的压力还不是全部,来自于节目赛制的压力才更为严峻。

综艺节目要怎样才会好看?最直接的方法:冲突和对抗。

竞赛是最合适的形式,要求所有选手在有限时间内生产出好笑的作品,压力之下一些压箱底的段子就被拿了出来,笑果满满。

然而,压箱底的东西就那么多,总要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台喜剧变得愈发困难,演员们开始另寻出路,于是一种看似更为高级的“喜剧”形式应运而生。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笑点难戳的时候,哭点就变得好戳起来。节目需要观众投票,所以,只要打动观众就好,就能在变态的赛制里存活下来,其他的管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疯狂煽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正在演感动中国。

冲击

不得不承认,喜剧遇到了瓶颈,虽说之前只有春晚才能看到小品相声,所以觉得分外好笑,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小品和相声进行今昔对比的时候,却还是觉得以前的好笑。

除了一部分相当复杂的原因,譬如陈佩斯告别春晚、郭德纲受到打压,在无数人哀嚎着相声已死,感叹着大师不再之时……整个时代也对喜剧进行着强力的冲击。

网络段子简直是一股泥石流,逼得各路喜剧演员也在其中寻找灵感。最不幸的是,你找出的段子大部分人都听过,没听过的那部分人给的票钱,不够你吃饭。

为了养家糊口,许许多多的喜剧人离开了自己的行当。

于谦在《玩儿》这本书里回忆道,城里不景气,但即使是到乡下,老乡们也觉得干农活的吸引力远胜过来听一段相声。

曾经参加《笑傲江湖》的喜剧界“回锅肉”于小飞就是个例子,在喜剧行当销声匿迹之后三次创业失败,最终重回喜剧舞台。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由于市场的需要,即使是喜剧演员也不能单靠喜剧度日,能跨界就跨界,综艺、电影、电视剧,能参加的都参加,以此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真正的喜剧人

好的喜剧都有一个悲的内核,如著名作家刘震云所说:“世界上所有的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一推敲都是喜剧。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虽然这些短平快的综艺节目造成了一些影响,使很多喜剧人在悲与喜的边界迷惑,但仍旧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喜剧人在紧张的赛制中闪闪发光。

沈腾作为《欢乐喜剧人》第一季的冠军,可谓实至名归,不止是沈腾,他带领的整个开心麻花团队都一直有着优异的表现。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因为有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做底,沈腾对于观众情绪的把控更加自如,而开心麻花团队展示的舞台,永远是最多彩丰富的——无论如何,布景道具上绝对不输。

贾玲,她和张小斐的组合在节目中频频出现,作为冯巩徒弟的她,让大家看到女孩子也能演喜剧。她也曾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作品,来展现对喜剧深深的爱。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在节目中,我们很少看到贾玲萎靡不振,她总是带着一张笑脸和两个酒窝,即使累到极点的时候,贾玲都以极高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节目。

前文提到的

叶逢春也是一个坚韧的喜剧人。

出于对卓别林的崇敬以及对默剧的热爱,叶迎春参加过不止一个综艺节目,即使遇到过否认和挫折,他依旧坚持用默剧的形式来呈现一切,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成长,终获冠军。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而这样优秀的喜剧人,放在以往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赵本山

陈佩斯赵丽蓉潘长江冯巩等陪伴了我们许久的老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印象深刻。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没有人不怀念那些笑倒在自家电视机前的日子,而他们的作品只会令人发自内心地开心,从来不会强行煽情,而足够笑果下宛如当头棒喝的警示也更加引人深思。

为什么新老喜剧人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创作和灵感都需要时间沉淀,老艺术家们会用充分的时间去打磨作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

而现在的喜剧人却面临着更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也想对自己的作品细细打磨,但他们……也需要生存。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而形式的创新也需要时间,譬如默剧在中国的萌芽并不是一帆风顺,喜剧类综艺节目也需要迎合市场的需求,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等待。

但是,市场是无法忽视的一个因素,喜剧人的包容性也需要在此展现。

譬如德云社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迎合时代。前段时间,有新闻报导德云社将vlog数量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但过于迎合时代也不是良策,譬如沈腾和贾玲,在参加完几期高强度的喜剧综艺之后选择退出,现在也依旧发展得很好。

所以,真正的喜剧人,终究会做到与这个时代和平共处。

找一条路回归喜剧

其实,让人笑比让人哭难多了,伤心事那么多,每个人都在这世上寻找快乐。

喜剧归根结底无法作为悲剧存在,虽然它与悲剧互相拥抱互相成全,作为喜剧演员该如何找到一种平衡呢?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扎实的基本功却不是每一个演员都具备的。厚积而薄发,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是极其必要的。

譬如相声的说学逗唱是最基本的,但越到后来越觉得学无止境,郭德纲的开场经常称呼自己为小学生就是如此。

而各种舞台喜剧表演,则需要演员在具有幽默感的同时,学习表演技巧,沈腾的老师就曾经提醒他好好学习表演,多年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加上自我消化,才有可能呈现出精彩的作品。

或许,作为小品或是相声演员的路看似很窄,但只要功夫深,手里有真东西,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形式或许没变,但如果能把节目做得新颖有趣,就足见一个演员的功底了。

当你知道了怎样才能逗人笑,那形式上的限制就减少了许多,悲与喜的融合是创造出优秀喜剧的康庄大道。

在这方面,开心麻花完全是一个典范,无论是舞台剧、电影、小品、综艺,他们都手到擒来。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开心麻花作品的台词与结构总是别具一格,坚持这种极具优势的大框架的情况下,无论套用在哪种形式都似乎是一种创新,却又走得无比稳健。

即使是在春晚舞台,他们也完成得很好,像是去年班里占座的主题,搞笑的同时抨击了一些社会现象,可圈可点。

再或是我们看到的《夏洛特烦恼》《西虹柿首富》,在成为电影前都经过了成百上千场舞台剧的打磨。开始你会奇怪开心麻花拍什么电影,其实他们早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但你说他们的作品中没有煽情的部分么?

有的,但重点就在于悲而不伤,即使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下一秒却还是能扑哧一下笑出声。从头到尾,内心没有一刻是真正沉重的,悲只是一种烘托,是为了让你下一秒笑得更开心。

同样,贾玲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但她的不同在于,她的模式是爆笑+感人,她从来不刻意地煽情,她只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

泪点太高的人,真看不懂这一届「喜剧人」

譬如《喜剧总动员》第一季,贾玲的作品《你好,李焕英》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并在网络上获得了近7个亿的点击量。

这个作品是贾玲用于解开自己心结,缅怀自己母亲的作品,最后真挚的情感让整个作品得到了升华,有时候,真实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深深地感叹于这些喜剧演员的不容易,却也真心希望,他们可以在艰难的前行中做回自己,时代的浪潮呼啸而来,打掉的是那些陈旧的部分,而不是自身宝贵的特质和独特的幽默。

当一个喜剧演员变得盲目和讨好,那喜剧本身的尊严也会变得荡然无存。

本文作者 | 核桃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