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

ChungKeung


當金國佔領北宋的大片土地後,在這些佔領區裡,原本屬於宋朝的百姓,就變成了金國的百姓。那麼,這些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金國攻佔北宋後的區域圖)

關於這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情況,金國史料裡面記載得比較少。當然了,金國的史料本來就少。不過,南宋的史料裡記載的則比較多。在南宋的各種史料裡,這一部分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天天盼望著南宋的統治者能夠打過去,把他們拯救出來。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南宋認為,這就是這一部分老百姓真實生活、真實心態的寫照。

那麼,這些百姓真實生活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歷史事實來分析。

第一個歷史事實:金國佔領區的老百姓,很快就放棄了反抗。

金國佔領了北宋的大片土地後,當初為什麼要連續扶持偽楚、偽齊兩個傀儡政權,用他們來管理黃河以南的地區?就是因為這些被佔領區的老百姓,一直在反抗。金國害怕這種劇烈的反抗,不想直接面對這種反抗,所以要找傀儡政權來緩衝一下。

但也就不到十年的時間,金國就把這種傀儡政權給取消了。為什麼會取消?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在這十年的時間內,反抗漸漸平息下來。金國用不著那樣的緩衝,可以直接統治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下面會接著分析。

(宋孝宗劇照)

第二個歷史事實:南宋的兩次北伐戰爭,都得不到金國佔領區老百姓的支持。

從宋孝宗到宋寧宗,南宋組織了兩次北伐戰爭,試圖收復國土。結果是,這兩次北伐戰爭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是得不到金國戰領區內老百姓的支持,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南宋的這兩次北伐戰爭,其實是比較尷尬的。你要去解救人家於水深火熱之中,照理說,那塊土地上的老百姓應該大力支持,送錢送糧,簞食壺漿,甚至應該組織隊伍,裡應外合,和南宋的軍隊一起對抗金國。但事實上是毫無行動,那塊土地上的老百姓沒有任何表示,反而積極參加金國的軍隊,抵抗南宋的“入侵”,把南宋給打了回去。

那麼,金國佔領區上的所謂“遺民”,為什麼並沒有“淚盡胡塵裡”的那種感覺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金國的漢化政策做得非常好。

金國是少數民族政權中漢化程度最高的一個朝代。清朝也漢化,但是清朝卻保留了滿人的大量特權,而且對漢人實行剃髮易服這樣一些殘酷措施。金國剛開始也做過,但很快就取消了。其朝廷官制的配備、地方的管理,包括教育各方面,都是照搬漢人的。以至於後來大量的金國知識分子去蒙古提倡漢化,這些知識分子中,就包括耶律楚材在內的大量的女真人。

正因為金國的漢化程度很高。所以對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不過就是改朝換代,換一個統治者而已。

(耶律楚材劇照)

二、南宋統治者的做法寒了“遺民”們的心。

正當金國佔領區的老百姓高歌猛進,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抗金斗爭的時候,南宋統治者為了個人目的,卻反其道而行之,強行扼殺了抗金力量。他們殺了岳飛及岳家軍骨幹張憲、岳雲,解散了這支最厲害的抗金力量。又遏制韓世忠、張浚等抗金力量的活動。同時,主動和金國進行“紹興和議”,把岳飛等人好不容易收復回到的唐、鄧等州的土地,又送給金國,而且還豪爽地答應了金國關於銀絹的鉅額索求。

宋高宗通過“紹興和議”,把他的母親韋太后迎回了國內,卻把金國佔領區的老百姓給遺棄了。

既然南宋已經把那部分老百姓給遺棄了,那一部分老百姓,為什麼還要死心塌地要求迴歸南宋的統治呢?

三、南宋對老百姓稅賦的收取比金國重。

北宋的時候,燕雲十六州上就已經是實際的例子。當年蘇澈訪問遼國回來後,就向北宋皇帝彙報了這樣一種情況,說遼國給燕雲十六州百姓的稅賦,比北宋的輕,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並不願意迴歸。

不只是遼國,金國也是一樣。他們對佔領區老百姓稅賦的收取,也比南宋的輕。因為南宋的老百姓不僅要給皇家上交稅賦,還要籌集給金國的“歲貢”,而且還要準備戰爭的開銷。所承擔的部分,比金國老百姓要多很多。

既然在金國所交的稅賦比在南宋低,那部分老百姓,當然就不願意迴歸了。

四、老百姓並不願意打仗。

南宋後來發動的兩次北伐戰爭,對於金國佔領區的老百姓來說,其實是一種災難。他們並不願意打仗,他們更願意安靜地生產勞作。所以,在情感上,這裡的老百姓是牴觸南宋挑起戰爭的,他們當然不願意幫助南宋軍隊了。

總之,南宋人對於生活在金國佔領區的老百姓的情況,顯然是一種誤判,是一種一廂情願。之所以會這樣,都是南宋自身沒做好的原因。

(參考資料:《宋史》《金史》《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大體來說可以分成兩個群體,換句話說,從“族群”認同來說,漢人至少有兩個族群,一個是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二是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這兩個群體的族群認同是不一樣的。

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跟金朝之間一開始就沒有隔閡,跟著金朝乾和跟著遼朝幹,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區別。金朝統治者最開始也比較信任他們,因為他們和宋朝沒有什麼瓜葛,用起來比較放心。燕雲地區的漢人,金朝人一般稱之為“漢兒”、”漢人“,他們在遼朝統治下差不多二百年,其特點是“實用主義”,沒有什麼“理想”主義的立場,誰給飯吃就跟著誰幹,金朝最初到燕雲地區,原來遼朝中央擔任高官的燕雲漢人大量主動投降金朝,包括知樞密院事左企弓、樞密使曹勇義、參政知事康公弼等一大群人,這些基本上都是屬於“副·國·級”的高官了。他們投降以後,金朝也很信任他們,大多委以重用,用他們來管理燕雲地區。

那麼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他們在當時的身份其實是“宋人”,而不是“漢兒”,他們是有國家、有君主的,所以他們的族群認同中,有“忠君”觀念,有“故國”情懷,這一點跟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不一樣,燕雲地區的漢人,本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君”,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所以金朝一來,他們紛紛毫無心理障礙地跟著金人幹了,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則在心理上做不到,除像劉豫這樣的少數人以外,大部分人那怕是表面上迫於形勢,投降了金朝,在內心還是心繫南宋,像宇文虛中這樣的,更重要的是,金人對於他們也不信任,金朝前期,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基本上做不了大官。以科舉考試為例,燕雲地區的漢人在金朝前期考中的比例大約為三分之二,其中三十六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佔到三分之一的進士總量,佔了絕對優勢。

但時間久了,這原宋朝統治的北方漢人也基本上都認同了金朝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到了後期,都真心原意跟著金朝幹了,而這時,燕雲地區的漢人和原宋朝統治下北方漢人之間在金朝統治者眼中,地位發生戲劇性的逆轉,這時金朝反倒喜歡起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來,最有名的就是金世宗說的,“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金世宗認為南人(就是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人品好,忠心正直,有擔當,而漢人(燕雲地區的漢人)則狡猾,只顧自己,不肯真心做事。


只愛潘多拉


我們漢族是文化認同加血緣認同的民族,血緣是族群認同的基礎,文化是族群認同的重要指標。理順了這個邏輯,再回頭看宋朝時期北方漢人的族群認同,就非常簡單了。

首先可以明確一個結論,北方漢人不管被什麼人統治,他們對自己漢人的身份,還是非常認同的。這一方面,是漢人本身的文化基因太強大了,對異族的文化有一種天然的蔑視,也就是瞧不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方胡族對漢人一直有敵視,導致漢人很難跟主動的跟胡人融合。比如契丹人就推行了一國兩制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漢人治漢,契丹人治契丹人,兩邊的風俗照舊。這樣一來,最後往往是胡人融進了漢人的文化。所以在民族認同這方面,北方的漢人基本上還是認可自己是漢族人的。(少部分自願融入胡人的漢人除外)

但是除了民族認同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叫價值認同或者利益認同。這個認同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吃著誰家的飯,就替誰家賣命。



比如,當年幽雲十六州的漢人,在政權上的認同感,契丹就高於北宋。畢竟自己吃的是遼朝的飯,北宋只是外國罷了。到了南宋時期,幽雲和遼西地區的漢人,基本上是兩百年沒見過漢人政權了。他們的統治者從最早的契丹,變成後來的女真,已經習慣了。所以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後,這些地區的漢人無縫對接,沒有什麼不適應的。至於說對南方漢人政權的認同感,只能這麼說:如果漢人政權強大,他們就歸順,反之亦然。

因此,這種認同就是典型的利益認同。說白了就是誰給飯吃,就認同誰。畢竟被胡人統治兩百年了,很正常的現象。不過,幽雲地區的漢人不能代表整個北方漢人。因為當時的中原漢人才是主體。而他們的族群認同,就有一個明顯的利益認同的漸進過程。



第一個階段:強烈反感胡人統治,堅定支持漢人政權。

這其中,山西和河北的漢人反應最激烈,因為他們直接被割讓給金國的。這就堪比當年清政府割讓臺灣一樣,搞得臺灣人異常悲憤,紛紛抗擊日本的侵略,打死打傷的日軍人數,比清軍在甲午戰爭期間的斃敵數還要多。而當年的河北和山西的漢人也一樣,為了抵抗女真的統治,整整跟金軍打了將近二十年。後來實在是因為南宋政權把他們給賣了(簽訂了《紹興和議》),再加上金軍的殘酷鎮壓,最後才接受了這個現實。而當山西和河北的老一輩的宋人紛紛去世後,年輕一輩壓根不知道宋朝是什麼玩意,對南宋利益認同感逐步降低,這兩地的漢人也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金國人。

比河北和山西靠南一點的河南、山東、陝西的宋人也一樣,兩宋交替之際,黃河以南三省的百姓都紛紛參加抗金斗爭,盼著宋軍能再殺回來,對宋朝有非常高的認同感。

第二個階段:偽政權統治時期,逐步降低了對南宋的認同感。

所謂的偽政權,指的是偽齊。這個政權雖然是金國人扶持的傀儡,但是由於它是一個漢人政權,而且偽齊朝廷鼓勵生產,賦稅甚至略低於南宋(徭役比南宋沉重),黃河以南三省的老百姓覺得日子還能過得去,也就逐步接受了自己是偽齊子民的身份。

備註一、偽齊不包括河北和山西,這兩地直接被割讓了。

備註二、偽齊相當於取代了北宋在黃河三省的統治權,比如陝西地區跟西夏的戰爭,就是打著齊朝的旗號。

第三個階段:南宋政權苟且偷生,老百姓對南宋失望透頂。

第一次紹興合議之前,金朝廢黜了偽齊,金國權臣完顏昌主張將偽齊統治的河南、陝西還給南宋。豈料南宋為了安定起見,偽齊政府的官員一個都不撤全。雖然旗號從齊改回了宋,但是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有什麼變化。而且更噁心的是,黃河南岸三省的老百姓逃到江南,遭到了金朝的抗議,南宋為了不激怒金人,居然將南遷的老百姓又全部給送回去了。

平心而論,南宋政權確實不是個玩意。老百姓從北方遷徙到江南,歷經千辛萬苦,而且還捨棄了所有的家當,相當於是破產投奔南宋,只是為了逃到自己認同的國家。結果這個國家太不爭氣了……


第四階段:南宋正式割讓黃河南岸三省,老百姓徹底死心。

第二次紹興合議後,南宋正式將整個北方全部割讓給了金人,並且雙方還立下契約,不準惡意招誘對方的老百姓,這樣一來,就等於斷了北方老百姓南遷的念頭。

金朝直接控制河南和陝西后,對兩地老百姓實行了比較寬鬆的政策,賦稅有所降低,老百姓對金人的反感情緒有所降低。再加上老百姓長期接觸到金軍,後來也漸漸習慣了女真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北方老百姓對金朝的認同感逐漸超過了對南宋的認同感。



總的來說,宋朝時期的北方漢人對自我的族群認同感比較糾結。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被胡人統治,但是宋朝不想收復失地,也不敢接納北方漢人。這就導致北方的漢人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啥叫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這就是……

另一方面,遼朝採取了一國兩制的政策;金朝在金熙宗之後也逐步取消了苛政,比如要求剃髮之類的政策,緩和了女真與漢人的矛盾。當民族認同不再是主要問題時,利益認同就成了最關鍵的一點。所以為啥說北方的老百姓甘心給胡人當順民呢?因為他們沒得選!

如果逃到南方,有大概率的機會會被遣送回北方。並且南方的土地壓力很大,也不可能接納很多的北方移民;

如果選擇抵抗,南宋政權又不敢惹金朝,往往會坐視義軍被消滅。既然如此,那麼北人為啥還要冒死抗爭呢?

因此,關於北人對宋朝認同感的下降,關鍵還是南宋自己的問題!一個懦弱無能,壓根就不把自己子民當人看的政權,它有什麼逼臉去要求老百姓認同它?



當然了,大多數北方漢人的選擇,不能代表所有北方漢人的選擇。比如辛棄疾就是北方漢人中,堅定擁護南宋的代表。

辛棄疾出身的時候,北方已經正式被割讓給金國了。但是辛棄疾一直有收復故土的信念,所以他後來加入了南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辛棄疾是帶兵入夥的,而且是在海陵王完顏亮伐宋的時候,也就是宋金翻臉的時候投宋的。他的行為,不具備普遍性。


Mer86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其實想要解開題主的疑惑,咱呀先得了解一下嘛玩意是族群認同。有了這打底,再聊題主的問題,咱就有具體思路。

那麼什麼是族群認同?為這,老梁一邊摸著大板牙,一邊在網上找資料。總結了一下,就有了這麼幾點心得,大傢伙給瞅瞅,對不對。

族群認同

簡單的說分為三點:這第頭一點,就是血統認同。

用咱普通話講就是我老梁家和你小李家的區別,愛吃甜食的河南人和咱喜歡吃醋的山西人的區別,咱黃皮膚喜歡扎堆吃火鍋的中國人和那些個白皮膚喜歡討論幾層熟肉片的外國人的區別,用倆條腿走路的地球人和腦袋上插著倆天線的火星人的區別。

所以血統認同這玩意有點不牢靠,他可以往大了說也可以往小了說,看你是站在那個高度去瞅這件事。

老梁特不喜歡那些個,一擼袖子就扯自己血統有多麼高貴,那幾年不是有個說自己是清朝啥貝勒的,不管走哪都特喜歡穿一黃馬褂,梳一閨女用的大辮子裝高貴人,坐個破火車還想來個免票服務。哎呦老梁都替你臊的不行,你往前十幾億年前數數,大家都是從一個單細胞裡爬出來的,還高貴?這不扯犢子嗎?整個這就是一異類。

所以啊,這族群認同,在血統認同的基礎上還得加上第二點,文化認同。

簡單的說,就是大傢伙都認可一個祖宗,哎這幫人就是一個族群的。你比方說,咱漢族人,一提筆就喜歡寫方塊字,一問你文化的祖宗是誰?那沒得說,孔子啊!老子啊!孟子啊!韓非子啊!都脫不了這幾個人啊!把這幫人都尊稱為聖人。

那沒得說了,都有共同語言啊,這就是一個族群的。

所以簡單的來說,族群認同其實就是血統認同作為基礎,然後再加上文化認同這個結構就蠻可以嘍!一個族群就簡簡單單的被劃分出來了。

扯到這裡,較真的朋友就要急眼了,老梁你不是說有三點嗎?這才兩點,最後一點是啥?

這最後一點,其實就是價值認同。

這玩意,老梁覺得其實就是族群認同的延伸版,你可以認為他們是一個東西,也可以認為他們不是一個玩意。

有看官瞅到這裡,就要吼上了,這不是扯犢子嗎?嘛意思?

老梁舉倆例子,咱瞭解一下。

話說那個誰家有三閨女,其中一個瞅著老梁家不錯,哭著喊著要認老梁為乾爹,老梁認下了,另倆一瞅一肚子憋屈,你老梁家過的好,跟俺們有啥關係,瞅著第一個就來氣,從此劃清了界限老死不相往來。沒幾年那倆閨女通過努力比老梁家過的還好,得第一個閨女又回去認那倆姐妹去了,瞅著老梁都不想搭理一下,至於乾爹彷彿根本就沒有的事。

很明顯第一個閨女和後邊倆閨女他就不是一類人,他們是倆族群的。但他們是有血脈關係,還有同一個祖宗,所以你能說他們不是一個族群的嗎?不能夠啊!

而題主的問題和最後一個價值認同有著很重要的聯繫。

金地漢人的族群認同

金地漢人,其實就是北方漢人,北方漢人,他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河北、山西等燕雲十六州,這部分接受金人的統治久,而且金人統治的時候用的是漢官制度加以管理,簡單的說就是統治的人是金人,但用的制度是漢人的制度加以管理。

這第二類,就是被南宋那個趙構趙跑跑們拋棄的淮河、秦嶺以北的地,而這裡接受金人統治時間短,大多是不願接受金人的統治,所以金人扶持了張楚和劉齊倆傀儡政權進行間接管理的。

所以淮河、秦嶺以北這塊地的老百姓,你要說他們不是漢人,他能拿大片刀子砍你,砍不死你,你和老梁一個姓,這一塊是沒有任何異議。

出問題的是,河北、山西燕雲十六州那一片,這片地自從被兒皇帝石敬瑭送給契丹之後,這腦殼上換了遼又換了金,南宋被滅了,又被元無縫對接,蒙古人又蹲頭上行使權力,直到咱老朱家的一口氣滅了元,歷經455年,這才有漢人在這塊地行使權力。我們先把這片地的漢人叫燕人。

這塊地的漢人認不認可自己是漢人,咱先往後放放,先瞅瞅這金人是怎麼看這幫人的,從價值認同的角度來瞅瞅。

當年趙子砥是這麼說的:“每拿下一個州府之後,必然用一個金人一個燕人一個南人(宋人)來共同管理”

從這個記錄我們可以,金人對這幫人是很依賴的,而且在攻佔中原之後設立各種傀儡政權,裡面各級重要官員都是出自燕人。

燕人在金人這裡得到了很高的價值認同,所以這地很多的名士給金人效力還是很賣力的,為金人的統治以及文化和政治改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金人對他們僅僅是利用,而不是完全的信任,當年金世宗就這麼說過:“男人性格直爽,有事願意承擔的主,燕人性格奸詐,有事都是往後縮的主。”

這也造成了,金人完全不願意融入燕人,使燕人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在政策上還加以限制,國家有公事需要出力的時候,燕人第一,其次是契丹人,最後才是金人。國家有啥好事的時候,金人第一,契丹人跟上,燕人老末。

燕人在金人的統治下是得不到認同感的,也就是說沒有民族歸屬感,所以大多數心裡還是認為自己是漢人,當然那些個削尖了腦袋想要做金人的也有,但絕對是少數。

說道這裡,有些人就要說道了,他們認可自己是漢人,那為毛要幫助金人呢。

在這裡老梁都有些無奈,因為南邊的宋朝瞪著倆眼珠子就不認可這個同類,認為燕人就是一個異類。

咱從血統上從文化認可上都一個德性,但南邊那個宋他就是不認可你,你能怎麼做?只能抱團取暖,所以他們的心態就是在北方這塊土地上並不有明確的傾向要投靠誰。

誰給了利益多,誰的拳頭大,就傾向與誰。這一傾向宋絕對要承擔最大的責任,燕人承認自己是漢人,但卻不被其他人認可,而是宋做的那些個事,著實缺德帶冒煙。

土地被金人佔了,大傢伙帶著家口千里迢迢去找南宋,這混蛋玩意,直接把所有人都送了回來,就這不寒心才怪呢。

所以燕人剩下的只有價值認同了。

這也就造成了,12世紀和13世紀的時候咱整個中國被遊牧民族佔領的局面,為嘛?南北漢人之間的裂痕變大了,北方漢人投靠了拳頭更大的遊牧民族去修理北邊的漢人。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風信子,關注我,每天精彩內容不斷!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我舉四例子說明一下:

一,張弘範:

張弘範的父親張柔是金朝人,後來投降了蒙古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張弘範從小到大都是在蒙古長大,所以他已經完全蒙古化。


張弘範軍事才能突出,有勇有謀,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在戰場上,他一生中最大的的功績就是滅南宋,崖山海戰,一路追蹤,將南宋軍民逼上絕路,致使20多萬人跳海自盡,這場戰爭結束後,意氣風發的張弘範,在懸崖峭壁上刻了幾個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在此!

我想他此刻必定十分高興,因為他完成了他的皇帝忽必烈的任務,面對屍橫遍野的南宋居民,他不覺得有絲毫不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蒙古人,不過面對自己祖先母國的同胞,能刻出上面那幾個字,如此心安理得,只能說明他的鐵石心腸。

二,新加坡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華人佔比例絕大多數。李光耀父子祖籍廣東。新加坡在以前比中國富裕的多,在新加坡的戰略規劃中,美國是絕對的老大,而中國只是一個用來交易的國家,在東盟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新加坡是叫的最兇的國家,積極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而當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時,新加坡積極向中國示好,迫不及待的拋出了橄欖枝,只為分一杯羹。


李光耀李顯龍父子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利益使然,李光耀父子是黃皮內白的香蕉人。

三,陳嘉庚



當年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中共物資和裝備奇缺,陳嘉庚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代表,積極發動群眾捐款捐物資,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只因為心中的一個信念:祖國有難,我們不能當看客!歷史是不會忘記這些有良心的同胞的!

四,猶太人和以色列

猶太人散局各地,以美國和以色列最多,當年以色列建國,招到阿拉伯國家群起圍攻。在最危機的時刻,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麼回國參戰,要麼捐款捐物資,最終戰勝了阿拉伯聯軍。時至今日,以色列依然不倒,這與猶太人的團結是分不開的。

以色列的猶太人

綜合上述四個例子,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歡迎討論,說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拿筆的小俠客


在金國統治時期,北方的漢人主要有兩批,一批是原先的遼國漢人,主要聚集於幽雲16州;而另一批是北宋王朝的遺民,主要生活在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在金朝消滅北宋之初,中原漢人的牴觸情緒是十分激烈的,這主要是因為金軍四處燒殺劫掠。再加上宗澤等宋朝舊將也組織了大量的抗金力量,因此漢人對金的統治比較排斥,將女真視為蠻夷。對此,金國人只好先後扶持了張邦昌、劉豫兩個傀儡來替自己統治中原的漢人。

不過由於趙家的南宋王朝始終偏安江南,且未能收復中原地區,所以許多北方漢人也逐漸默認了金朝的統治。南宋時期的紹興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均以失敗告終,而金世宗、金章宗兩代帝王相對賢德,所以金人對中原的統治也趨於牢固。

為了減少漢人的反抗,金人主要的措施是籠絡漢人地主階層中的知識份子和武將。海陵王完顏亮、金世宗完顏雍等金國統治者不斷從漢族地主中尋找優秀的政治、軍事、政治人才,為自己的政權服務,同時也藉此籠絡漢族的上層人士,使其保持對金朝的忠心。



另一方面,女真族人數本身就少,迫切需要吸收漢族的兵源。在金國人滅遼,滅北宋以及和南宋進行長期戰爭的過程中,真正來自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鐵騎已經消亡大半,因此不得不將中原的漢人大量編入軍中作戰。因此,在金國統治的中後期,北方漢人已經基本認同金國。但金畢竟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權,所以女真貴族剝削和壓迫漢人奴隸的現象也是常有的。


歷史的荒野


在金國統治之下的漢人,族群認同還是漢族,但他們是金國的臣民,接受金國的統治,參加金國的科舉。部分忠義之士,以宋朝遺民自稱,但是這類人少,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誰統治都是繳稅納糧,區別不是很大!

中國的統一封建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權,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分而治之,在帝王將相的統治之下種地打仗!單純的單一民族政權沒有,宋境內還有苗人、彝人;遼國境內有契丹人、漢人、女真人;金國境內有女真人、漢人、契丹人、蒙古人等等。



金國儘管統治民族是女真人,當是他們以炎黃子孫自居,主動接受漢文化,文化制度的漢化讓他們以漢人自居,宋朝的人反而成了他們口中的南蠻!當然金國蠻夷初化,境內部分漢人還是思念宋朝,因此岳飛北伐受到金國境內部分漢人的支持。


大秦鐵鷹劍士


生活在金國的漢人民族認同分為兩種情況;兩個時期



兩種情況;黃河以北,燕雲十六州的漢人沒有漢族認同感。燕雲十六州從兒皇帝石敬瑭獻給遼國後,直到金國統治北方的時候,已經接近200年沒有漢人政權統治。古代人平均活三四十年,如此下來已經是五代人以上了。所以燕雲十六州的人根本不會認同自己是漢人。



兩個時期;南宋初年,金國統治下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區是認為自己是漢人的。宋史中記載岳飛北伐之時,多有當地百姓資助。足以見得南宋初年,金國統治下秦淮以北黃河以南是認同自己是漢族的。



但是在金國統治穩定以後,秦淮以北和黃河以南也不認同自己的漢族身份了。宋朝實行的稅收政策都在百分之二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十分之一,而金國的政策更加寬容一點,一律收取百分之一。在這種政策下,北方百姓經過幾代人之後也就不認同自己是宋朝子民了。更有蒙古滅金時,宋朝趁亂攻打金國,大部分抵抗的都是漢族人口。



所以說,金國統治前期,燕雲十六州的人民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宋朝人,而秦淮到黃河地區的承認自己是宋人。但是到了金國統治穩定以後。秦淮到黃河這一地區也不承認是宋人了。


我是越關


因為大部分回答這一問題的朋友,都引述了對“幽雲”地區漢人不好的歷史資料——金世宗說“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漢人、漢兒都是稱呼“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南人是北宋領土內的漢人。

簡單地說:漢人族群認同感不強,南人認同感強。但我對大部分回答者不說有此分歧的原因,表示不滿。所以,我只談談金國時期漢人為啥族群認同感不強的原因。

(1)漢人有非常強的“被拋棄”感

石敬瑭割“幽雲”給契丹之初,這一地區也曾激烈反抗,也曾協助後周、北宋攻打契丹,結果如何?宋真宗與契丹“澶淵之盟”後,雖遼宋百年和平,但本質上已經將“幽雲十六州”放棄,放棄了歷史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讓“漢人”如何?

可北宋、南宋統治者待他們如何?心中毫無放棄這一地區的“愧疚感”!反而,指責“幽雲十六州”(京津冀晉)地區的百姓“數典忘祖”!對之進行迫害乃至殺害!你讓人家怎麼有什麼族群認同?

(2)案例說明

宋金滅遼(1125年)時期,按照“海上之盟”“幽雲十六州”開始迴歸宋朝。在此期間,北宋統治者對該地區漢人進行了迫害乃至屠殺。

例如,他們對大同府地區的漢人稱之為“山後漢兒”,稱他們還不如“蕃人”。給燕山以北的漢人則是“腐爛的大米”,“漢兒”前去問詢則被稱之為“吾不如蕃人耶!吾誅汝矣!”漢兒聽後大懼。

1126年,當時杜充在滄州就以防止“燕地人”叛亂為名,將滄州城內的燕人進行屠殺。

南宋在與金人的交戰中,也是將“幽雲地區”的漢人視作“蕃人”。例如1162年閏二月,李寶奏稱“藩賊大敗,殺女真、渤海、契丹、漢兒、籤軍等”。

南宋內部對“渡江”後各個時期的“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也進行過數次壓迫。其理由就是“數典忘祖”。後世朱元璋對陝西、北方百姓的指責,甚至以“北京非中土”否定在北京建都的主張都是類似原因。

但真正丟棄歷史責任的“數典忘祖”者,首先是統治者而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特別是北宋、南宋的統治者,他們對得起那些反抗者嗎?


坐古談今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這首詩叫《河湟有感》,是晚唐詩人司空圖所作,反映了因為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勢衰微,導致西域及河湟故土悉數落入異族之手。當地漢人由於長期在“胡人”的統治下,耳濡目染的認同外族,反而掉過頭來痛罵大唐的漢人。

同樣的道理,金國佔領下的中原地區,漢人雖然還是承認自己是漢族,但是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宋人了。金國入主中原後,快速漢化,尤其是經歷素有”北國堯舜“美譽的金世宗的治理後,金國內部政通人和,中原漢地更是百廢俱興。因此,中原千萬漢民早已歸附金國,示金為正統。所以,在金國滅亡過程中,有不少殉國的文武大臣,也都是漢人。

事實上,金國上下不僅將自己視為華夏正統,自稱“漢人”;而且還將偏安南方的南宋稱作南蠻,蠻夷。因為,自古以來,中原地區的人們就習慣將長江以南的地區稱作蠻夷之地、南蠻的。控制了中原的金國又以中統自居,自然也就沿襲了古代中原的叫法,將宋朝貶低為南蠻。

而這種習慣也被元朝繼承了,蒙元滅金後,也是將金國的百姓稱作漢人,其地位低於蒙古人和色目人。後來滅宋後,則把南宋的百姓稱作”南人“,其地位是要低於北方的”漢人“的。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也認可金國的漢人定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