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ChungKeung


当金国占领北宋的大片土地后,在这些占领区里,原本属于宋朝的百姓,就变成了金国的百姓。那么,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金国攻占北宋后的区域图)

关于这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情况,金国史料里面记载得比较少。当然了,金国的史料本来就少。不过,南宋的史料里记载的则比较多。在南宋的各种史料里,这一部分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天天盼望着南宋的统治者能够打过去,把他们拯救出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认为,这就是这一部分老百姓真实生活、真实心态的写照。

那么,这些百姓真实生活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历史事实来分析。

第一个历史事实: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很快就放弃了反抗。

金国占领了北宋的大片土地后,当初为什么要连续扶持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用他们来管理黄河以南的地区?就是因为这些被占领区的老百姓,一直在反抗。金国害怕这种剧烈的反抗,不想直接面对这种反抗,所以要找傀儡政权来缓冲一下。

但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金国就把这种傀儡政权给取消了。为什么会取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这十年的时间内,反抗渐渐平息下来。金国用不着那样的缓冲,可以直接统治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面会接着分析。

(宋孝宗剧照)

第二个历史事实:南宋的两次北伐战争,都得不到金国占领区老百姓的支持。

从宋孝宗到宋宁宗,南宋组织了两次北伐战争,试图收复国土。结果是,这两次北伐战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得不到金国战领区内老百姓的支持,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南宋的这两次北伐战争,其实是比较尴尬的。你要去解救人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照理说,那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应该大力支持,送钱送粮,箪食壶浆,甚至应该组织队伍,里应外合,和南宋的军队一起对抗金国。但事实上是毫无行动,那块土地上的老百姓没有任何表示,反而积极参加金国的军队,抵抗南宋的“入侵”,把南宋给打了回去。

那么,金国占领区上的所谓“遗民”,为什么并没有“泪尽胡尘里”的那种感觉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金国的汉化政策做得非常好。

金国是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朝代。清朝也汉化,但是清朝却保留了满人的大量特权,而且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这样一些残酷措施。金国刚开始也做过,但很快就取消了。其朝廷官制的配备、地方的管理,包括教育各方面,都是照搬汉人的。以至于后来大量的金国知识分子去蒙古提倡汉化,这些知识分子中,就包括耶律楚材在内的大量的女真人。

正因为金国的汉化程度很高。所以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不过就是改朝换代,换一个统治者而已。

(耶律楚材剧照)

二、南宋统治者的做法寒了“遗民”们的心。

正当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高歌猛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抗金斗争的时候,南宋统治者为了个人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行扼杀了抗金力量。他们杀了岳飞及岳家军骨干张宪、岳云,解散了这支最厉害的抗金力量。又遏制韩世忠、张浚等抗金力量的活动。同时,主动和金国进行“绍兴和议”,把岳飞等人好不容易收复回到的唐、邓等州的土地,又送给金国,而且还豪爽地答应了金国关于银绢的巨额索求。

宋高宗通过“绍兴和议”,把他的母亲韦太后迎回了国内,却把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给遗弃了。

既然南宋已经把那部分老百姓给遗弃了,那一部分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死心塌地要求回归南宋的统治呢?

三、南宋对老百姓税赋的收取比金国重。

北宋的时候,燕云十六州上就已经是实际的例子。当年苏澈访问辽国回来后,就向北宋皇帝汇报了这样一种情况,说辽国给燕云十六州百姓的税赋,比北宋的轻,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并不愿意回归。

不只是辽国,金国也是一样。他们对占领区老百姓税赋的收取,也比南宋的轻。因为南宋的老百姓不仅要给皇家上交税赋,还要筹集给金国的“岁贡”,而且还要准备战争的开销。所承担的部分,比金国老百姓要多很多。

既然在金国所交的税赋比在南宋低,那部分老百姓,当然就不愿意回归了。

四、老百姓并不愿意打仗。

南宋后来发动的两次北伐战争,对于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一种灾难。他们并不愿意打仗,他们更愿意安静地生产劳作。所以,在情感上,这里的老百姓是抵触南宋挑起战争的,他们当然不愿意帮助南宋军队了。

总之,南宋人对于生活在金国占领区的老百姓的情况,显然是一种误判,是一种一厢情愿。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南宋自身没做好的原因。

(参考资料:《宋史》《金史》《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群体,换句话说,从“族群”认同来说,汉人至少有两个族群,一个是原来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二是原来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这两个群体的族群认同是不一样的。

原来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的汉人,跟金朝之间一开始就没有隔阂,跟着金朝干和跟着辽朝干,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金朝统治者最开始也比较信任他们,因为他们和宋朝没有什么瓜葛,用起来比较放心。燕云地区的汉人,金朝人一般称之为“汉儿”、”汉人“,他们在辽朝统治下差不多二百年,其特点是“实用主义”,没有什么“理想”主义的立场,谁给饭吃就跟着谁干,金朝最初到燕云地区,原来辽朝中央担任高官的燕云汉人大量主动投降金朝,包括知枢密院事左企弓、枢密使曹勇义、参政知事康公弼等一大群人,这些基本上都是属于“副·国·级”的高官了。他们投降以后,金朝也很信任他们,大多委以重用,用他们来管理燕云地区。

那么原来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他们在当时的身份其实是“宋人”,而不是“汉儿”,他们是有国家、有君主的,所以他们的族群认同中,有“忠君”观念,有“故国”情怀,这一点跟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不一样,燕云地区的汉人,本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所以金朝一来,他们纷纷毫无心理障碍地跟着金人干了,但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的汉人则在心理上做不到,除像刘豫这样的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那怕是表面上迫于形势,投降了金朝,在内心还是心系南宋,像宇文虚中这样的,更重要的是,金人对于他们也不信任,金朝前期,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基本上做不了大官。以科举考试为例,燕云地区的汉人在金朝前期考中的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二,其中三十六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占到三分之一的进士总量,占了绝对优势。

但时间久了,这原宋朝统治的北方汉人也基本上都认同了金朝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到了后期,都真心原意跟着金朝干了,而这时,燕云地区的汉人和原宋朝统治下北方汉人之间在金朝统治者眼中,地位发生戏剧性的逆转,这时金朝反倒喜欢起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来,最有名的就是金世宗说的,“南人矿直敢为,汉人性奸,临事多避难。”金世宗认为南人(就是原宋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人品好,忠心正直,有担当,而汉人(燕云地区的汉人)则狡猾,只顾自己,不肯真心做事。


只爱潘多拉


我们汉族是文化认同加血缘认同的民族,血缘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文化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指标。理顺了这个逻辑,再回头看宋朝时期北方汉人的族群认同,就非常简单了。

首先可以明确一个结论,北方汉人不管被什么人统治,他们对自己汉人的身份,还是非常认同的。这一方面,是汉人本身的文化基因太强大了,对异族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蔑视,也就是瞧不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方胡族对汉人一直有敌视,导致汉人很难跟主动的跟胡人融合。比如契丹人就推行了一国两制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汉人治汉,契丹人治契丹人,两边的风俗照旧。这样一来,最后往往是胡人融进了汉人的文化。所以在民族认同这方面,北方的汉人基本上还是认可自己是汉族人的。(少部分自愿融入胡人的汉人除外)

但是除了民族认同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叫价值认同或者利益认同。这个认同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吃着谁家的饭,就替谁家卖命。



比如,当年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在政权上的认同感,契丹就高于北宋。毕竟自己吃的是辽朝的饭,北宋只是外国罢了。到了南宋时期,幽云和辽西地区的汉人,基本上是两百年没见过汉人政权了。他们的统治者从最早的契丹,变成后来的女真,已经习惯了。所以后来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这些地区的汉人无缝对接,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至于说对南方汉人政权的认同感,只能这么说:如果汉人政权强大,他们就归顺,反之亦然。

因此,这种认同就是典型的利益认同。说白了就是谁给饭吃,就认同谁。毕竟被胡人统治两百年了,很正常的现象。不过,幽云地区的汉人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汉人。因为当时的中原汉人才是主体。而他们的族群认同,就有一个明显的利益认同的渐进过程。



第一个阶段:强烈反感胡人统治,坚定支持汉人政权。

这其中,山西和河北的汉人反应最激烈,因为他们直接被割让给金国的。这就堪比当年清政府割让台湾一样,搞得台湾人异常悲愤,纷纷抗击日本的侵略,打死打伤的日军人数,比清军在甲午战争期间的毙敌数还要多。而当年的河北和山西的汉人也一样,为了抵抗女真的统治,整整跟金军打了将近二十年。后来实在是因为南宋政权把他们给卖了(签订了《绍兴和议》),再加上金军的残酷镇压,最后才接受了这个现实。而当山西和河北的老一辈的宋人纷纷去世后,年轻一辈压根不知道宋朝是什么玩意,对南宋利益认同感逐步降低,这两地的汉人也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金国人。

比河北和山西靠南一点的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也一样,两宋交替之际,黄河以南三省的百姓都纷纷参加抗金斗争,盼着宋军能再杀回来,对宋朝有非常高的认同感。

第二个阶段:伪政权统治时期,逐步降低了对南宋的认同感。

所谓的伪政权,指的是伪齐。这个政权虽然是金国人扶持的傀儡,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汉人政权,而且伪齐朝廷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徭役比南宋沉重),黄河以南三省的老百姓觉得日子还能过得去,也就逐步接受了自己是伪齐子民的身份。

备注一、伪齐不包括河北和山西,这两地直接被割让了。

备注二、伪齐相当于取代了北宋在黄河三省的统治权,比如陕西地区跟西夏的战争,就是打着齐朝的旗号。

第三个阶段:南宋政权苟且偷生,老百姓对南宋失望透顶。

第一次绍兴合议之前,金朝废黜了伪齐,金国权臣完颜昌主张将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还给南宋。岂料南宋为了安定起见,伪齐政府的官员一个都不撤全。虽然旗号从齐改回了宋,但是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有什么变化。而且更恶心的是,黄河南岸三省的老百姓逃到江南,遭到了金朝的抗议,南宋为了不激怒金人,居然将南迁的老百姓又全部给送回去了。

平心而论,南宋政权确实不是个玩意。老百姓从北方迁徙到江南,历经千辛万苦,而且还舍弃了所有的家当,相当于是破产投奔南宋,只是为了逃到自己认同的国家。结果这个国家太不争气了……


第四阶段:南宋正式割让黄河南岸三省,老百姓彻底死心。

第二次绍兴合议后,南宋正式将整个北方全部割让给了金人,并且双方还立下契约,不准恶意招诱对方的老百姓,这样一来,就等于断了北方老百姓南迁的念头。

金朝直接控制河南和陕西后,对两地老百姓实行了比较宽松的政策,赋税有所降低,老百姓对金人的反感情绪有所降低。再加上老百姓长期接触到金军,后来也渐渐习惯了女真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北方老百姓对金朝的认同感逐渐超过了对南宋的认同感。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北方汉人对自我的族群认同感比较纠结。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胡人统治,但是宋朝不想收复失地,也不敢接纳北方汉人。这就导致北方的汉人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啥叫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就是……

另一方面,辽朝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政策;金朝在金熙宗之后也逐步取消了苛政,比如要求剃发之类的政策,缓和了女真与汉人的矛盾。当民族认同不再是主要问题时,利益认同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点。所以为啥说北方的老百姓甘心给胡人当顺民呢?因为他们没得选!

如果逃到南方,有大概率的机会会被遣送回北方。并且南方的土地压力很大,也不可能接纳很多的北方移民;

如果选择抵抗,南宋政权又不敢惹金朝,往往会坐视义军被消灭。既然如此,那么北人为啥还要冒死抗争呢?

因此,关于北人对宋朝认同感的下降,关键还是南宋自己的问题!一个懦弱无能,压根就不把自己子民当人看的政权,它有什么逼脸去要求老百姓认同它?



当然了,大多数北方汉人的选择,不能代表所有北方汉人的选择。比如辛弃疾就是北方汉人中,坚定拥护南宋的代表。

辛弃疾出身的时候,北方已经正式被割让给金国了。但是辛弃疾一直有收复故土的信念,所以他后来加入了南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是带兵入伙的,而且是在海陵王完颜亮伐宋的时候,也就是宋金翻脸的时候投宋的。他的行为,不具备普遍性。


Mer86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其实想要解开题主的疑惑,咱呀先得了解一下嘛玩意是族群认同。有了这打底,再聊题主的问题,咱就有具体思路。

那么什么是族群认同?为这,老梁一边摸着大板牙,一边在网上找资料。总结了一下,就有了这么几点心得,大家伙给瞅瞅,对不对。

族群认同

简单的说分为三点:这第头一点,就是血统认同。

用咱普通话讲就是我老梁家和你小李家的区别,爱吃甜食的河南人和咱喜欢吃醋的山西人的区别,咱黄皮肤喜欢扎堆吃火锅的中国人和那些个白皮肤喜欢讨论几层熟肉片的外国人的区别,用俩条腿走路的地球人和脑袋上插着俩天线的火星人的区别。

所以血统认同这玩意有点不牢靠,他可以往大了说也可以往小了说,看你是站在那个高度去瞅这件事。

老梁特不喜欢那些个,一撸袖子就扯自己血统有多么高贵,那几年不是有个说自己是清朝啥贝勒的,不管走哪都特喜欢穿一黄马褂,梳一闺女用的大辫子装高贵人,坐个破火车还想来个免票服务。哎呦老梁都替你臊的不行,你往前十几亿年前数数,大家都是从一个单细胞里爬出来的,还高贵?这不扯犊子吗?整个这就是一异类。

所以啊,这族群认同,在血统认同的基础上还得加上第二点,文化认同。

简单的说,就是大家伙都认可一个祖宗,哎这帮人就是一个族群的。你比方说,咱汉族人,一提笔就喜欢写方块字,一问你文化的祖宗是谁?那没得说,孔子啊!老子啊!孟子啊!韩非子啊!都脱不了这几个人啊!把这帮人都尊称为圣人。

那没得说了,都有共同语言啊,这就是一个族群的。

所以简单的来说,族群认同其实就是血统认同作为基础,然后再加上文化认同这个结构就蛮可以喽!一个族群就简简单单的被划分出来了。

扯到这里,较真的朋友就要急眼了,老梁你不是说有三点吗?这才两点,最后一点是啥?

这最后一点,其实就是价值认同。

这玩意,老梁觉得其实就是族群认同的延伸版,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个东西,也可以认为他们不是一个玩意。

有看官瞅到这里,就要吼上了,这不是扯犊子吗?嘛意思?

老梁举俩例子,咱了解一下。

话说那个谁家有三闺女,其中一个瞅着老梁家不错,哭着喊着要认老梁为干爹,老梁认下了,另俩一瞅一肚子憋屈,你老梁家过的好,跟俺们有啥关系,瞅着第一个就来气,从此划清了界限老死不相往来。没几年那俩闺女通过努力比老梁家过的还好,得第一个闺女又回去认那俩姐妹去了,瞅着老梁都不想搭理一下,至于干爹仿佛根本就没有的事。

很明显第一个闺女和后边俩闺女他就不是一类人,他们是俩族群的。但他们是有血脉关系,还有同一个祖宗,所以你能说他们不是一个族群的吗?不能够啊!

而题主的问题和最后一个价值认同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金地汉人的族群认同

金地汉人,其实就是北方汉人,北方汉人,他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这部分接受金人的统治久,而且金人统治的时候用的是汉官制度加以管理,简单的说就是统治的人是金人,但用的制度是汉人的制度加以管理。

这第二类,就是被南宋那个赵构赵跑跑们抛弃的淮河、秦岭以北的地,而这里接受金人统治时间短,大多是不愿接受金人的统治,所以金人扶持了张楚和刘齐俩傀儡政权进行间接管理的。

所以淮河、秦岭以北这块地的老百姓,你要说他们不是汉人,他能拿大片刀子砍你,砍不死你,你和老梁一个姓,这一块是没有任何异议。

出问题的是,河北、山西燕云十六州那一片,这片地自从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之后,这脑壳上换了辽又换了金,南宋被灭了,又被元无缝对接,蒙古人又蹲头上行使权力,直到咱老朱家的一口气灭了元,历经455年,这才有汉人在这块地行使权力。我们先把这片地的汉人叫燕人。

这块地的汉人认不认可自己是汉人,咱先往后放放,先瞅瞅这金人是怎么看这帮人的,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来瞅瞅。

当年赵子砥是这么说的:“每拿下一个州府之后,必然用一个金人一个燕人一个南人(宋人)来共同管理”

从这个记录我们可以,金人对这帮人是很依赖的,而且在攻占中原之后设立各种傀儡政权,里面各级重要官员都是出自燕人。

燕人在金人这里得到了很高的价值认同,所以这地很多的名士给金人效力还是很卖力的,为金人的统治以及文化和政治改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金人对他们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完全的信任,当年金世宗就这么说过:“男人性格直爽,有事愿意承担的主,燕人性格奸诈,有事都是往后缩的主。”

这也造成了,金人完全不愿意融入燕人,使燕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在政策上还加以限制,国家有公事需要出力的时候,燕人第一,其次是契丹人,最后才是金人。国家有啥好事的时候,金人第一,契丹人跟上,燕人老末。

燕人在金人的统治下是得不到认同感的,也就是说没有民族归属感,所以大多数心里还是认为自己是汉人,当然那些个削尖了脑袋想要做金人的也有,但绝对是少数。

说道这里,有些人就要说道了,他们认可自己是汉人,那为毛要帮助金人呢。

在这里老梁都有些无奈,因为南边的宋朝瞪着俩眼珠子就不认可这个同类,认为燕人就是一个异类。

咱从血统上从文化认可上都一个德性,但南边那个宋他就是不认可你,你能怎么做?只能抱团取暖,所以他们的心态就是在北方这块土地上并不有明确的倾向要投靠谁。

谁给了利益多,谁的拳头大,就倾向与谁。这一倾向宋绝对要承担最大的责任,燕人承认自己是汉人,但却不被其他人认可,而是宋做的那些个事,着实缺德带冒烟。

土地被金人占了,大家伙带着家口千里迢迢去找南宋,这混蛋玩意,直接把所有人都送了回来,就这不寒心才怪呢。

所以燕人剩下的只有价值认同了。

这也就造成了,12世纪和13世纪的时候咱整个中国被游牧民族占领的局面,为嘛?南北汉人之间的裂痕变大了,北方汉人投靠了拳头更大的游牧民族去修理北边的汉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风信子,关注我,每天精彩内容不断!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我举四例子说明一下:

一,张弘范: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是金朝人,后来投降了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张弘范从小到大都是在蒙古长大,所以他已经完全蒙古化。


张弘范军事才能突出,有勇有谋,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在战场上,他一生中最大的的功绩就是灭南宋,崖山海战,一路追踪,将南宋军民逼上绝路,致使20多万人跳海自尽,这场战争结束后,意气风发的张弘范,在悬崖峭壁上刻了几个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在此!

我想他此刻必定十分高兴,因为他完成了他的皇帝忽必烈的任务,面对尸横遍野的南宋居民,他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蒙古人,不过面对自己祖先母国的同胞,能刻出上面那几个字,如此心安理得,只能说明他的铁石心肠。

二,新加坡李光耀和李显龙父子: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国家,华人占比例绝大多数。李光耀父子祖籍广东。新加坡在以前比中国富裕的多,在新加坡的战略规划中,美国是绝对的老大,而中国只是一个用来交易的国家,在东盟与中国的南海问题上,新加坡是叫的最凶的国家,积极充当美国的马前卒,而当中国发展一带一路时,新加坡积极向中国示好,迫不及待的抛出了橄榄枝,只为分一杯羹。


李光耀李显龙父子

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利益使然,李光耀父子是黄皮内白的香蕉人。

三,陈嘉庚



当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中共物资和装备奇缺,陈嘉庚作为东南亚华侨华人代表,积极发动群众捐款捐物资,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只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祖国有难,我们不能当看客!历史是不会忘记这些有良心的同胞的!

四,犹太人和以色列

犹太人散局各地,以美国和以色列最多,当年以色列建国,招到阿拉伯国家群起围攻。在最危机的时刻,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么回国参战,要么捐款捐物资,最终战胜了阿拉伯联军。时至今日,以色列依然不倒,这与犹太人的团结是分不开的。

以色列的犹太人

综合上述四个例子,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欢迎讨论,说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拿笔的小侠客


在金国统治时期,北方的汉人主要有两批,一批是原先的辽国汉人,主要聚集于幽云16州;而另一批是北宋王朝的遗民,主要生活在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在金朝消灭北宋之初,中原汉人的抵触情绪是十分激烈的,这主要是因为金军四处烧杀劫掠。再加上宗泽等宋朝旧将也组织了大量的抗金力量,因此汉人对金的统治比较排斥,将女真视为蛮夷。对此,金国人只好先后扶持了张邦昌、刘豫两个傀儡来替自己统治中原的汉人。

不过由于赵家的南宋王朝始终偏安江南,且未能收复中原地区,所以许多北方汉人也逐渐默认了金朝的统治。南宋时期的绍兴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而金世宗、金章宗两代帝王相对贤德,所以金人对中原的统治也趋于牢固。

为了减少汉人的反抗,金人主要的措施是笼络汉人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份子和武将。海陵王完颜亮、金世宗完颜雍等金国统治者不断从汉族地主中寻找优秀的政治、军事、政治人才,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同时也借此笼络汉族的上层人士,使其保持对金朝的忠心。



另一方面,女真族人数本身就少,迫切需要吸收汉族的兵源。在金国人灭辽,灭北宋以及和南宋进行长期战争的过程中,真正来自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铁骑已经消亡大半,因此不得不将中原的汉人大量编入军中作战。因此,在金国统治的中后期,北方汉人已经基本认同金国。但金毕竟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所以女真贵族剥削和压迫汉人奴隶的现象也是常有的。


历史的荒野


在金国统治之下的汉人,族群认同还是汉族,但他们是金国的臣民,接受金国的统治,参加金国的科举。部分忠义之士,以宋朝遗民自称,但是这类人少,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谁统治都是缴税纳粮,区别不是很大!

中国的统一封建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权,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在帝王将相的统治之下种地打仗!单纯的单一民族政权没有,宋境内还有苗人、彝人;辽国境内有契丹人、汉人、女真人;金国境内有女真人、汉人、契丹人、蒙古人等等。



金国尽管统治民族是女真人,当是他们以炎黄子孙自居,主动接受汉文化,文化制度的汉化让他们以汉人自居,宋朝的人反而成了他们口中的南蛮!当然金国蛮夷初化,境内部分汉人还是思念宋朝,因此岳飞北伐受到金国境内部分汉人的支持。


大秦铁鹰剑士


生活在金国的汉人民族认同分为两种情况;两个时期



两种情况;黄河以北,燕云十六州的汉人没有汉族认同感。燕云十六州从儿皇帝石敬瑭献给辽国后,直到金国统治北方的时候,已经接近200年没有汉人政权统治。古代人平均活三四十年,如此下来已经是五代人以上了。所以燕云十六州的人根本不会认同自己是汉人。



两个时期;南宋初年,金国统治下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是认为自己是汉人的。宋史中记载岳飞北伐之时,多有当地百姓资助。足以见得南宋初年,金国统治下秦淮以北黄河以南是认同自己是汉族的。



但是在金国统治稳定以后,秦淮以北和黄河以南也不认同自己的汉族身份了。宋朝实行的税收政策都在百分之二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分之一,而金国的政策更加宽容一点,一律收取百分之一。在这种政策下,北方百姓经过几代人之后也就不认同自己是宋朝子民了。更有蒙古灭金时,宋朝趁乱攻打金国,大部分抵抗的都是汉族人口。



所以说,金国统治前期,燕云十六州的人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宋朝人,而秦淮到黄河地区的承认自己是宋人。但是到了金国统治稳定以后。秦淮到黄河这一地区也不承认是宋人了。


我是越关


因为大部分回答这一问题的朋友,都引述了对“幽云”地区汉人不好的历史资料——金世宗说“南人矿直敢为,汉人性奸,临事多避难。”汉人、汉儿都是称呼“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南人是北宋领土内的汉人。

简单地说:汉人族群认同感不强,南人认同感强。但我对大部分回答者不说有此分歧的原因,表示不满。所以,我只谈谈金国时期汉人为啥族群认同感不强的原因。

(1)汉人有非常强的“被抛弃”感

石敬瑭割“幽云”给契丹之初,这一地区也曾激烈反抗,也曾协助后周、北宋攻打契丹,结果如何?宋真宗与契丹“澶渊之盟”后,虽辽宋百年和平,但本质上已经将“幽云十六州”放弃,放弃了历史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让“汉人”如何?

可北宋、南宋统治者待他们如何?心中毫无放弃这一地区的“愧疚感”!反而,指责“幽云十六州”(京津冀晋)地区的百姓“数典忘祖”!对之进行迫害乃至杀害!你让人家怎么有什么族群认同?

(2)案例说明

宋金灭辽(1125年)时期,按照“海上之盟”“幽云十六州”开始回归宋朝。在此期间,北宋统治者对该地区汉人进行了迫害乃至屠杀。

例如,他们对大同府地区的汉人称之为“山后汉儿”,称他们还不如“蕃人”。给燕山以北的汉人则是“腐烂的大米”,“汉儿”前去问询则被称之为“吾不如蕃人耶!吾诛汝矣!”汉儿听后大惧。

1126年,当时杜充在沧州就以防止“燕地人”叛乱为名,将沧州城内的燕人进行屠杀。

南宋在与金人的交战中,也是将“幽云地区”的汉人视作“蕃人”。例如1162年闰二月,李宝奏称“藩贼大败,杀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签军等”。

南宋内部对“渡江”后各个时期的“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也进行过数次压迫。其理由就是“数典忘祖”。后世朱元璋对陕西、北方百姓的指责,甚至以“北京非中土”否定在北京建都的主张都是类似原因。

但真正丢弃历史责任的“数典忘祖”者,首先是统治者而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特别是北宋、南宋的统治者,他们对得起那些反抗者吗?


坐古谈今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这首诗叫《河湟有感》,是晚唐诗人司空图所作,反映了因为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势衰微,导致西域及河湟故土悉数落入异族之手。当地汉人由于长期在“胡人”的统治下,耳濡目染的认同外族,反而掉过头来痛骂大唐的汉人。

同样的道理,金国占领下的中原地区,汉人虽然还是承认自己是汉族,但是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宋人了。金国入主中原后,快速汉化,尤其是经历素有”北国尧舜“美誉的金世宗的治理后,金国内部政通人和,中原汉地更是百废俱兴。因此,中原千万汉民早已归附金国,示金为正统。所以,在金国灭亡过程中,有不少殉国的文武大臣,也都是汉人。

事实上,金国上下不仅将自己视为华夏正统,自称“汉人”;而且还将偏安南方的南宋称作南蛮,蛮夷。因为,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人们就习惯将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作蛮夷之地、南蛮的。控制了中原的金国又以中统自居,自然也就沿袭了古代中原的叫法,将宋朝贬低为南蛮。

而这种习惯也被元朝继承了,蒙元灭金后,也是将金国的百姓称作汉人,其地位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后来灭宋后,则把南宋的百姓称作”南人“,其地位是要低于北方的”汉人“的。由此可见,元朝统治者也认可金国的汉人定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