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采邑制”的悲劇——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走向滅亡之路!

對民族主義者來說,勝利向來就是催化劑。與拜占庭戰爭的勝利,進一步鼓舞了塞爾柱人的鬥志。在馬立克·沙1073年至1092年執政期間,塞爾柱帝國達到了鼎盛,成為東起興都庫什山,西抵地中海東岸的龐大帝國。他們不僅統治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和小亞細亞,而且使西部的喀喇汗王朝淪為自己的附庸。 但當大幕再次拉開時,一曲低沉的悲劇旋律貫穿了全場,站在臺上的皇帝仍然是創造了輝煌的馬立克·沙,但他已經不是主角,主角是呼羅珊籍丞相。

“軍事采邑制”的悲劇——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走向滅亡之路!

主角更替的原因很簡單,塞爾柱蘇丹幾乎全是文盲,他們不得不倚重當地人。呼羅珊人伊斯霍克任宰相達三十年之久,還被授予了“尼佐姆·烏爾·穆爾克”(治國功臣之意)的稱號。 其實,這位宰相是一位忠心耿耿、才華橫溢的臣僕,這位身背萬世罵名的大臣可以說是帝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很少有人在工作的細枝末節上花費那麼多時間。 他的罵名來自於他於1087年提出的一項制度,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對自己言聽計從的馬立克·沙的批准。按照這個美其名曰“軍事采邑制”的制度,帝國把土地劃撥給采邑主,由其向農民出租土地,租借土地的農民以實物向采邑主繳納田賦,再由采邑主扣除利潤後將田賦的一部分繳入國庫。采邑主可以世襲土地,擁有私兵。

“軍事采邑制”的悲劇——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走向滅亡之路!

這一措施的好處是省了政府的麻煩,致命的後果便是導致了封建勢力的割據和帝國的分裂。 到了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軍事采邑制的弊病便暴露無遺,擁有軍隊和土地的采邑主們開始蠢蠢欲動。采邑主們利用當時群眾中發展的什葉派穆斯林運動來反對塞爾柱王朝。他們於1092年10月刺殺了宰相,一個月後馬立克·沙也被他們毒死。之後,馬立克·沙的諸位兒子因爭奪王位內訌達十二年之久,把個塞爾柱帝國折騰得面目全非,漸漸分裂成了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

“軍事采邑制”的悲劇——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走向滅亡之路!

敘利亞有安條克、大馬士革、阿勒頗、的黎波里,兩河流域有摩蘇爾蘇丹國,小亞細亞有盧姆蘇丹國……各小國之間無休止的征戰,給入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機。1141年,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在卡特萬草原大敗塞爾柱殘餘--呼羅珊國蘇丹桑賈爾和西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聯軍,河中地區的管轄權最終易手。 更可怕的是,塞爾柱帝國的藩屬花剌子模轉而降服於西遼這個更為強大的主子,並以西遼為後盾,開始肆無忌憚地向烏古斯人控制的伊朗東部擴張。

“軍事采邑制”的悲劇——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走向滅亡之路!

到12世紀末年,花剌子模已經佔領了塞爾柱帝國的中部地區並擊敗了阿巴斯哈里發,烏古斯人在伊斯蘭世界中的地位被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所取代。 部下變得耀武揚威,昔日的主人只有忍氣吞聲。 哲人訓示我們,濃盡必枯,強極則辱。哲人也安慰我們,水深不響,響水不深。13世紀20年代,成吉思汗的鐵騎踏上了中亞草原,嘴硬的花剌子模被蒙古騎兵血洗,整個民族從此在人類譜系上消失。低調的烏古斯人則因及時歸附而免遭滅族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