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斷案:奢靡狠辣的女強人,也有古道熱腸的俠義本色

慈禧垂簾聽政的晚清,曾發生過無數的奇情冤案,其中名伶楊月樓案,案情複雜,牽扯人員眾多,過程曲折,被後人成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

慈禧斷案:奢靡狠辣的女強人,也有古道熱腸的俠義本色

楊月樓

楊月樓是京劇戲班演小生的名伶,由於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動全國。同治十一至十二年期間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戲園金桂園演出傾倒滬上男女,戲迷看戲只是為貪看楊月樓而已。當時人們譽贊其玉立亭亭、藝兼文武。曾做過清朝的“內廷供奉”,為慈禧唱過戲,是赫赫有名的“同光十三絕”之一。正是有過為慈禧唱戲的經歷,才有了後來慈禧親自過問楊月樓案,為楊月樓撥亂反正,洗清冤屈。從此案中,我們也能窺得高坐廟堂的慈禧,在殘酷政治漩渦中那副冰冷麵具下,也有著打抱不平、古道熱腸的俠義本色。

慈禧斷案:奢靡狠辣的女強人,也有古道熱腸的俠義本色

同治十二年冬,劇院金桂園裡熱鬧非凡,場場爆滿。臺下看客中有一廣東香山籍茶商韋姓母女已連看了三天。韋姓女名阿寶,年方十七,對楊月樓心生愛慕。便自行修書細述思戀之情並意欲訂嫁婚約,連同年庚八字一併遣人交付楊月樓約他相見。楊月樓因懷疑和懼怕不敢赴約相見,韋女害相思之病且日見沉重。其父長期在外地經商未在上海,其母即順從女意派人告知楊月樓,叫他請媒人上門求婚。楊月樓應約且籤具婚書,行聘禮訂親並開始準備婚事。

此事被韋女的叔叔得知,其叔以良賤不通婚之禮法堅決阻攔。韋母與楊月樓密商,仿照上海民間舊俗行搶親之舉 。

婚禮當日,朋客禮畢,兩人正要行夫妻之事時,從門口闖入巡捕將楊月樓與韋女抓獲,並沒收了韋氏母女衣物首飾4000金。在押往公堂的路上,韋女身穿新娘紅衣坐在一輛小車中,沿途看客議論者甚多。

審案的上海知縣葉廷眷恰亦為廣東香山籍人,開庭即對楊月樓施以重刑,傳言預備找個理由將楊月樓處刑打死,後有素來傾慕楊月樓的妓女沈月春買通衙役,得以保全。最後縣令按“良賤不能通婚”律,斷楊月樓為“騙財誘婚”之罪,發配充軍。

韋女在公堂上並無自悔之語,堅稱二人乃真心相愛,且有母親准許,嫁雞隨雞、絕無二志被掌嘴二百,另擇婚配。

此案一出,輿論轟動。楊月樓是紅極一時的名角,又是這樣頗具戲劇性的風流韻事,自然更引人注目。在清朝,戲子屬於賤民,而韋女則是良家且其父捐得官銜,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楊月樓以賤民之身娶良家之女犯了良賤不能通婚的禮法。

但是,此案矛盾在於,楊韋婚配有明媒正娶的正當形式,又有其母的允許,而官府強行綁架二人,又判以重刑,也是不合規矩的。因此引發了人們的興趣,楊月樓娶妻案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事情越傳越大,不知怎的就傳到了老佛爺的耳朵裡,老佛爺對這個楊月樓頗有好感,當聽聞楊月樓和韋女的忠貞愛情故事不由得眼眶泛紅。隨即吩咐身邊太監,傳下旨意:“楊月樓案,錯不在此二人,另當權衡再做處理。”

縣令聽聞老佛爺親自下旨,楊月樓才免於被髮配充軍,被釋放回家,被判從此不能在上海演出。最後為案件澄清冤屈的人也是慈禧太后。不過,參與制造冤案的大小官員併為受到影響,照樣當官摟錢。而楊月樓的妻子韋阿寶,也被其父逐出家門沒了蹤跡。楊月樓從此改名楊猴子,自取辱名,以表達對當時戲子社會地位低下的不滿和對官場黑暗的無聲抗議。

封建王朝等級森嚴,年輕人沒有選擇伴侶的權利,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辦且規矩繁多。

慈禧斷案:奢靡狠辣的女強人,也有古道熱腸的俠義本色

慈禧

史書中慈禧多是一個老套、昏庸、刻板的老婆子,但在楊月樓案中,慈禧說“錯不在此二人”表明慈禧也知封建禮法之陳舊,只因自己作為清朝掌舵人,不能明講。慈禧對楊月樓案的態度,對清朝後期男女婚姻之事產生深遠影響。嚴格意義上來說,慈禧才是中國第一位公開支持男女自由戀愛的女性,只不過她的身份是清朝統治者罷了。

慈禧對於男女婚姻的看法是進步的,這對成長於封建禮法教育大環境下的慈禧,更是難能可貴。楊月樓案多多少少讓我們看到了慈禧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一個有主見、有思考、頗具俠義之風的進步女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