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當然,袁紹是他自己想多了。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在劉備看來,袁紹縱然是憑藉著袁氏威望,登上關東討董聯軍的寶座。但諸侯之間也是各自不服的面和心不和,牙齒和舌頭都還要打架呢。眾人目前相安無事,那是因為有著大義的名分把他們攏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流逝,各種矛盾就自然會暴露出來了。劉備又何必去幹袁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劉備想的一點也沒差,比如冀州牧韓馥,此時心中就頗不寧靜,五味雜陳。在諸侯中,他乃冀州牧,名位最高,權柄最重。然則諸侯人心皆向袁紹。如今袁紹毫不誇張的說是一呼百應。韓馥也是一步步爬升,如今早已嘗過權力滋味的人。他捫心自問,自度一個小小的渤海已經容不下袁紹了。在他看來,袁紹有能力,有人支持,唯一缺少的就是地盤了。那麼問題來了,袁紹討董之後,目光會停留在哪裡?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毫無疑問,他的冀州,就是一塊大肥肉。沒錯,是他的冀州,韓馥的冀州,而不是朝廷的冀州。 自從靈帝駕崩,董卓禍亂洛陽後,大漢天下的原有秩序,就瞬間崩塌了。中原各路諸侯佔據地盤,在自己的窩裡面埋頭打著小算盤不說,山高皇帝遠的益州、交州更是自為一國,連人事任命權,基本上朝廷都插不上手了。天子本就年幼,再加上董卓兇殘,天下諸侯討董之後,全國各地更是理直氣壯的不遵守朝廷法令了。隨著朝廷對地方人事、財政、軍事等大權的全面失控,一個個獨立小王國逐漸形成了。 是以在韓馥心中,冀州早就是他的冀州,而不再是朝廷的冀州了。是以在最初,袁紹發信過來,約好一同舉兵的時候,韓馥第一時間不是響應,而是召集幕僚商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皇帝直接讓他給忽略了。 當時治中劉惠勃然作色,曰:“興兵為國,安問袁、董?”在大義面前,韓馥沉默良久,這才默許發兵。然則在軍糧上屢屢作梗,陰欲使袁紹不得全其功。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這還是韓馥,其他諸侯也各心懷異志,來了酸棗許久,也只是天天大擺宴席,今天你請我,明天我請你,呼朋喚友,稱兄道弟,至於最關鍵的討董,卻始終沒個章程。 這次劉備率軍奉迎太后與弘農王車駕至此,這下大家都傻眼了,不能再糊弄下去了,開大會吧。 諸侯全至,只有遠在荊州的袁術,因為太遠,就只派了個代表來。另外豫州刺史孔伷也沒有出席。被氣病了。他在豫州牧黃琬入京後,繼任為豫州刺史。孔伷沒太多本事,唯一愛好就是清談高論,不過書讀得多,又能言善辯,所以也在名士之列。董卓聽了伍瓊等人的,便提拔他為豫州刺史。 誰曾想這刺史之位坐了還沒多久呢,袁紹就號紹大家起兵反董了。孔伷不通兵事,但反董這種壯懷激烈的事,又如何少得了他?於是便馬上興沖沖的同意了。結果他一舉兵,董卓的老臉又被啪啪打得通紅,基本上董卓提拔的人,一大半都在起兵討論他,你說這叫什麼事?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於是袁術一上表,請求拜孫堅為豫州刺史,董卓馬上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他這個大老粗,才懶得管已經有一個豫州刺史存在的事實。你們去窩裡鬥去吧。你袁本初不也自己封自己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嗎? 其實袁術是疏忽了,他本來想和兄長袁紹溝通下,讓孔伷這個不通兵事的“名士”挪下位置,去幹點別的活。然後讓自己的頭號打手孫堅統領荊、豫之兵,自南往北,攻入河南。他本來以為,按他和董卓這水火不容的關係,自己的奏章上去,董卓肯定得壓好久,誰曾想自己的書信方到袁紹那,董卓這裡任命就下來了。 這下好了,黃泥巴掉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了。解釋不清楚了。袁紹現在瞧著他那是一肚子火。有這麼幹事兒的嗎?這存心是讓聯軍不和諧啊!孔伷覺得丟了大面子,把袁術給恨上了,老子為了你們袁氏,在玩命呢,一個不慎,搞不好就要丟掉小命,結果你袁術給我來這一手?所以孔伷病了,還病得不輕。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不過,就是他病了,這回還得開。 河內太守王匡,佔據地利優勢,自上而下,渡過一條黃河,便進入河南尹,離洛陽近在咫尺。於是袁大盟主決定與王匡兵合一處,渡河攻打洛陽。袁紹要佔這個便宜,眾人也沒法,誰讓王匡就願意和袁紹一塊呢。誰讓袁紹是盟主呢。這是第一路軍。 然後袁術與孫堅,自荊州魯陽越過霍陽山,進攻梁縣,沿途而上。這是第二路軍。本來第二路軍序列還有孔伷和穎川太守李旻的。不過孔伷在病中表示,你們愛誰誰,大爺我要養兵,不幹了。於是袁術只好去信穎川太守,希望李旻能夠與孫堅配合。 其他諸侯,以劉備為首,率劉岱、張超、張邈、袁遺、曹操、鮑信等人自酸棗進攻原武、陽武城。一路推進。這是第三路軍。 最後,韓馥屯鄴城,負責大家的軍糧籌備。 自此,董卓在北方、南方、東方三面,受到討董聯軍的威脅。 自地理位置來看,袁紹王匡之兵離洛陽最近,袁術孫堅李旻次之,最遠的,反倒是酸棗聯軍了。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董卓是人,不是神。他麾下的涼州兵雖然精銳無雙,但也雙拳還敵四手啊,更何況不止是四手。於是董卓打開地圖,開始琢磨了。 酸棗,袁紹一身鐵甲,頭上盔纓與身後風中翻騰不定的火紅披風相互輝映。他立於道旁,左手按在腰間玉帶上的佩劍上,意氣風發的向前來相送的劉備等人道:“諸君,就請止步,他日功成之時,我等再在洛陽大醉一場!” 說完,便轉身上馬,大喝一聲:“出發!”數萬冀州精銳,護著兩輛華麗的車駕,緩緩往河內郡而去。 劉備望著太后與弘農王的車駕,心中悵然若失。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辛萬苦把何太后與弘農王救出洛陽。而何太后卻仍然選擇了袁紹這個她心中憎恨的人,一同返還河內。這一去,前途未卜,太后啊,我劉備能救你一次,卻無法救你二次了。你與弘農王,善自珍重罷。 劉備不知道,何太后如此做,也是情非得已。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作為一個久居深宮,養尊處優的女人。在這亂世,她不知道該相信誰,該依靠誰。一個人在陌生混亂的環境下,最依戀的,第一個會想起的,就是自己曾經最安心的家。何太后的家在哪裡?她的家早已不在南陽,她的家,在洛陽,在皇宮。她成為皇宮的女主人已經整整十年了。這裡,如何能忘? 既然天下諸侯聯兵討董,證明大漢皇室在天下臣民心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那麼,就去洛陽罷。何太后彷彿又看到了入主皇宮的希望。 她一廂情願的想象,討董聯軍勢如破竹,董賊一路逃竄,最後授首。然後她入駐皇宮,仍然是那個母儀天下的太后,仍然是可以臨朝秉政的太后。自出逃以來,洛陽的宮室就常常出現在她的魂夢中,她久居宮中,一草一木,皆熟悉無比。她不要過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這不是一國太后該過的。 而且朝中,有她熟悉的三公,九卿,百官與士大夫,比起在軍營擔驚受怕,她更加嚮往那威嚴、恢宏的皇城。在她想來,袁紹與王匡兵屯河內,河內與洛陽,只隔了條黃河。

劉備既不會搶他的盟主做,也不會有著另立旗號不遵他號令的行為

跟著他們去,只要贏了,她馬上就可以回到洛陽了,馬上就可以繼續做她的太后了。 袁紹會輸嗎?何太后從來沒想過。或者,潛意識裡根本不敢想。至於劉備,何太后又想起劉備那雙深邃的眼睛,想著自己曾在他面前失態痛哭,何太后不知為什麼,不禁俏臉一紅。思道,這人不愧是劉家的大功臣,嗯,待哀家返還京師後,再加封他好了。 袁紹拍拍屁股,得意洋洋地跑了。這裡劉備卻開始頭痛了。剩下的酸棗盟軍以他為首,可是,除了曹操、鮑信外,幾乎沒一個聽他的。劉備一去談出兵,眾人便打哈哈,以各種理由推脫。劉備就搞不明白了,張邈不是曹操的好哥們嗎?橋瑁不是討董的急先鋒嗎?袁遺是袁家人,張超是張邈兄弟,這兩人就不說了。可是劉岱劉公山,咱們都是劉家人,你要不要這樣? 劉岱表示,誰和你一家人了?咱們幾百年前才是一家人!我和袁紹是兒女親家,我和本初才是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