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隋唐時期古村落 隋煬帝女兒居村內石窟百天


河北與山西平定縣交界處,山高勢險群山環繞,九條山脈相互纏繞看似“九龍戲珠”之象。故古此村名龍窩鋪,現名小龍窩村。據傳,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隋煬二、三公主沿秦皇古驛道東逃龍窩寺停留百日,因嫌當地雞鳴犬吠而離去,分別於雪花山、蒼巖山修成正果。說明一千四百年前龍窩村有人居住。街巷古風韻突出,石樓群、礓礤頂大院等及有代表性。村西龍窩寺石壁刻劃佛像為隋唐風格,寺譽明代達到鼎盛,名聲遠揚。

小龍窩村衛星圖。

村口牌樓有石頭建築而成,龍窩古驛四個大字彷彿可以看到它曾經的輝煌和歷史。

蜿蜒穿村而過的秦皇古驛道。

龍窩寺建造年代已無從考。清雍正《井陘縣誌》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衝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古時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龍窩寺的存在加之古老的秦皇古驛道、307國道、石太高速穿村或搭肩而過可謂是千年一遇!

閒暇之餘市民們走出繁華的都市,體驗農村特有的清靜,沾點新鮮泥土,帶點早上露水。

主街內石樓群高十米許,寬窄不一,石牆、石柱、石門墩、石碹窯,面街而建。具有居住、倉儲、飼養等多種功能,居住安然。窯上有房,依山就坡,不佔耕地,就地取材,堅固持久,通風透光,冬暖夏涼,是北方山區晉冀結合的特色建築。

小龍窩古老的民舍,保存完整的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就看礓鑔頂大院,建於明末,分東西兩院對稱,內藏後院,後門於外界相連,因登二十五級礓鑔方入大門而得名,主房設於九級臺階之高臺之上。

“田”字形四合院:進入大門,由縱向並聯四院,組合為單元式“田”字形四合院,且與三巷相連。各院均為石窯居多,磚木,四梁八柱組合而成。生活起居設施配套完備。其中一號院主房面闊三間,通高六點六米,木質舉架承重結構,硬山青瓦屋頂,左廂房為二層木質舉架樓房。院落方石砌面典雅大方。四號院三門通巷,有前後門,還有暗道通地窖的隱門。設計巧妙使用方便。


小龍窩村的歷史印跡莫過於古樹、碑、文物、古建築和古老風格。雖因戰亂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破壞,但仍然有不能磨滅的遺存,千年古柏二十餘株已經絕跡,五株唐槐還有兩株倖存,有五百年前的古碑和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有古老石臼.碾磨、還有古老的房屋等建築物。山上古遺存有祖宗留下的層層梯田和千年古盤道......

小龍窩村原有穆家、鄭家、曹家、邢家、段家等。歷史的更迭自宋元起樊氏一族興旺,並且因地域受限,山廣地少,樊氏也逐步外遷。自宋元年間有一支已移居平定縣,明宣德年間,後人修譜時奉樊子初為上盤石始祖。清康熙年間樊伏珍由上盤石遷居陽泉河下村,樊伏元遷柏井村,樊伏厚遷井陘澗溝,樊伏相遷贊皇縣黃北平。

2019年五一假期,慕名而來的遊客在村內欣賞。

小龍窩村緊鄰國道307線,經過此地的攝影愛好者紛紛提起單反留下精彩的瞬間。

明成化年間,又有樊姓遷入井陘南張井村、樊家村等地。清中期遷往長生口、南劉家溝、板橋等井陘多個村和山西省昔陽縣。多次搬遷和經過背水之戰、晉奉軍之戰、抗日之長生口伏擊戰等動盪浩劫,留守支脈的繁銜生息還是保留了小龍窩古村落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