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故事由一隻紅色的高跟鞋開始,白銀在放學的路上看到它,拿回家後卻遭到父親白已賀出乎意料的訓斥。白已賀對於鞋的憎恨來源於他不幸的過去,在鞋廠工作的白已賀,妻子和一個意大利來的鞋商合作者跑了,他將對於人的厭惡轉加到了鞋身上。所以當我們看到白已賀將斧子揮向那隻白銀撿回來的高跟鞋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隻從垃圾箱撿來的鞋,會引發他那麼大的怒火。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在砍開的鞋底,白已賀發現一張底片,所以與其說是一隻高跟鞋引發的“血案”,不如說是一張底片引發的“血案”。白已賀環顧自己的悲慘生活,再對比底片裡摟著一個女人的副市長普運哲,心裡的不平衡感不顧一切地燃燒了起來。他決定利用這張底片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血案”是我自己的想象,白已賀的敲詐只能獲得初步的成功,他慾望的洪流到最後必然要引來普運哲的反感,在婚外情、金錢、權力、地位等因素的困擾之下,普運哲和白已賀必然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一處荒無人煙的野地,大打出手,一個人倒下,一個人離去。然而這僅止於我的想象。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華羅庚說他讀書,先看開頭,然後關書冥想,如果結果與自己的想象相符,這本書便可不用再看。鐵凝筆下的《無雨之城》,沒有按照我自己的想象發展,但我想這本小說存在的價值,也不在於故事情節的發展。或許,正如鐵凝所說,這本小說鍛鍊了她關於寫作的結構訓練。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高跟鞋的出場給予了我很大的興趣和期望,我跟底片裡的兩個人物去回顧他們的故事,在一個叫長鄴市的地方,一個叫普運哲的市長和一個叫陶又佳的記者發展了一段婚外情。婚外情由開始到平緩,到危機,到破裂,這樣一個過程反過來便是普運哲和原配葛佩雲之間關係的狀態。婚外與婚姻,永遠都是一對相悖而又相輔的關係,此消彼長,此歡彼悲。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鐵凝似乎有意在敘述故事的時候保持了一種剋制的心態,每當高潮到來時,故事或許可以向著更為激烈的地方發展,但是最後作者總是選擇了一種還算驚心但已經平和得多的形式。如在西縣那一節,陶又佳脫掉所有的衣服後爬上石頭,在明亮的月光之下,在黝黑的曠野裡,又念起那首她寫給普運哲的詩:如果我佔領了你,而你的心卻已不在這裡,那我為什麼要佔領呢?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此時的普運哲為了從代市長變成長鄴市真正的市長,已經和陶又佳拉開了距離,而陶又佳卻無法忘懷這樣一段情。在普運哲去西縣開會時,陶又佳不顧一切的跟至這裡,並駕車帶普運哲來到這樣一片寂靜無人的野地。當陶又佳將車速越調越快時,我原以為,她會用生命的代價來挽回或者半點這樣一段只能藏匿在人後的愛情。但是她沒有。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小說的結尾讓我大跌眼鏡,因為我一直以為這樣一段感情,肯定要以一種血案的方式來結束。彷彿真正的感情,唯有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可見出其觸目驚心和驚天動地。白已賀在用底片多次敲詐之後,愈發覺得底片的可貴之處,把它夾在女兒白銀的一本舊書裡,但是白銀卻將書捐給了希望工程,底片最後被山裡的母親扔進灶裡,發出了令人全家人都覺得難聞的氣味,這是鐵凝在暗示婚外情是讓人反感的嗎?恐怕不是。

《無雨之城》:鐵凝,婚外情就是一場雨,過後什麼都不曾改變

無雨之城這樣一個題目,本身就表明了一種對於雨的期待,同時也說明了最終的結果是無雨。或許雨曾經來過,但是最終卻走了。或許更為準確地理解是,雨正在來的路上,但是它消失在似有卻無之間。婚外情就是一場雨,它來了,它走了,留下這樣一座無雨之城,什麼都不曾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