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首談華為入局對其的影響

“華為會放棄安防行業的。華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場不適合華為,撿豆子、撿芝麻的生意不適合華為”。日前,

海康威視在接受投資機構調研時如此說道。

海康威視首談華為入局對其的影響


​2019年,華為的智能安防新品發佈暨渠道招募會再次引起業界的譁然,其表態要做安防的top玩家,要把安防中心重新聚焦回深圳。對此,大家都在拭目以待,華為進入安防行業分銷市場,能否撼動現有的市場競爭格局。

隨著海康威視2018年年報及2019年一季度報的發佈,甚囂塵上,甚至有人將其2019一季度業績負增長情況歸於華為的入局。

資料顯示,2018年,海康威視實現營業總收入498.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9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3.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64%。2019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9.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7%;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3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1%。

針對業績情況,海康威視做了進一步說明。其表示,單純從增長數字來看,業績沒有達到公司設定的預期目標,但是考慮到複雜的經營環境,管理層認為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分季度來看,2018年一季度單季同比增長32.95%,二季度單季同比增長22.41%,三季度單季同比增長14.58%,四季度單季同比增長13.11%,2019年一季度單季同比增長6.17%,逐季下行。

對於收入增速的下降,海康威視表示,從內外兩方面來說,客觀環境來看,2018年二季度開始國內經濟出現大幅度的下行,政府投資縮緊,反映為2018年政府採購商機落地減少,部分中標項目未見到訂單,用戶持觀望態度;同時,由於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顆粒度變大、決策週期拉長,落地變慢。2018年去槓桿政策的牽引,社會資金鍊緊張,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投資意願降低,我們在市場上的直觀感受是商機數量與同期相比,明顯減少。

從主觀應對來看,面對資金緊張的大環境,公司選擇了現金流優先的業務策略,通過加強應收風險的控制,嚴格管理賬期和信用額度。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在經銷渠道進行去庫存和收緊賬期的調整,從2018年全年來看,渠道的去庫存和收緊賬期造成的收入端影響超過20億人民幣。

目前,較低的渠道庫存水平,是公司保存經銷渠道戰鬥力,為加快經銷環節的週轉效率,抵抗資金緊張的風險奠定基礎。公司認為與上下游夥伴是共生關係,海康威視的發展離不開伙伴的穩健和健康。我們有責任倡導更加理性剋制的商業行為,在宏觀經濟不好的時候,更多的擔當。

2019年,政府的調控措施逐漸落地,資金層面有所鬆動,商機數量正在快速上升。三月份的營收同比較一二月份有較大改善。按照目前感受到的市場情況,公司認為2019年一季度會是底部,預期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可以回到20%以上。

同時,目前經濟形勢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悲觀和樂觀的情緒兼有。基於目前公司對宏觀走勢和行業形勢的判斷,公司將繼續保持穩健的經營策略,兼顧效益與風險,對上半年的淨利潤增長預期為-10%~10%。

從海康威視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一季度業績負增長情況是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所致,業績會在二季度回落。在調研過程中,投資者就業績下滑是否與華為有關進行了相關提問,海康威視相關負責人也做出了肯定回答,一個季度的時間不會讓市場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與華為並無關係。不難看出,海康威視面對體量實力強勁的華為加入,依然信心十足。

以下為調研實錄:

海康威視首談華為入局對其的影響


Q:預計二季度公司營收增速會回到20%以上,營收改善體現在哪些環節?國內(政府、大企業、渠道業務)或是海外,具體哪些環節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改善和回升?渠道略差是否跟競爭對手華為有些關係?

A:公司預期二季度收入增速會回到20%以上,是全局考慮。海外增速比較穩定,從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海外情況沒有太大的波動,主要波動發生在國內。目前國內的商機情況在變好,政府層面明顯有好轉,大企業一季度的情況比政府公共服務的增長還要更好一些,渠道略差,因為渠道主要面向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相對來說會更滯後,所以目前的情況是政府和大企業帶動的整體向好。

我們不認為跟華為有太大的關聯,宣傳上講的東西跟最後實際能夠落地的並不一樣,大家都要回歸到業績數字上來。一個季度的時間不會讓市場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Q:2019年一季報是海康上市這麼多年來單季度第一次負增長,行業方面去年確實有很多問題,但這樣逐季度下行的趨勢,讓人對以後反彈的恢復力度有些疑慮。二季度營收可能會在20%以上,淨利潤如果按照公司展望的10%左右,淨利潤和營收大概會有10個點的差幅,這個差額與華為的競爭影響是否有關聯?

A:一季度負增長是有史以來海康第一次,主要還是收入增速比較低,費用有剛性,導致淨利潤的負增長。一季度來分月度來看,一二月份的確不太好,三月份還不錯,四月份情況目前看著還可以。從我們在手的訂單和商機數的情況來看,商機數在增長,去年下半年商機數是直線下降的,今年三月份商機數變好,這是我們信心的來源。

二季度淨利潤增速與收入增速的偏差,主要還是費用的問題。過去幾年,費用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收入和淨利潤都能保持20%以上的比例增長,費用沒有明顯影響到淨利潤的原因是因為毛利率在提升,去年及一季度毛利率水平在44%左右,這個水平我們認為毛利率上再有大幅度的改善已經很困難,所以費用的增長就會體現出來,對淨利潤產生影響,這是實際情況。

從公司業務發展變化來說,公司戰略在變化,從過去單純賣產品到做解決方案,到現在我們推進一次比較大的智能化轉型,發生費用是必然的,未來公司的業務形態會影響毛利率和淨利潤的水平。有些業務可能是高費用業務,例如可能我們未來會增加一些服務業務。

海康現在已經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可能會在用戶現場產生一些專業服務,這些服務收入的費用可能是比較高的,因為這是一種高人員投入的業務形態。我們會跟資本市場密切溝通相關進展和變化,但現在很難預測。我們延續三年高速的人員增長投入,公司必須承擔人員薪酬開支,我們也會在內部著重提升員工效能,把人員效益發揮出來。

至於這個差幅與華為的競爭是否有影響的問題,我很確定的回答,跟華為沒什麼關係,我相信大家都瞭解華為安防去年的規模有多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體量上的差距。

Q:海思是我們最大的供應商,海康應該也是海思在安防領域最大的客戶,如果合作有影響,那麼對哪一方的打擊更大?

A:這個假設很難回答,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而實際情況不是這樣。華為海思是我們很好的一個供應商,彼此也很理解對方的需求,並不存在您描述的危機感。

華為的海思與安平部門不屬於同一個BG。華為會放棄安防行業的,華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場不適合華為,撿豆子、撿芝麻的生意不適合華為。

Q:我們非常佩服海康威視建立AICloud經由生態模式去碎片化賦能企業,但阿里、華為也在建立自己的生態,海康的生態相對於合作伙伴的有哪些吸引力?

A:本質上,我們覺得已經把這個業務看通透了。因為海康從2017年講AI Could的時候,市場上不管阿里還是華為講的都是雲計算。有很多人表示疑惑,海康為什麼要高調提出AI Could?因為我們不希望讓市場中錯誤的聲音引導產業、客戶、用戶往一個很極端的、並且是錯誤的方向,以為所有的數據上雲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以為所有的監控只要做採集就行。

當時很多公司提的雲計算就是把所有的數據上雲,即以後只要“一朵雲”。AI Colud強調的是雲邊融合,因為我們從那時候就已經非常明確的認識到:物聯網是不可能放在雲中心來解決的!首先,上雲的成本非常大;第二,很多信息並沒有必要上雲。

回到現在政府的治理架構來說,也聽到很多友商言論:例如在公安部建一朵雲就夠了。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管理權限無限的集中,意味著現有的一、二、三、四層級機構都將閒置。那代表一個國家或企業只要總理或總經理、董事長幹活即可?

實際上每一層每一級都有分工、授權的概念,在授權的範圍內做好該做的事情。一朵雲是解決不了分層、分級的問題。同時,在現在的管理部門內部,例如公安不同警種之間很難說不需要考慮自己的生存狀態了,“一朵雲”的概念是革命。

我們倡導改良,我們認為“煙囪”可以繼續存在,但相互之間需要先形成數據交換,讓大家都能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先往前走,然後不斷的摸索業務的轉型,通過技術進步來改良我們現在的業務形態,也許到未來某一天,這些“煙囪”的功能逐漸被數據平臺所取代,到那個時候再來說部門與部門的完全融合。

所以,不管是阿里還是華為,現在都在向海康的理念靠近,“輕量雲”、“小腦”,都說明這些公司已經認識到“一朵雲”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還是要講雲邊融合、因地制宜。

我們再來看一下數據,我們講的是物聯數據,以“煙感”為例,如果我們把“煙感”增加“熱成像”的感知,就可以實時收集溫度數據。我們首先要完成數據匯聚的過程,然後進行數據治理,例如對數據進行歸類和分級,然後進行多維建模,建模的基礎上才能做分析,有了這些基礎才能做數據分享和開放,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應用。

在“330峰會”上,畢慧娟總講過:數據如水,物聯網的智能物聯數據和行業信息網、互聯網的數據其實是“兩江合流”。即把現在的互聯網、信息網當做是一條江,智能物聯網為另一條江,這裡需要合流。

而合流的前提是在數據結構上要做很多的前置的分析和整理,如果只是把視頻傳輸到雲中心,談不上對數據本身進行治理,即把視頻給到你,自己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但視頻數據量太大了,不管是存儲、計算還是傳輸,都是做不到的。

在數據治理的角度,海康其實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們講到數據融合有組合、兩兩組合、兩兩整合、一多整合或者聚合,每一個“合”內在或者本質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數據治理裡,分為主題庫、專題庫、標籤庫、關係庫和搜索庫,這是對數據治理建立的整套規則。

目前來說,這方面海康是行業領先的。兩年前海康開始講智能化浪潮到來,經過兩年的時間,已經找到感覺,找到了非常清晰的方向,也做好了準備,所以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對建立生態有信心。

Q:公司要做的大數據、物聯網的業務前景很好,但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公司的權衡是怎樣考慮的?

A:我們覺得沒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相反,確定性很大,公司認為對未來的判斷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智能化剛來臨的時候,我們說我們感受到了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人臉識別會帶給行業不一樣的業務;現在再看智能化,能看到更大的變化,感知技術能給智能物聯網賦能,幫助物體看、聽、讀、寫。

有了感知能力以後,產生感知數據,經過數據的匯聚和治理,形成數據池,然後基於數據,我們做大數據的分析,開拓更多應用,是這樣一個清晰的鏈條。

再看自身的能力。感知是海康的立足點,此前我們在系統層面的能力尚有欠缺。在2017-2018年,海康威視在系統層下了很大功夫,有的能力提升已經呈現在年報中,更多的則在年報表述之外。

2017年我們對“兩池一庫四平臺”還是比較簡略的提及,在2018的年報中,“兩池一庫四平臺”已經可以非常明確的呈現出來:基於對於物聯數據的理解,如何管理計算資源、如何管理數據,怎麼讓數據為客戶產生價值。

在用戶端,我們並不是在描繪一個不確定性的東西,而是告訴用戶,我們要為你解決什麼問題。這樣的問題解決方法非常現實,沒有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