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韋貴妃、楊妃,唐太宗的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寵?

AnitaSong


通過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換來尊重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妻子,是一位極度賢惠,願意為了名聲放棄身體健康,甚至將自己血祭給皇后之位的女性。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還沒有滿30歲,但卻擁有將近三十個子女,其中長孫皇后只生育了四個,其他二十多個分屬於眾多不同的妃嬪。儘管如此,生性賢惠的長孫皇后生怕李世民子嗣不廣,不顧剛剛生產完的虛弱身體,親自去為李世民物色絕色美女,她看上了容貌絕色的鄭氏女,但鄭女已經有未婚夫,長孫皇后秉著一切以天可汗為先的原則,強制將她納為充華嬪充入後宮,後來因為魏徵力諫,這件事才作罷。長孫皇后雖然是李世民的結髮妻子,又生育多位子女,她的兄長長孫無忌和舅舅高士廉均是支持玄武門之變的重要成員,在凌雲閣功臣中分別排第一和第六。但是長孫皇后絲毫不驕矜,平時服侍李世民時刻戰戰兢兢,隨便交流說個話都要察言觀色小心翼翼,不敢輕犯威嚴。

李世民詢問她政事,她以牝雞司晨為由拒絕認為自己不配;又認為自己是婦女毫無邏輯,所以她寫的讀書筆記不配給李世民過目;在病重的時候又拒絕皇太子大赦天下祈福的提議,理由又是自己是婦女不配。李世民曾遷怒養馬下人,長孫皇后生怕惹怒李世民不敢以妻子的身份直接去勸,只能通過引典故的方式委婉的提醒李世民,希望他自己覺悟。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打算立寵幸多年的住家情婦齊王妃楊氏為王妃,最後被魏徵以名聲勸阻。之後李世民又放棄長孫皇后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立嫡幼子李治為太子,馬上又打算踹掉長孫皇后碩果僅存的兒子立楊妃所生的愛子李恪,最後考慮到政治成本而放棄。而李世民看不上認為懦弱的李治面對愛情卻出人意料的勇敢,竟然在李世民的病床前和小媽武則天偷情,最後立武則天為皇后,和武則天合作滅了長孫家,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總攝軍國大事,殺光李世民的兒子,為自己稱帝掃除最後障礙。

帶著拖油瓶過門、寵冠後宮的京兆韋氏大表姐

韋貴妃的嫡母獨孤氏是獨孤藏的女兒,獨孤藏又是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和唐元貞皇后的親兄弟,所以韋貴妃就這樣成為李世民的大表姐。韋貴妃的前夫是李珉,兩人生有一女李氏,武德四年,韋貴妃帶著女兒一起嫁入秦王府,成為表弟李世民的寵妾。李世民繼位後,韋貴妃雖然沒有生育皇子、比李世民年長、又是二婚的身份,但李世民不介意,將她冊封為妃嬪之首的貴妃,墓誌銘記載韋貴妃寵冠後宮。李世民也非常優待韋貴妃的子女,看在韋貴妃的面子上將繼女李氏破例冊封為定襄縣主,在唐朝只有親王的女兒才有資格受封縣主,嫁給年輕的突絕貴族阿史那忠,卻將親妹妹九江公主嫁給突絕老男人執失思力,執失思力的小兒子執失奉節墓誌銘出土,他僅僅比九江公主小數歲。

韋貴妃和李世民所生的臨川公主李孟姜也深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特意用偶像王羲之女兒的名字為臨川公主命名,臨川公主的封戶多達三百五十戶。唐朝初期定例公主封戶只有三百戶,包括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女長樂公主的封戶也只有三百,可見李世民對臨川公主的寵愛。韋貴妃雖然是妃妾的身份,但沒有處處效仿長孫皇后,比如長孫皇后生活簡樸節衣縮食,而韋貴妃服飾等皆過靡麗,又愛好梳高髻引領時尚潮流。而且她健康長壽,在李世民去世後被冊封為紀國太妃,跟著兒子出藩就國享福,直到六十九歲才去世。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非常悲痛,在洛陽為她舉哀,並將她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世民的表姐妹、前朝公主楊妃

李世民愛子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她的生母很有可能就是蕭皇后,魏徵編撰《隋書》的時候黑楊廣沒有人性,處死所有庶出子女,可見楊廣繼位前他的所有子女很有可能都是蕭皇后所生。楊廣本身就是一個才華出眾的美男子,楊妃的兄弟姐妹侄子等皆有美貌記載,所以楊妃很有可能是美女,加上她是天家公主的尊貴身份,在文學氣息濃郁的宮廷長大,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她很有可能和她父母一樣容貌和才學皆出眾。目前史料太少,無法判斷她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到李世民身邊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很多網文認為楊妃和齊王妃楊氏是同一個人,但不是的,齊王妃楊氏是隋朝宗室觀王楊雄的侄孫女,而且李世民後宮有至少五位楊氏女性,除了楊妃和楊王妃,還有觀王楊雄的孫女楊婕妤、隋朝宰相楊素孫女楊氏、李福之母楊貴妃。楊妃之子就是著名的吳王李恪,李世民認為他英果類己,甚至一度想踹光長孫皇后所有兒子扶他上位。所以長孫無忌深入骨髓的痛恨李恪,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得以掌權,遂將李恪殺害,但是不久之後又敗在和李恪有淵源的武則天手上。眾多的電視劇寧願拍李世民和前朝公主楊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不拍勤勞奉獻的長孫皇后的故事,可見楊妃的一生豐富精彩頗有故事性。

所以李世民寵愛韋貴妃,寵不寵楊妃史料太少了,至於長孫皇后,是對一位燃燒自我、樂於奉獻的賢后的敬重。




坤寧宮的故事


都說“妻不如妾”,但唐太宗李世民自始至終最愛的都只是長孫皇后這個原配妻子。

韋貴妃身居高位卻並不得寵。

說到楊妃,李世民的後宮有兩位楊妃:趙王李福之母楊妃、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之母楊妃。還有一位齊王妃楊氏。

這三位楊氏女子在李世民的後宮也不如傳說中那麼得寵。

帝后佳話

李世民和長孫氏的婚事定於幼時,因為長孫熾對李世民母親竇氏的看重,極力撮合弟弟右驍衛將軍長孫晟與唐國公李淵結成兒女親家,於是長孫氏和李世民訂下婚約。

不久之後,長孫晟去世,長孫氏和兄長長孫無忌同母親被趕出長孫家,不得不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裡。613年,十三歲的長孫氏與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彷彿是為了考驗這對新婚夫妻的感情,同年,竇氏去世,高士廉被貶外放,這對小夫妻在困難中相互扶持,感情得到昇華,而這也奠定了此後兩人的相處之道:夫唱婦隨,不離不棄。

李淵繼位後,秦王李世民在外征戰,長孫氏做為親王妃為李世民解除後顧之憂,盡心侍奉李淵,又與李淵的後宮多有接觸,為李世民爭取時間,尋找支持。

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氏又親自慰問勉勵秦府將士,誓要與丈夫共生死。當然,最後李世民勝出,登基為帝,十三天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從此母儀天下。長孫皇后深諳政治,卻從不幹政,即便李世民在長孫皇后耳邊絮絮叨叨前朝之事,她也從不發表意見,但這不代表她不關心外廷之事,相反,她對外廷很是關注,李世民性急暴躁,她總能想辦法壓下李世民的火氣,極力保住外廷的忠臣良將,比如魏徵,比如房玄齡。

做為皇后,提拔外戚無可厚非,但長孫氏卻極力壓制外戚勢力。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是幼時好友,彼此欣賞,長孫無忌對於李世民的繼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而李世民也想重用長孫無忌,想讓他做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極力阻止,見阻止不了李世民,又開始要求自己的兄長辭職,最終讓長孫無忌領了沒有實權的差事。從中可見長孫皇后非凡的政治頭腦,既可以保全孃家,又讓丈夫沒有顧忌。

長孫皇后做為一個妻子,更是事事都體現了對丈夫無微不至的愛護。她從不為難後宮的妃嬪;她崇尚節儉,親自教導子女節儉;李世民病中,她衣不解帶的照顧,還在腰間配了毒藥,倘若李世民有何閃失,她絕不獨活。

這樣的女子,李世民怎麼可能不愛,兩人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相互扶持,不離不棄。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賢妻,也是良佐。然而,無論李世民怎樣的挽留,長孫皇后還是在636年去世,時年36歲。

長孫皇后的去世,對李世民打擊很大,此後,李世民再也沒有立皇后,而是不停的思念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李世民更是在宮中建起層觀,用來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

翻開史書,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寵愛隨處可見,比如他愛屋及烏,惠及長孫家族;比如他和長孫皇后生下了三子四女,對他們極其疼愛,長孫皇后去世後,他更是親自撫養他們的孩子。等等。

反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李世民的那些妃子們,其實很少有人真正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而史書更是吝嗇。除長孫皇后之外,只有徐惠被立傳了(武則天不算在內)。其他的最多也就是一句話帶過。


韋貴妃

韋貴妃出自世家大族韋氏,後來嫁給了李子雄之子李珉,並生下一女李氏,後來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被殺,韋貴妃做為罪臣家屬很可能沒入掖庭為奴。

李淵建國後大赦天下,韋貴妃又成了李世民的妾室,這裡面很可能是為了拉攏韋氏家族。李世民繼位後,韋貴妃成了貴妃,並生下臨川公主李孟姜和紀王李慎。

李世民對韋貴妃談不上寵愛,李孟姜和李慎也並未有任何優待,後來李孟姜嫁給了周道務,李慎在636年被封為紀王,食邑八百戶。

值得一提的是,做為正一品的貴妃,她的母親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封號,她的女兒李氏長大後被封定襄縣主,嫁給了阿史那忠,旋即出塞生活。

趙王李福之母楊妃

634年,楊妃生李世民第十一子李福,李世民將李福過繼給李建成為後,後封趙王,食邑八百戶,李世民去世後,楊妃被封趙國太妃,隨趙王李福出藩生活。

吳王李恪之母楊妃

此楊妃為隋煬帝之女,沒有公主封號,很可能其母親身份卑微。

隋煬帝於618年被殺,而楊妃在619年為李世民生下吳王李恪,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楊妃沒有多少真情。後來又生下蜀王李愔。

齊王妃楊氏

楊氏出身名門,是楊雄的侄孫女,後來嫁給李元吉為正妃,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被殺,楊氏留下來撫育李元吉的女兒們,後來得李世民臨幸,並生下曹王李明。

史書上說李世民寵愛楊氏,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想要立楊氏為後,後在魏徵的勸諫下罷休,但這實在沒有多少說服力,因為楊氏在李世民後宮並沒有名分,一直名不正言不順,倒是名號一直隨著李元吉走。


蕭曉四姑娘


長孫皇后正妻,韋貴妃楊妃妾室,雖說“妻不如妾”,但在長孫皇后面前,妾什麼都不是,妻才是正兒八經的妻。



可以明確說,長孫皇后是最得寵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摯愛,長孫之後又有一個徐惠妃,很受寵。受寵的原因是她身上有長孫的影子。

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個“文德”,男權社會,女人地位低下,皇后之中有復諡的,長孫第一人,一個諡號“文德”足夠體現長孫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說點題外話,單字諡第一人是衛子夫,單子諡加從夫諡第一人是陰麗華,復諡第一人是長孫皇后觀音婢,我猜想李世民認為,一個“德”無法彰顯長孫皇后,必須外加一個“文”,而文是最美最美的一種諡號,文人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我認為,“文德”二字足夠體現李世民對長孫的愛了。而韋貴妃、楊妃是出身門閥家族,韋貴妃嫁過一嫁,天下貌美天仙的女人一大堆,李世民喜歡二婚嗎?因為李世民需要韋家的支持。同樣,楊妃也是如此,楊妃她的父親是隋煬帝,唐滅隋,李世民需要安撫前朝之人。

在康熙王朝中,容妃死了,康熙要為她著書立傳,宣揚她的德行。這裡,“文德”二字,李世民宣揚了,關於長孫的記載多如牛毛,而有關韋貴妃、楊氏的史書墓誌,四個字來形容,叫“惜字如金”。就連後來飽受寵愛的徐惠妃也是如此。

再深的愛,總有離別,離別是刺痛,這位自大,這位號稱“天可汗”李世民深感無力。貞觀十年,長孫去世,李世民獨自撫養李泰、李治,就算出閣也依舊長居身旁,這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實際上,李世民有很強的寵愛觀,跟長孫皇后的兒女才是兒女,李世民很寵愛,尤其是李泰。

綜上,自古以來,我們只知長孫文德皇后,哪裡知道誰是韋貴妃?誰是楊妃?這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最深的愛,情到深處自然濃。


史小二記


長孫皇后、韋貴妃、楊妃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3人在後宮中的地位和得寵境況,還得從唐太宗和她們的際遇說起。

隋朝開皇十七年(598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他的父親是唐國公李淵。

隋朝大業九年(613年),李世民迎娶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為妻。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時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的唐國公李淵起兵反隋,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

同年十一月,李淵大軍攻入長安,李淵宣佈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

隋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他的大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四弟李元吉為齊國公。

隋朝義寧二年(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

唐高祖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帶兵攻打盤踞洛陽的王世充,洛陽城破後,李世民迎娶隋朝建昌縣公、民部尚書李子雄的兒媳婦韋珪為妾。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他們倆所有的兒子,唐高祖被迫立他為太子,並在不久後退位,李世民即位,冊封長孫氏為皇后,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

這時,唐太宗將李元吉的妻子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備受恩寵,史稱楊妃。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冊立韋珪為貴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首。

唐朝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唐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

長孫皇后生有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等3個兒子和長樂公主李麗質、城陽公主李氏、晉陽公主李明達、衡山公主李氏等4個女兒。

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一度打算立楊妃為皇后,後因宰相魏徵,才放棄了這個想法。

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追封李元吉為巢剌王,楊妃也被稱為巢剌王妃。

唐朝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楊妃去世,唐太宗多次勸慰她的兒女。

楊妃生有曹王李明。

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皇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韋貴妃被封為紀國太妃,隨兒子紀王李慎遷居藩地。、

唐朝麟德二年(665年),69歲的韋貴妃去世。

韋貴妃生有紀王李慎和臨川公主李氏。

綜上,悅史君認為,長孫皇后、韋貴妃、楊妃等3人都得過唐太宗的恩寵,但若要說到最得寵的那一個,還得是長孫皇后。

第一,長孫皇后是唐太宗的原配妻子

長孫氏一路跟隨李世民的成長腳步,李世民擔任敦煌郡公時,她是敦煌郡夫人;李世民是秦國公時,她是秦國公夫人,李世民是秦王時,她是秦王妃,李世民是皇太子時,她是皇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後,她又成為皇后。

第二,長孫皇后的兒子們都是儲君人選

長孫皇后的大兒子李承乾,唐太宗一登基就被立為皇太子,可惜在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因與弟弟魏王李泰爭儲失利,被廢黜。

長孫皇后的二兒子李泰,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多次逾越禮制,最終導致與哥哥皇太子李承乾爭儲,李承乾被廢后,唐太宗本想立李泰為皇太子,但被宰相褚遂良阻止。

長孫皇后的小兒子李治,本沒有機會當皇太子,但在兩位哥哥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出局後,他在舅舅長孫無忌等人的支持下,成為皇太子,並在唐太宗去世後,繼位為帝,是為唐高宗。

第三,長孫皇后的親屬最得勢

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被唐太宗追贈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號“獻”。

長孫皇后的同母兄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時期,擔任趙國公、宰相,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又在立儲之爭時支持晉王李治,成為顧命大臣,在侄子唐高宗在位時繼續權勢滔天,不過後來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在顯慶四年(659年)被大臣許敬宗誣陷,遭削爵流放,最終自縊而死。

長孫皇后的異母兄長孫無乃,在唐朝官至右監門將軍。

長孫皇后的異母兄長孫無憲,在唐朝官至兵部尚書,封薛國公。

長孫皇后的兄弟長孫無逸,在唐朝官至雲麾將軍,封郫縣公。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可謂是全方位的愛了。


歷史這樣說


長孫皇后是真的得寵。至於為什麼,有非常多的原因。


唐太宗在私底下稱長孫皇后為觀音婢,因為這是長孫皇后的小字,長孫皇后的名具體還不清楚,史書上無記載。

看她姓長孫就知道了,長孫家族長孫晟的女兒,唐朝大名鼎鼎的長孫無忌的同父同母的妹妹,可見她的母族勢力是非常強大的,皇帝想要用人做事,也得考慮考慮長孫家族,並且在對待長孫皇后的時候,也得考慮背後的政治利益,而為了能夠將長孫家族為自己所用,寵幸長孫皇后是一個很好的籠絡手段和訊息。



長孫皇后在唐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已經是他的秦王妃,與他一起克服重重困難登上帝位後位,這其中的情誼也得讓唐太宗銘記一輩子,那時候皇位之爭,有很大風險,稍有不慎就是誅殺全家以及連累陣營內的人,所以長孫皇后一直站在李世民這邊,做賢內助功不可沒。


長孫皇后本身其實就是非常聰明的女子,她自己從不輕易和主動去參與朝政,除非是李世民詢問她的看法和意見,況且,就算李世民詢問,長孫皇后也是竭盡所能為李世民和皇室著想,處處貼心,長孫皇后的一些建議會得到李世民的採納。這樣的一個女人,不僅有美貌(史書上記載長孫皇后極美!),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幫丈夫在疲累期間出謀劃策,處處為丈夫著想,但偏偏毫不越界,度把握的非常好,這樣聰明又貼心的女子怎會不受寵愛,和那些只靠容貌企圖留住帝王心的深宮妃子怎麼能比,年華逝去的時候,更美貌更年輕的妃子進宮了,怎麼辦?但長孫皇后一直是榮寵不衰,這就是本事。


長孫皇后育有李承乾、李泰,後期又生了唐高宗李治(喜歡上了武媚孃的那個皇帝),子嗣其實是很有保障的,何況李承乾還是太子,子憑母貴,母又憑子貴,這是一個道理,長孫皇后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著名的《女戒》,就是出自長孫皇后之手,長孫皇后的一生都規規矩矩,堪稱那個時代的典範,她自己做的很標準,寫出來的書也是要求女子要注意德行,在那個年代其實是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的,而在今天看來,對錯還得重新評估,畢竟,唐以後《女戒》經歷了多少朝代多少次改變。但我們要把它放在當時的情況來考慮會更客觀。



所以說,長孫皇后的一生榮華富貴受到寵愛不是憑空得來的,她有這個能力。至於楊妃,當然沒有長孫皇后受寵了,況且她還是前朝的人。韋貴妃就不用說了。


史料到家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愛的女人只有長孫皇后一個,也就是說長孫皇后是真真正正的得到了李世民寵幸的那個女人。

下面我們看看李世民後宮佳麗三千,為何獨獨喜歡這個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結髮夫妻,兩個人十幾歲就在一起了。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對這個兒媳婦也是讚賞有加。

長孫皇后不但知書達理,而且深懂政治,在李淵當上皇帝之後,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敵對沖突越來越明顯,矛盾越來越深。

為了打探到李淵對兩個兒子的看法,長孫皇后極力的討好李淵身邊的宮女,為的就是方便從她們的口中得到一些消息。

你看她是不是一個很有心計的賢內助呀。

可以說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的時候,長孫皇后也是立過功勞的。

可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長孫皇后又開始做起了小女人來,她從來不給唐太宗談政事,因為她明白皇后在皇帝面前議論政事,是很不得當的一件事。

唐太宗即使有事的時候,故意找她談論政事,她也是選擇閉口不言。

但是,她是真的能做到不插手管政事嗎,恐怕事情也沒有這麼簡單。

話說不是唐太宗手下有一個叫魏徵的大臣嘛,魏徵就是一個槓精,經常懟的唐太宗要死要活,沒脾氣。

有一天唐太宗又被魏徵給懟了,他氣呼呼地來到了長孫皇后這裡。

長孫皇后問他,何故動如此大的氣,他說還不是魏徵那個鄉巴佬,我一定要殺了他。

唐太宗說完這些話,長孫皇后也沒有幫腔,她就離開了。

可是,不一會長孫皇后又出現了,原來她是換衣服去了。

一般國家有什麼大的會議要舉行的時候,長孫皇后才穿這麼一身正服。

唐太宗一看長孫皇后穿成了這樣,大吃一驚。

沒想到長孫皇后跪在了唐太宗面前,她對唐太宗說道,我要恭喜陛下了。

唐太宗懵了,我有什麼好恭喜的呀。

長孫皇后說,臣聞聽,主明則臣直,魏徵之所以敢頂撞您,那說明您是個明君呀。

也只有魏徵這樣的直臣存在,您才不至於犯錯呀。您說您手下有這樣的臣子,難道不該恭喜嗎?

你看看長孫皇后就是這麼一個人,她很會勸人,也慧眼識人。

她不能直接說皇帝不聽大臣的意見是不對的,她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告訴唐太宗,你的身邊是需要魏徵這樣的人的。

可是,一般紅顏多薄命。

長孫皇后在她36歲的時候,染了重病去世了。

唐太宗悲痛不已,此後再也沒有立過別人為皇后,這說明長孫皇后在他的眼裡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再說韋貴妃,她是個結過婚的女人,但是,當時她也是出生在世家大族,唐太宗之所以娶她就是為了拉攏她的家族而已。

所以,唐太宗對於她根本沒有寵愛之說,僅僅是政治婚姻而已。

最後說楊妃,楊妃我們之說吳王李恪的生母吧,她是隋煬帝的女兒,李世民奪得的江山就是人家家裡的,這樣的出身的女人,恐怕也不是李世民寵愛的對象吧。

所以,李世民一生只寵愛過長孫皇后。


史學達人


從位分來看,韋貴妃,楊妃,身家都不清白,二人在成為皇妃前,都有過婚史。


韋貴妃閨名珪,一開始嫁給了隋朝兵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生下了一個女兒。後來,李子雄起兵,兵敗後,韋珪便成了罪臣家屬。直到武德元年,李淵即位,大赦天下,韋珪才得以自由。後來李世民在洛陽大敗王世充,並娶了王世充的兒媳婦韋尼子和韋珪(二人堂姐妹關係),李世民登基後,封韋珪為貴妃,韋尼子為昭容。貴妃是當時的四夫人之首,位列正一品。據說,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溫婉雅緻,並非傳說中的陰毒狠辣,專橫跋扈之人,李世民對她也是寵愛有加。


楊妃,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之妻。當年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兵敗而亡,女眷被充入後宮。而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則被李世民看中,納入後宮,起初只是普通妃嬪,後來封妃,又至貴妃。


長孫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時,她是秦王妃,李世民成為太子後,她是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後,她是皇后。長孫皇后集所有古代女子的優點於一身,她持家有道,在李世民和唐國公李淵起兵時,她成為國公府裡的後勤擔當,操持國公家務多年。她寬容大度,即便李世民的後宮美女如雲,她也仍然與眾妃和平相處,維持一國之母的風範。她聰慧賢德,李世民每逢為前朝局勢憂心之時,長孫皇后總能一言點破李世民的疑慮,為他排憂解難。這樣的女人,像一朵解語花,也是賢內助,讓李世民依戀不捨。



再說子嗣,韋貴妃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兒一女,紀王李慎,和臨川公主,李世民去世後韋貴妃隨李慎前往紀國封地,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死後陪葬昭陵。


楊妃,在武德八年為李世民生下一子趙王李福,據說,當年儲君之位成為李世民最為頭疼的事,甚至有冊立趙王李福的想法,但被長孫無忌等人所阻攔,導致計劃落空,李世民去世後,高宗冊封她為趙國太妃隨兒子李福前往封地。她和韋貴妃一樣,死後陪葬昭陵。

長孫皇后是為李世民生育最多的女人,前後有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新城公主,晉陽公主,三子四女。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更是親自撫養晉陽公主,凡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李世民都溺愛。又為長孫皇后諡號“文德”,對長孫皇后身邊的親人更是禮遇有加,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更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空虛后妃多年,她是李世民唯一的皇后。

宗上述無論女人的地位,還是寵愛程度,或者是從子嗣來看,李世民最愛的女人仍然還是長孫皇后。


小枝談歷史


史論縱橫覺得唐太宗最愛的女人毫無懸念是長孫皇后!

文德皇后長孫氏,小字觀音婢,13歲嫁給李世民,處在政治漩渦中的二人相互扶持,情誼甚篤。李世民做秦國公,她就做好秦國公夫人;他成為秦王,她就扮演好秦王妃。後幫助丈夫取得李淵的支持,平息玄武門事變中將士的消極情緒,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她便是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後,她便是母儀天下的皇后。

唐太宗登基後生過一場大病,長孫皇后衣不解帶的侍候在病榻前,直至痊癒,據說皇后在腰間放了毒藥,若是太宗治不好,她就打算陪葬了。

貞觀八年,柴紹造反,太宗穿上鎧甲出門迎戰,同寢的皇后不顧羸弱的身體執意與丈夫前往,直至此事完結。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危難中的生死相隨是最動聽的情話,二人無論身份如何變化,其中的深情蜜意總在相知相守的歲月裡更加濃烈。

在後位時,常借古喻今,指出丈夫政策上的失誤,力保賢德臣子。魏徵在朝堂上直言納諫,惹得唐太宗火冒三丈揚言要殺了魏徵時,長孫皇后都會柔聲細語的說魏徵是難得忠臣,您應該珍惜,以平息唐太宗的怒火,保住了魏徵。同樣蒙受長孫皇后庇佑的還有房玄齡,當年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向太宗進言:“房玄齡是輔佐您時間最久的老臣了,為人低調謹慎,足智多謀,如不是大的過錯,希望您不要放棄這麼優秀的臣子”,唐太宗深以為然,不久後重新啟用房玄齡,可見長孫皇后的話在唐太宗那還是很有分量的。

李世民登基以後,對長孫一族倍加恩賞,尤其是布衣相交的長孫無忌,更是恩遇逾制。但是長孫皇后覺得自己已是皇后至尊,不能讓哥哥再掌握大權,李世民賞識長孫無忌的才華,奈何皇后堅持,只得讓長孫無忌高官厚祿但不管事。

長孫皇后彌留之際還在囑託丈夫,長孫一族能成為皇親已是榮耀,無德無能者不應再重用,以免外戚亂國。普通女子都是為孃家求榮華富貴,而長孫皇后卻在為丈夫的江山籌謀。

長孫皇后和李世民共生下三子四女,皆因是皇后所出,受到了太宗的另眼相待。只是李承乾與李泰兄弟相殘,手段卑劣才下場悽然。李治完全是憑藉嫡出優勢撿了個皇位。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唐太宗悲慟不已說:“我知道皇后去世是天命難違,可是失去良佐佳偶,我還是抑制不住悲傷啊”

男人都喜歡美女,但是在唐太宗心中誰的分量都比不過那個少年相伴,同甘共苦,一起走過23年風雨人生路的結髮妻子。伉儷情深、相輔相成,一與之其,終身不改。


史論縱橫


毫無疑問,長孫皇后肯定是得寵的。首先我們看子女的數量,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了3子4女,是李世民所有妻妾中最多的,如果沒有得寵,不可能生出這麼多後代。第二,李世民愛屋及烏,對嫡子嫡女非常偏愛,李承乾早早被立為太子,無論他花多少錢,有關部門都不允許阻止,因此,有大臣向太宗進諫,認為過於放縱。後來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竟然不殺他,只是貶往黔州幽禁。魏王李泰也受唐太宗喜愛,曾親自駕臨他的府邸,駕崩前,擔心自己死後,有人會對李泰不利,遂留下遺囑,特許李泰不用回京奔喪;李治更不用說,太宗從小帶大的,最終把大唐天下都交給他了。第三,皇后去世,唐太宗痛失良佐,親自撰寫墓碑碑文,他還在宮中築臺,想眺望昭陵,表達對皇后的思念。種種舉措,都能體現李世民寵愛長孫皇后。

至於韋貴妃,史書記載的並不多,只說他是紀王李慎和臨川公主的母親,寥寥數語罷了。但在上個世紀後期,韋貴妃墓誌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資料。上面寫韋貴妃“寵冠後宮,譽高同列”,似乎得寵的很,然而,這只是溢美之詞罷了。韋氏嫁給李世民其實是二婚,隋朝大業年間,他的婆家因為支持楊玄感叛亂而受到滅頂之災,韋氏和他的女兒都罰為宮婢,在長安城過著低賤的生活。後來李淵攻入首都,不知什麼原因,李世民見到了韋氏,並生下子女。有道是母以子貴,她因此被封為貴妃。但李世民十分看不起韋氏這種人,曾直言宮婢沒有資格給他們皇家生孩子,以後要多多注意。韋貴妃的父親生前是隋朝的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可李世民只追贈他為徐州都督,地位和從前比,還下降了,如果特別得寵,至少不會降級。韋貴妃和前夫有一個女兒,也是宮婢,李世民封她為定襄縣主,嫁胡人阿史那忠,在唐朝貴族眼裡,實在沒辦法才將女兒嫁給胡人的。紀王李慎在諸皇子中能力較強,百姓很愛戴,為之立碑,可李世民對他很一般,與其他兒子比,沒有任何特殊之處。

楊妃,李恪的生母,史書只是一筆帶過,墓誌也沒有找到。得不得寵,已經無法得出答案。

高成/時拾史事

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們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唐太宗寵過楊妃(李元吉妃子),還寵過韋貴妃,但是最愛還是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在隋朝末年就嫁給了李世民,她生得貌美,有大家風範,與李世民恩恩愛愛。在李家孝順公婆,搞好妯娌關係,保持低調之風,深得李淵的誇獎。

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和兄弟們的矛盾達到白熱化時,為了李世民成就大業,她拋棄了女子的柔弱形象,親自給秦王的將士們打氣,激勵他們,在這種氣氛下,眾將士一鼓作氣,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


她在李世民登基後被立為皇后,她統領後宮,深明大義。儘量使後宮和諧,還讓李世民雨露均霑,讓李家開枝散葉。李世民看中長孫無忌的才能,想立為宰相,她引經據典,說出了外戚勢力龐大,會引來尾大不掉,招來滅門之禍。她不幹政事,當李世民想殺諫臣魏徵時,聰慧的她說——恭賀陛下,只有明君時代,才有大臣敢直諫。

她與李世民共患難,同富貴。她寫了有名的《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可惜,長孫皇后縱有萬般美好,還是病倒了,她告訴李世民,死後葬禮從簡,不要奢侈浪費。公元636年,長孫皇后病逝,葬於昭陵。

李世民對她念念不忘,生前曾相約“共赴昭陵”,死後開創了帝后合葬的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