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聞傳播專業考研知識點分析指導(一)

2019新聞傳播專業考研知識點分析指導(一)

一、新聞記者

新聞記者——通稱記者,指的是新聞傳播機構專職採訪報道人員。同時泛指新聞工作者,包括總編輯、編輯、記者、播音員、通聯工作人員等,是一種以及時,真實,有效,客觀,公正的態度為大眾傳播消息的一種職業。

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準確樸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當前新聞記者亟須強化的四種素質:法律素質、獲取信息能力、專業化素質、人文素養。

1.法律素質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知法懂法已成為每個公民必備的素質,而作為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的重任。但是,隨著報刊市場的繁榮,個別報刊在市場競爭中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在導向、格調、法規上問題不斷。

2.獲取信息能力

在記者的工作中,最有意義同時也是最富挑戰性的就要算獲取新聞線索了。以往的新聞傳播教育雖然也提供了不少發現新聞線索的方法,但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僅靠這些傳統方式已經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聞線索,還必須具備較強的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記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報學和信息學等方面的知識。

3.專業化水平

所謂“記者的專業化”,就是指每一個記者都要爭取成為他所從事的報道領域的專家。在信息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受眾知識、文化水平提升,記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礎上向專家型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專家型記者的特點是在具備一個普通記者各項基本素質的同時,兼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4.人文素質

在注重新聞採訪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新聞記者的人文素養、開啟他們的良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在全球化時代,優秀的記者應該具備這種素質,他能夠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有文化溝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對宗教,有對各種文化包容的能力。這將使我們的報道能更接近客觀真實。

二、新聞採訪

新聞採訪,指的是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新聞採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採訪使新聞寫作在攝取素材方面有別於文學創作、新聞採訪體現了記者職業的重要特點。

新聞工作人員出於大眾傳播的目的,通過觀察和訪談等手段,對可能收到廣泛關注且鮮為人知的信息的蒐集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採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於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採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新聞採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採訪使新聞寫作在攝取素材方面有別於文學創作、新聞採訪體現了記者職業的重要特點。

採訪是採訪者對客體事物的認識過程,是採訪者運用自己的新聞觀點、知識積累和思維方式,通過親自觀察、傾聽,經過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斷的過程。

新聞採訪要求採訪者具有新聞敏感、應變能力和採訪技巧,即能夠在錯綜複雜的客觀事物中敏銳地發現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巧妙地挖掘新聞。除突發事件的採訪外,新聞記者在平時還從事主動的、有目的的採訪。這種採訪事先有明確的報道思想,有充分的資料準備,有周密的採訪計劃。

新聞採訪跟其它的一般社會調查研究活動的主要區別有:新聞性、突擊性、廣泛性、靈活性、公開性。

採訪活動的方法有個別訪問、現場查勘、參加會議、開調查會、出席記者招待會、閱讀文字材料等。採訪的活動方式有個別採訪、集體採訪、交叉採訪、分段採訪、巡迴採訪、隱性採訪(在某些特殊場合由於特殊原因而不公開記者身份或不申明採訪目的的採訪活動)等。新聞記者因分工和採訪習慣不同,採訪記錄的方式有默記、筆錄、攝影及錄音、錄像等不同形式。

三、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是社會各界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新聞和評論,構成報紙的兩大文體。新聞評論是一種寫作形式,一種傳播力量,一種社會存在,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要目的和手段。

特點:

1.與其他評論一樣,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和準確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

3.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廣大群眾。

功能作用:

1.引導的作用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實和重要問題作出分析,可以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針砭時弊,幫助群眾明辨是非,區分先進和落後、正確和錯誤;為群眾解疑釋惑;使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指明方向。

2. 監督作用

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評論在輿論監督中處於一種顯要的地位,在弘揚先進思想和精神的同時,還要不斷揭露和抨擊各種****現象和不正之風,對不良之風和現象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朱****總理在1998年10月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工作人員座談會時曾強調,輿論監督非常重要,他還贈給編輯、記者們四句話:“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鑑、改革尖兵。”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鼓勵和支持。

3. 表態作用

代表一定的機構、組織對當前重要問題和事件的態度、觀點、看法。可以指導受眾的意見走向、行為走向。形成社會性的輿論壓力,發揮引導和監督的作用。

4.深化作用

通過新聞評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發表看法、表明態度、指出癥結、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導社會認識。 通過對事實的分析,從思想、政策、理論高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應侷限於就事論事。啟發和幫助群眾掌握科學分析的方法。

最常用的幾種新聞評論的形式為:

1.以中央和上級指示為內容寫評論。這種評論能起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的作用。是報紙上很常見的評論樣式。而寫這類評論,一則要吃透精神,二要上下結合。

2.配合中心任務和重大決策寫的指導性評論。這要要求作者要注意任務明確,道理要講清。

3.針對一種錯誤傾向、錯誤思想或者是模糊觀點來寫的評論。寫這種評論,則需問題要抓準,說理要透徹。

4.為突出新聞、通訊的思想性為其配發的評論。也就是在對問題作了事實的回答之後,再給予理論的、思想的回答。這要作者寫作時,一要結合緊密,二要畫龍點睛。

5.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的評論。

6.有關節日、紀念日以及重大活動的新聞評論。

7.對敵進行論戰的批駁式的評論。

8.對某個問題進行理論闡述的評論。這則要求作者,射箭要對靶,道理要講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