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造反,劉邦能打得過嗎?

朱興子


項羽為什麼會敗,劉邦為什麼會勝?

劉邦對這個問題有解釋過,他說他能打贏項羽,主要有三個人,那就是蕭何,張良,韓信,漢初三傑,蕭何管內政,張良管謀略,韓信管打仗,三個缺一不可,另外,劉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沒說,那就是彭越等其他諸侯的聯合。

由此可見,如果劉邦沒有韓信這個會打仗的人,那麼是沒辦法打嬴項羽,雖然劉邦的打仗能力是有一點,但是隻能對付英布等人,如果對上項羽,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那根本是沒有辦法的,可見彭城之戰,滎陽之戰,另外再看井陘口之戰,鉅鹿之戰。

韓信為什麼不造反?

在韓信拿下齊地之後,項羽與劉邦對峙於滎陽的時候,項羽派過使者勸過韓信,而齊人蒯通也勸過韓信,他們的理由是劉邦是肯爭奪天下,而不是想分封天下,而且韓信功高震主,劉邦是容不下韓信的。

而韓信又為什麼選擇拒絕呢?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韓信在年青的時候窮困潦倒,他在項羽那邊,也沒有受到重用,而在劉邦這邊,就完全大變樣了,他認為他的一切,是由劉邦給予的。

春秋戰國的分封,再加上項羽的分封諸侯,對他的影響很大,以他的戰功,還有與劉邦的交情,劉邦能容他,劉邦能讓他成為一方諸侯,也就是他之所以不造反,就是因為他相信劉邦。

可是劉邦可不相信他,不相信任何一個異姓諸侯王,他的目標是天下,而不是分封天下,而且他也清楚,一旦他死去,那麼繼任的劉盈,根本就無法應付韓信,英布,彭越等人。

韓信與劉邦誰能贏?

結果是顯然的,那必然是韓信勝出,即使劉邦有蕭何,張良,但是他的軍事才能根本與韓信無法相比,他的手下,如周勃,曹參,那更是沒法比,所以即使被貶的韓信,在樊噲面前,還是猶如天神一般。

韓信與劉邦的對話之中,也提到,劉邦之才,只能統率十萬,而韓信卻是多多益善,劉邦不能反駁。

劉邦與陳平的對話之中,也提到,劉邦打仗不如韓信,漢軍不如楚軍,如果出軍,也是必敗無疑,劉邦也不能反駁。


歷史簡單說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幾乎是所有熟悉楚漢之爭那段歷史的人,都想問的問題。像韓信這樣戰神級別的人物,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是,最後落得一個殘害的結局。

真是應驗了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那麼,我現提出自己的觀點,韓信造反肯定輸,劉邦肯定贏。

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分析給劉邦與韓信進行原因分析。

劉邦vs韓信

  • 性格

  • 集團聯盟

  • 天下威望

第一回合——性格大戰

劉邦性格=無賴(原則性不強)+悟性高+會用人+志向高+逆商高=帥才

1、無賴

可以從三件事情看出,其一是去村口酒店喝酒從來都是賒賬,且從來都不還錢,而且還把老闆娘追到了手。其二,作為一個秦朝小亭長,工資本來很低,他卻可以天天從上級政府那裡死皮賴臉要到錢。其三,就是楚漢之爭時,項羽以煮了劉邦父親做要挾,他卻可以無賴地說上一句記得分我一杯羹。

2、悟性高

劉邦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底層老百姓,卻在同蕭何,張良,酈食其以及陳平等有文化的謀臣交流時,可以很快領悟他們的意思。這對一個當總領導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3、會用人

我們可以用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時,對為漢朝建立做過重大貢獻的漢初三傑的評價。劉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蕭何: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

韓信的: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4、志向高

在秦始皇出遊的時候,有兩個人的話被記錄了下來。一是劉邦,大丈夫應當如此。一是項羽,彼可取之。

6、逆商高

在楚漢之爭的最後階段,劉邦是一次次被打敗,打的無兵無將,他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組織兵力,繼續出戰。從未有過怨天尤人,而是生性豁達,越挫越勇。這才是幹大事應該有的心態。抵得住失敗。

韓信=感恩心強+原則性強+耐力強+悟性不高+志向中等=將才

1、感恩心強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一是一諾千金,就是漂母在韓信最落魄時,給過他吃的,等韓信成功了,他就主動登門拜訪,並以千金贈送。二是,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對韓信具有知遇之恩。所以,韓信始終記得,最後也是被蕭何引進宮中被殺。

2、原則性很強

這一點與感恩心有很大關係。在謀臣蒯通反覆給他比較利害關係,讓他自己稱王做一方諸侯時,他始終不忘漢王的提拔,不敢背叛漢王。

3、耐力很強

韓信沒有反心,不代表不反。他只是忍耐心很強,但是逼到極點也會反的。但到那時候,可能就沒有時機。

4、悟性不高

說白了,韓信就打仗可以,對天下局勢的發展基本上看不到。所以在同謀臣的談話中,理解不了謀臣話的利害關係。

5、志向不高

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韓信壓根就沒想過當皇帝,他覺得可以封一個王就天大的滿足了。這也說明,他不敢做最高領導,做不了最高領導,就拿不到主動權。

綜上可得,韓信基本上就是一個將才,只是想當將軍的人怎麼可以贏得天下。

第二回合——集團聯盟

劉邦集團


文臣: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曹參,王陵

武將: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灌嬰、周昌、酈商,還有些共敖、申陽、魏豹、田橫、田榮。 彭越、英布等半路投靠過來的。

綜上:國際上市大公司。

韓信小團隊

文臣:蒯通

武將:韓信

綜上:不入流的網紅小團隊

從人才的配備上可以看出,韓信完敗。

打仗靠的是什麼,靠得是人才與民心,而這兩項,劉邦全得。韓信卻少之又少,勝負早已知曉。


數學方法地傳播者


拿韓信的打仗能力和劉邦的打仗能力來相比,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完全沒有可比性。韓信肯定甩劉邦老帽子遠了。

不過這話要是讓劉邦聽見了,他肯定不服氣。事實上,當年劉邦就是因為不服氣,和韓信比過一次。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陛下最多帶10萬兵。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嘛,多多益善。劉邦不高興了,反問韓信,你說你多多益善,為何你在我手下當差?韓信也很給劉邦面子,說,你雖然只能帶10萬兵,但是你能御將,所以我就只能歸你管了。

(韓信劇照)

君臣兩人這麼說笑一陣,也就算了。

其實說起來,劉邦不服氣,也是有道理的。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從漢中往中原打過來的時候,表面看起來,劉邦總是打敗仗,韓信總是打勝仗。但事實上,劉邦對抗的,是項羽的主力。韓信對抗的,則是魏國、趙國、齊國這樣一些草頭諸侯。韓信實際上沒有真正和項羽打過。最後打的那一場“垓下之戰”,實際上也並非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當時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糾集了30萬大軍,把項羽的10萬大軍包圍起來。項羽最後是中了韓信的計策,以為他的士兵都逃光了,自己的陣地已經被劉邦的軍隊全部給佔領了,所以慌忙之間就逃跑了。這也是項羽在非正常情況下的一次失敗。

所以說,用項羽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劉邦和項羽,誰打起來更厲害,顯然並不可靠。

事實上,劉邦除了打不贏項羽,在後期平定異姓王的叛亂中,劉邦是沒有打過敗仗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打仗,並不是那麼不堪一擊。

因此,這件事就引起了後世巨大的猜測,如果當年韓信有機會和劉邦打一仗。比如說,韓信造反了,劉邦和韓信打起來了。那麼他們兩人誰打得贏呢?

我認為,如果這兩人真的打起來了,韓信就算是天才的軍事家,他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劉邦。

(劉邦劇照)

其實,一個人就算打仗厲害,他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厲害,要看他處在什麼時期。比如項羽,他就是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吧。那個年代的人幾乎沒有人能打的過他。為什麼最後在擁有10萬兵力的情況下,竟然不堪一擊呢?顯然,這就是時機發生了變化。

如果韓信要造反,就只有在兩個時間段裡。

一個時間段,是在他被封為齊王以後。

當時項羽去勸他造反,說你要是不造反,劉邦將來會殺你的。但是當時韓信並沒有聽項羽的勸說。

如果韓信在這時候造反了,那麼天下將形成項羽、韓信、劉邦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對來說,劉邦要弱一些。但是劉邦的謀士不少。所以,他就算沒什麼大將,也不一定就失敗。後世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會在那時候就會形成。劉邦再不濟,退回到漢中,依靠強大的巴蜀後盾,依然可以稱王。

而且韓信還不可能全心全意和劉邦打,他必須要對付項羽的進攻。所以韓信並不一定能打得過劉邦。

(項羽劇照)

還有一個時間段,是韓信被從齊王遷徙為楚王的時候。

那時候,韓信心中已經有怨言了,造反也是很可能發生的。

不過我認為在那時候韓信造反,並不一定能夠成功,理由有三點。

其一,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掌控兵權,他手中已經沒有什麼軍隊。如果要打仗,他需要重新集結部隊。重新集結部隊,就需要大家支持他。這就說到第二點。

其二,劉邦是天子之師,韓信是叛變者。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如果在道義上得不到肯定,那麼他就不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擁戴韓信的人不多,韓信就不可能打勝仗。

其三,當時的老百姓,已經打了非常多的仗,早就不願意再打了。項羽的軍隊戰無不勝,為何一曲楚歌,大家都逃走了?因為大家疲倦了,不願意再打了。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造反,也不一定能成功。


張生全精彩歷史


韓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準時機,是有很大的把握幹掉劉邦的,否則,肯定打不過劉邦。

韓信造反,直接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是垓下之戰前後。原則就是聯弱打強,逐漸讓自己變成最強者。

垓下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在鴻溝議和。議和後雙方撤兵,劉邦聽從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了和議,追擊楚軍。結果,劉邦的漢軍卻被項羽擊敗於固陵,並被楚軍合圍於陳下。可見,劉邦此時的實力是比不了項羽的10萬楚軍的。

韓信這時候的策略,當然是聯合劉邦打項羽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劉邦的利益誘惑下,韓信和彭越出兵,合擊楚軍於垓下。垓下之戰,楚軍已經被大量消耗,處於劣勢了,這時候,韓信造反,聯合項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聯盟就可以了。

那麼此時的垓下一戰,被滅掉的就是劉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兩個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領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項羽的嫌隙,韓信完全可以趁機拉攏兩人,一起滅掉項羽,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是韓信了。

除了垓下之戰外,還有一次好機會,就是韓信剛滅了齊國時。這時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項羽因為救援齊國的龍且全軍覆沒,很惶恐,想跟韓信結盟。而謀士蒯通也遊說韓信趁機稱王。此時的韓信,之前攻滅了燕趙,再拒有齊地,完全可以聯合項羽把劉邦趕回漢中,收復關中之地,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比照東漢末年的三國,不用多說了吧,韓信佔領的可是曹魏的地盤。把項羽適當的往南方驅趕一下,項羽就成了孫吳。而劉邦,就是蝸居一方的蜀漢,等死而已。所以,韓信這時候造反,也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滅掉劉邦是遲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時機,但還可以一搏,就是韓信被剝奪齊王位,被封楚地,立為楚王的時候。這時候,韓信想造反成功有點難度了,需要施行離間計,拉攏盟友。

韓信最好的盟友當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給匈奴人送點財物,讓匈奴人舉兵南下打劉邦應該不難。按照歷史的史實,即使不聯合匈奴,匈奴為了搶劫財物,也會南下的。

第二個盟友就是韓王信。韓王信也沒辦法,誰讓他弱小呢,夾在匈奴和劉邦之間。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離間計,內心一害怕,兩個人就會跟韓信一起幹了。陳豨也是可以拉攏的,韓信最後就死於陳豨造反。盧綰可以不用管,等韓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個理由殺掉就行了。

韓信作為楚人,還可以利用鍾離眛,聯合舊楚國的遺族,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時候韓信聯盟對劉邦是南北夾擊之勢,贏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異姓王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時候不願意跟著造反,那就稍微困難點,但是把天下攪亂應該是足夠了。


韓信造反最不好的時機,就是歷史上韓信選擇的時機,在毫無兵權的情況下,竟然要跟陳豨做所謂的裡應外合。

韓信這次造反的結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讓一個婦人給輕鬆搞定了。

可見,韓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統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功的。性格決定命運,觀念決定前途,韓信在每次大的抉擇面前,都選擇了似乎是可以預見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韓信在受胯下之辱時,憤而殺了屠夫,肯定會名揚天下,亂世之時是個敢作敢當的豪傑,那麼項梁、項羽也會對他刮目相看。如果聽從了蒯通的建議,也可以成為一方英雄。再不濟,救了鍾離眛,反擊劉邦,即使失敗,也可以留下一個為了好友,兩肋插刀,轟轟烈烈的美名。

可韓信卻最終選擇了一種最屈辱的死法,所以,從韓信的胯下之辱開始,已經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後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劉邦、李世民、朱棣之類的霸業。


奕天讀歷史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來看,大致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韓信手裡有兵,若是韓信手裡有兵,劉邦就打不過韓信。

另一種是韓信手裡無兵,沒有兵的話,韓信只能任劉邦宰割了。

當然了韓信一直都是沒有想造反的念頭的,若是韓信想造反的話,至少有兩次機會是能夠成功的。

一次就是韓信拿下齊國來之後,跟劉邦討要齊王的時候。

那時候劉邦正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且劉邦處於下風,若是這時候韓信選擇造反,告訴劉邦和項羽,他們三個平分天下。

可以說只要韓信提出這種要求來,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敢說一個“不”字。

因為他們兩個勢力相當,誰都拿不下誰。若是有一個人得罪了韓信,韓信幫助另一個人,打敗不服從的人,就易如反掌了。

可是,韓信沒有這麼做,他選擇幫助劉邦滅掉了項羽。

韓信另一次可以造反的機會,是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稱帝之後。

那時候韓信是楚王,且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鍾離昧在韓信哪裡避難。

韓信之所以敢收留鍾離昧,是因為他們兩個是發小,關係非同一般,只不過長大之後各為其主而已。

劉邦稱帝之後,第一個要通緝的要犯正是鍾離昧。當他得知鍾離昧在韓信那裡的時候,劉邦氣的要死,他就找到陳平,說有人告韓信謀反,我們要不要派兵去打他。

陳平問了劉邦兩個問題,劉邦立刻閉嘴,再也不提打韓信的事情了。

陳平問劉邦,若是去打韓信,你的將領是韓信的對手的嗎?

劉邦搖了搖頭說不是。

陳平又問劉邦,那你的士兵有沒有韓信的士兵厲害。

劉邦還是搖了搖頭,說沒有韓信的兵厲害。

陳平就告訴劉邦,既然你兵兵不如人家,將將不如人家,這個仗還沒打,你就輸了。

但是,劉邦又很想收拾這個不聽話的韓信。

他向陳平問計策。

陳平說抓韓信不需要動武,你只需要找幾個大漢,單獨召見韓信,把韓信給捉了,韓信不就任你處置了嗎?

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他就以遊楚國的雲夢山為由,要單獨召見韓信。

韓信一聽劉邦召見自己就害怕了,他知道劉邦是衝著他來的,因為他窩藏了劉邦想通緝的要犯鍾離昧。

因為韓信害怕了,他想殺了鍾離昧,拿著鍾離昧的人頭向劉邦謝罪。

所以,韓信告訴鍾離昧讓他自殺。

鍾離昧告訴韓信,希望你不要殺我,因為劉邦不敢率兵來攻打我們,就是怕我們聯手.可以說只要我們兩個聯手,天下就沒有人能打過我們。萬一你殺了我,劉邦下一個殺的人就是你。

韓信不聽,還是讓鍾離昧自殺了。

他拿著鍾離昧的人頭去見了劉邦,劉邦就派了幾個大漢,把韓信給綁了。然後劉邦把韓信的楚王也給罷免了,把韓信降為了淮陰侯。

韓信變為侯爵之後,就沒有了統兵權,他一直被劉邦軟禁在了都城長安。

之後果然如鍾離昧所言,韓信被呂后給殺掉了。

所以說韓信若是造反,手裡有兵的話劉邦不是他的對手,沒兵的話,就是一個小小的呂后都能至他與死地。

中國古代封建帝制王朝,被封為王爵的,都是有招兵買馬的權利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白馬盟約的時候,喊非劉不王口號的原因。

韓信的楚王被罷免之後,也就昭示著他已經沒兵可用了。

一個將軍只要沒有了領兵權剩下的只有任人宰割了。


史學達人


韓信如果選擇了造反,可能他在與劉邦開戰之前就已經敗了。

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的軍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初漢爭霸之際,項羽也許是唯一一個能夠與韓信一較高下的軍事天才。自劉邦封壇拜將之後,韓信很少有戰敗的情況。他率兵平定魏國,又擊敗了代國和趙國,降服燕國,攻克齊國,隨後自封為齊王。在隨後的戰爭中,韓信全殲龍且二十萬大軍,讓楚國真正開始對劉邦產生了畏懼。一向以武力征伐天下的項羽,也不得不排出說客勸韓信背叛劉邦。而韓信選擇了忠誠,並與彭越一起會師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勢力。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要耗費更大的精力,拖延更長的時間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更何況劉邦從反秦起義一直到楚漢爭霸,包括後邊出征匈奴,幾乎都沒打過像樣的勝仗。所以,如果韓信於劉邦對戰,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劉邦對此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但是劉邦之所以是劉邦,就在於他會用人、會抓權。在《史記》中,我們多次看到劉邦奪取部下軍權的記載。比如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之後,“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再比如垓下之戰消滅項羽之後,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由此可見,韓信雖然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但是他所指揮的士兵都不是完全聽令於他。

再來看韓信部下的第一武將是灌嬰,第一文臣是曹參,這倆可都是追隨劉邦多年的鐵桿心腹啊,有他倆在,韓信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可能就先被控制了。

所以,論真正在戰場上廝殺,劉邦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但是劉邦的政治手腕比韓信高几個數量級,在真正上戰場之前,劉邦就已經贏了。


國史通論


韓信是絕對打不過的,因為劉邦一直對他防範甚密,導致韓信手中無兵、手下無將、沒有根基之地,根本沒有造反的實力,如果強行造反,只會死的更難看,這也是韓信始終沒有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但劉邦少說了一句,那就是“玩政治,他們三個都不如我”。劉邦對韓信早有防範之心,使其根本無法形成造反的實力。

手中無兵

劉邦先後兩次收繳了韓信的兵權,這導致韓信雖然一直在領兵打仗,但手下的兵卻始終姓“劉”,而不姓“韓”。

第一次:漢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劉邦在正面再一次被項羽打敗,極為狼狽。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於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令張耳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以韓信向東攻打齊國。

第二次:這次發生在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由於之前韓信攻下齊地之後請封齊王,且之後未奉令趕來會合,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於是感到韓信再一次做大的劉邦在擊敗項羽後,“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先後兩次被奪兵權,這導致他手下根本沒有可用之兵。當然,如此順利就被劉邦奪取兵權,也可以說明韓信對於手下士兵的掌控力很差。

手下無將

這又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韓信帶兵打仗好幾年,壓根沒有培植起來自己的勢力,手下武將全是效忠於劉邦的,從史料記載來看,可能唯一傾向於韓信的就是鵬通了,然而鵬通還由於韓信不聽勸而隱退了。

這從韓信兩次被奪取兵權而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能夠體現出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韓信沒能形成自己的勢力,導致西漢建立之後他雖然被封為楚王,卻勢力極為單薄的原因所在,也正是由於他勢力單薄,呂后才敢擅自將其處死。

無根基之地

這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即使你手中有兵有將,還得有立錐之地才行,否則就只能成為流寇,而不是一方諸侯了,也就更不用說奪取天下了。

然而韓信好不容易在齊地站穩腳跟,劉邦就把他改封到了楚地;結果在楚地還沒安穩下來,就又被劉邦藉故給抓了起來。始終沒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正是在劉邦的嚴密防範之下,韓信始終沒能擁有造反的實力。如果他強行起兵造反,是根本無法與劉邦進行對抗的,這從西漢建立之初其他幾個異姓諸侯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有兵有地盤的他們都不能成功,無兵無將無地盤的韓信有可能成功嗎?


香茗史館


我覺得,歷史上如果有人被低估了,那就是劉邦。如果有人被高估了,那就是韓信。

韓信,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從軍事到政治,被劉邦全面碾壓。

以政治論,劉邦就相當於一個全副武裝的現代化軍人,而韓信與之相比就相當於五千年前剛出生的一個小嬰兒。在劉邦進行“垓下之戰”時落井下石,還輕輕的砸,怕把劉邦砸死了。在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之後,又對劉邦完全失去戒心,參與了“垓下之戰”。劉邦在“垓下之戰”的關鍵時刻,被韓信下絆子。此時劉邦趕快“裝孫子”穩住了韓信、彭越,並打贏了最關鍵的“垓下之戰”。

在被劉邦捉住後,韓信完全不進行自我反思,不以為自己能力不足。反而認為劉邦“畏惡其能”,還吹牛說“臣多多而益善耳。”皆是取死之道。所以,最後被呂后略施小計捉住,被殺死前都不知道反思,還在說什麼“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感嘆就和項羽一樣了。

韓信戰績,一生拿得出手的,並不多。就背水一戰,可以一書。至於拿下齊國,純粹丟人,自尋死路。韓信帶兵趕到齊國邊境之時,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向劉邦投降。此時,齊國毫無防備,所以韓信進兵齊國,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害死了酈食其。同時,韓信也覺得自己功比天高,能力天下無雙了。完全不管,也想不到別人的功勞。因此,向劉邦落進下石,提出要當齊王。

劉邦僅戰勝項羽一戰,也可以想見其戰力了。更不用提打敗韓信、彭越之徙。後來,諸王一個接一個造反,被劉幫一個接一個打敗。好像大家都看不到一樣,還說什麼劉邦是“地痞流氓”。韓信是“戰神”。也不想一想,韓信這位“戰神”連呂雉都打不過。更不要提什麼安撫民眾、供給糧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之類了。


歷史八卦陣


韓信死局早已鎖定

除非讓韓信單挑劉邦,不然韓信必死無疑,或者說韓信的死並非偶然。

韓信領兵為將征戰沙場,秦末無人能出其左右,但是也僅僅是領兵打仗而已啦。若論政治水平,統御部下能力,劉邦甩韓信八條街不止

世人都以為劉邦是街頭小混混,流氓無賴出身,所以必然是沒有幾斤幾兩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是,最後統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正是劉邦這樣一個一無所是的潑皮無賴。這還不夠說明問題麼?

造反,他敢麼?

韓信,他有很多次可以造反的機會,但是他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他不敢,他知道他的這一切是誰給他的。

說韓信是政治白痴也是不為過的,攻佔齊國之後,竟公然向劉邦提出稱齊王的要求,這時的劉邦正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呢。這一下,其實韓信最後的死局已經註定了。

後悔晚矣

反觀蕭何,張良,陳平,哪一個不是得善終的,就韓信被整死了,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韓信太高傲了,高傲到自以為自己功高權重,劉邦必不敢動他。當他最後領悟到“高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已經晚了。


看點兒歷史


我覺得韓信是一個很能忍辱負重的人,整個青年時期幾乎都是在窮困與別人的嘲笑中度過的。像“胯下之辱”、“晨炊縟食”、“漂母賜食”等都是韓信奉獻給歷史的精神食糧。自己不過是一個窮屌絲,種地的不會,經商地不會,手藝地沒有,那你會啥,我會領兵打仗!估計當時人聽到他的回答鼻涕都能笑出來——你他媽的窮得叮噹響,球都不會,想領兵打仗?你咋不上天呢。

韓信的整個青年時代都是在這種譏笑與恥辱中度過的,這當然在他心裡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痕。但韓信好像對這一切也不怎麼往心裡去,因為他對自己的才華非常地自信,他相信誰也掩蓋不了自己的才華,他的這種貧困的處境只是暫時的,自己不過是一時寄身底層罷了,那些有眼無珠的傢伙,實在是懶得和他們廢口舌!

很快,好機會就來了,秦始皇一死,陳勝、吳廣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倒秦運動,令天下廣大熱血青年激動不已。韓信背起劍就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了,心裡想這會該輪到我表演了吧。誰知道他人微言輕,人家不尿他!心中熊熊燃起的愛情火焰,叫別人的漠視無情地給澆滅了。他只好冷眼旁觀著項家軍營裡各路耍猴的輪番出場,最後一咬牙,跑到劉邦陣營裡去了,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誰知道剛去沒兩天,犯事要被砍頭了!哎,真他孃的窩囊,本來想找個好機會發達,誰知道命搭這了。這真是應了一千年後阿杜哥的那句歌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當然,大家不用擔心,韓信不會死在這裡。劉邦的太僕夏侯嬰救了韓信。咱老侯和韓信一談,認定他是個人才,就推薦給劉邦。後來蕭何也認可其才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認定他國士無雙,也推薦給劉邦。可是韓信幹來幹去老在後勤上打轉,而且被任命的都是一些中下級官吏。這樣一番折騰,韓信徹底對劉邦集團心灰意冷了,於是又跑了。蕭何一聽韓信跑了,急匆匆地沒等稟告劉邦就去追韓信。回來就把主公訓了一番,早給你說韓信是個人才,你就是不用,得,這回人跑了!幸虧我追回來了,要不然事可就大了!劉邦終於正式把韓信任命為大將軍,成為自己陣營的最高軍事統帥。

接下來韓信卯足了勁開始了自己的瘋狂表演!先是暗度陳倉,幫劉邦拿下夢寐以求的三秦。然後又滅魏,伐代,攻趙,下燕,佔齊,好傢伙,這一路下來,劉邦都看傻眼了,狗日的,這傢伙到底是不是人養的!我把他精兵都抽完了,他還這麼能打!估計那時劉邦已經意識到,這種人在自己身邊太危險了!

韓信是那種不想做老大但卻執意要做最出色的老二的人。他又不打,又不反,簡直是劉邦的甕中鱉,所以當呂后弄死韓信後,消息傳到在外平叛的劉邦耳中,劉邦且驚且喜。可惜韓信就是這麼個性格,悲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