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不知从哪日起,孩子就从吸在父母身上的八爪鱼,摇身一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磴,磴,磴往前跑,徒留下背影给我,只有"慢一点,小心看路"的呼喊声才能追上他。

看着他小小背影,我既欣喜又惆怅。欣喜的是他长大了,终于不再那么依赖自己了,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而我也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了。

惆怅的是以后这样的"背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远,直至自己什么样的呼喊都追不上了。回首过去他对自己最为依赖的三载,心中万千感慨终汇成一句话: 儿子,将来千万别让我为你带娃。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1、别让我为你带娃,是希望你们能自己带,做个有分量的"爸爸妈妈"。

前几天孩子爸爸出差,当晚关灯准备睡觉时,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我以为他不舒服问他怎么了,他居然蹦出一句:"爸爸不在家,我有点伤心"。

我打开微信让他发语音给爸爸,然后他娇滴滴黏糊糊地说了句"爸爸,我想你了",瞬间把我都给甜酥了。

他爸爸立马也回你一句"我也想你们了",然后他才乖乖睡觉。

后来爸爸在几个朋友群里说到此事,说当时听到他的语音,感动的差点"老泪纵横"。心中也不免得意,这儿子没白带。那一刻他定幸福满满!

这让我想起他同龄的玩伴小雨妹妹,她一出生没多久,爸爸妈妈就去外地工作了,几个月,半年回来一趟,完全是她奶奶一手带她。

有一天我问她奶奶:"小雨会想她爸爸妈妈吗?"

奶奶摇摇头说:"不会想,跟她视频都不理。回来了也不亲,还不如对小卖铺的老板亲"。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爸爸妈妈"绝不仅是代表给予生命的人,有更多内涵,更多分量,藏在这样几句话中:

换过的尿布,喂过的奶,

剪过的头发,洗过的澡,

玩过的游戏,看过的书,

说过的鼓励,生过的气,

有过的欢笑,流过的泪 ……

也正是这些点滴才会换来孩子一句真挚的"爸爸,我想你了"。

养育子女没有捷径,必须得细心照料,用心陪伴,费心教导。而这些旁人都无法替代完成,更不能用金钱去换。

就像《小王子》里的狐狸说的,“没有商店出售友谊”,当然更没有商店能出售亲子情。

遗憾的是如今很多父母都错误的想用金钱来换亲子情,把父母当成为“提款机”的同义词。

认识的一个孩子也想他的爸爸,不过通常都是在他想要买玩具的时候,他的"爸爸"是和"钱""买"这些词相联系的。因为他的爸爸常年在外,陪伴他的日子屈指可数,即使回家了,也有没完没了的应酬。在他的心里,只有有物质需求的时候才会想到爸爸。

所以当他看到别人和爸爸妈妈十分亲密的时候,会很不理解的一再追问"你这么爱你的爸爸妈妈呀?"

当然,想要做一个在孩子心中有分量的爸爸。这就需要自己能平衡好事业与养育子女的关系,权衡好金钱名利与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

哈弗心理学专家吉尔博特教授曾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

李嘉诚也曾说过:一个人不论事业多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子女失败的遗憾。

在我看来"幸福比成功更酷",而又有什么事能比和爱的人一起爱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更让人感到幸福呢?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2、父母才是滋养孩子生命的“肥料”

我如果做了奶奶,会让孩子自己带娃,不仅是希望父母自己做个有分量的爸爸妈妈,更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他们生命初期,获得他们最为关键的"肥料"。

去年春节我带孩子回外婆家,有一天傍晚带孩子在田间玩,我听到两个公公很有趣的关于种植"芋头"的交流。

其中一个公公总结他去年种芋头失败的经验。他说:"其实芋头很好种,只要把握好几个施肥的时间,基本上就没什么事。我今年就是亏在第一次施肥太晚了,后面怎么赶,还多加肥料都没用,就是比别人的个头小,还比人家的容易招虫。"

这不就是和养育孩子一个道理吗?

芋头有它们的生长规律,有它的关键时期,孩子也一样。

《拆掉思维的墙》里曾言在孩子0-3岁,14-18岁这两个3年内,好好陪陪孩子,也许18岁后再也不用烦了。0-3岁是基本性格养成阶段,14-18岁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孩子年幼时就是它们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爱与陪伴照料就是给他们施的"肥",如果错过了,就会像那个公公种芋头一样,孩子的问题会很多,后面怎么赶、怎么补也无济于事。

很多父母都会犯一个短视的错,以为孩子小,交给老人照料不打紧,等大了自己再教导也来得及。

他们不知道,万物皆有时,秋天施不了春天的肥,育儿亦如此。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对父母从小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奶奶除了在生活上照料她,学习教育上根本使不上劲。孩子大了,上高中后成了问题学生,跟着社会青年在外面混,小小年纪就早恋怀孕。此时她的父母才想到要把她接到身边教导她,可这女孩说:"小时候你们都没管过我,现在我长大了就更不用你们管了"。 听了这话,父母后悔不已。可后悔有什么用,芋头种失败了,来年还可以种,但孩子呢,成长只有一次,不可逆的,赔上的很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正如龙应台所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作用。

不为孩子带娃,让孩子自己带,是希望孩子的孩子在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最关键的阶段能获得父母足够的爱与陪伴,为他们的将来的人生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抵抗力。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3、适时的退出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我不想帮孩子带娃,不得不承认也是存了一分私心,就是希望能不住一起,不产生矛盾。

有的孩子会说:“将来我不会把孩子完全丢给你们,而会像很多人那样,把你们接到身边,那样我们就可以工作孩子两不误,还能孝顺父母。”

如今社会这个现象很普遍,孩子有这想法也很自然。况且以前的我一直也都这么想,但自从外婆帮我带娃的那段时间我改观了。

我休完产假上班,外婆特地放下家里的事来到我工作的城市帮带孩子。我原本以为这样一切很完美。

但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她虽然在我身边,但心里却十分记挂家里,每天都和外公视频,担心他的身体,记挂家里的牲畜,田里的庄稼,聊着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

而大城市虽繁华,但却与她无关,陌生的地方,她谁也不识,无门可串,无人可聊。很多个傍晚我推门回家,看到她抱着孩子在昏暗的房间打盹,那昏暗的一幕却清晰的照见她的孤寂与我的自私。

我在反思让外婆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带你,到底是我在孝顺她还是为难她呢?

育儿专家张思莱在一档节目里曾说,父母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隔代人是站在后面协助帮助父母的。隔代人应该有隔代人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晚年应该是过的非常快乐的,他们是因为心疼我们才为我们带孩子的。

我们不应该拿他们对我们的爱,来让他们为难。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于是我有了辞职的念想,但这对一个从来都崇尚经济独立的我来说并非易事,期间在工作与带孩子的抉择中反反复复,但幸好经过几个月的痛苦挣扎,我最终找到了平衡点,没有在为难老人的路上走太远。

将来等我老了,也会习惯我固有的生活圈子,两代人在生活习惯与观念上肯定也会有很多相左的地方,那时我可能会和外婆一样,难以融入孩子的生活。

如果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到时也难免像如今很多家庭一样,两代人矛盾重重,家里鸡飞狗跳,我是个喜欢简单的人,不善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

两代人之间的爱的智慧,在孩子成年后更多体现在懂得给彼此更多空间,给老人更多自由空间,给子女更多成熟空间。

太近反而不好,就像大树底下的小树苗长大后最好要移栽一样。

现在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都在于没有把控好这个距离空间,要不老人干涉太多,要不子女索要太多。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用来形容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爱最适合不过。

如果将来孩子条件允许,希望他不要让我为他带娃,这是当妈妈的一些私心,也是妈妈对长大后的孩子爱的另一种形式。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4、良好的关系就是:不相守、常相聚

我不想帮孩子带娃,并不是指我会完全袖手旁观,只是不会大包大揽。

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理想方案,我觉得《小猪佩奇》里有答案。

猪爸爸在外上班,猪妈妈在家办公,还能照顾佩琪和乔治,等周末了一起去猪爷爷,猪奶奶家,共度周末时光或者猪爸爸猪妈妈想过二人世界时,把孩子交给猪爷爷猪奶奶照看。

这就是我心中的完美答案。

原本我以为亲自带孩子,对孩子成长有利,也不为难老人,只是自己做出点牺牲。我以牺牲者自居,但后来发现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我。

带孩子的时间使我内心变得从未有过的安宁。在我辞职纠结的那段时间,把孩子寄放在外婆家,我深深体会过了别离的苦,也明白了钱钟书先生在与妻女离别后的一年多的心情。

“孩子,将来千万别让我帮你带娃!”作为母亲,也应该自私一点

人一生每一程都有每一程该做的最重要的事,该承担的责任,这一程于我最重要的事便是陪孩子长大。我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在他孩子最需要的他的那一程陪着他。

给之前陀螺般追求物质与金钱的生活一个急刹车,慢下来,向内探索,抬头看看周围的风景。

渐渐明白杨绛先生嘴里的一句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