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銷行業法制建設離不開“輿論”的考驗

2019年5月4日,是我進入媒體的第五年,也是我關注直銷行業的第五年。見證了直銷行業的黃金期,也目睹了直銷行業的衰敗期,很慶幸能在一個不被年輕人平均駐足2年的行業裡生存下來,如今更多的人因行業的困境而轉行。

中國直銷行業法制建設離不開“輿論”的考驗

直銷行業面臨的困境並不是從“權健事件”開始的,它只是個催化劑,即便沒有權健,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就是行業攜帶的“原罪”。但同時中國有句話叫做“牆倒眾人推”,造成輿論一邊倒的局面也的確令人瞠目結舌。經歷了原始股、資金盤、消費返利等模式的直銷行業都未曾想到,居然倒在了“陰溝裡”。

而隨後為期 100天的強監管行動期間,企業紛紛停止生產與業務,自媒體與傳統媒體針對直銷企業進行了“轟炸”,維權多年一籌莫展的消費者也挺起了腰板。直銷行業的形象瞬間“坍塌”,沉寂許久的業內媒體發聲,有指責傳統媒體敲詐勒索,也有指責服務機構給企業亂指方向的,每當看到某家直銷企業被曝光,就會有人叫喊媒體敲詐,報道不實等理由謾罵,甚至有些自稱資深的媒體人為企業搖旗吶喊,也不經讓我想,傳統媒體動了你的奶酪了嗎?

然而這種批評與職責並不能讓記者停止調查,事實上,記者的工作就是如此。如果在行媒,我肯定會寫文為行業吶喊,但是,在大眾媒體的眼裡,反而會被打上“不良”標籤,如果刻意站在某一方,媒體不再是“中立”,那麼也就失去了新聞的生命——客觀!

做了記者才能懂媒體人的使命與職責,而記者的深度訪問,更能看到法律約束下的制度的有利和不利面,促進制度完善。當我看到其他媒體記者報道企業的負面時,除了新聞本身的真實性,我更關注企業的反應態度以及事件背後人性的考量。

傳統媒體從來就不是與哪些行業為敵,輿論的風暴也在考驗企業抗壓力的問題,頂不住的企業自然會轉移市場或者放棄市場,對直銷牌照情有獨鍾的申牌企業也會重新思考,最後必然出現“剩者為王”。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講過,世間萬事都是一分為二的,矛盾是促進事物向前發展的動力。媒體的輿論短時間會給行業帶來壓力,但長時間來看,直銷行業這場輿論風波之後肯定也是有收穫的。咱們可以舉一些例子:在西方國家的立法史上,媒體輿論監督對立法的“催生效應”或者能動作用歷史悠久,美國的《聯邦選舉競選法》就是媒體對水門事件大量轉播和客觀報道的產物。同樣,在當代中國,傳統大眾傳媒和網絡一道圍繞最新的熱點事件,自由展開討論與批評,使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既成事件形成強大的公眾輿論,促使立法部門依法完成對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在我國的立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媒體輿論監督對立法的“催生效應”在旅遊法的制定與出臺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不得不說,媒體發起的這場直銷行業輿論風波,不僅披露了業內不良行為存在的普遍性,擴大了事件傳播的廣度、維度和深度,對議題形成以及催生和完善立法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作為現代民主國家,媒體輿論監督應該加強與立法建設的良性互動,這也是將人民大眾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過程。

因此,對於那些刻意包庇企業的錯誤,默許企業侵害消費者行為的媒體,看上去是“用心”保護,其實是害怕別人動他的“奶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