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項傳統手工藝做“甕” 鑽進深深的土窯洞裡 年輕人都不幹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萬安鎮的張秋生家中的土窯洞裡,幾位做甕師傅正在做甕。

這種甕是當地特有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產品,據說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曾在清末時期達到盛行,村子裡的作坊有上百家。

做這種甕採用的原材料,都是當地山上特色的一種含鐵高的石頭,工人們從山上採掘回來後,要經過粉碎,浸泡和成泥等工序,才能使用。

這種甕在過去,主要是農村百姓家盛放糧食、蓄水、酒廠盛放酒、醋廠盛放醋的器物,使用廣泛,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口大小不等的甕,只不過叫法不一,有的叫水缸、有的叫醋缸、當地人統稱叫甕。

改革開放後,很多農家的甕都被鐵皮跟塑料做的器皿所代替,曾經繁華一時的產業,走向衰退,現在村子裡只剩這一家還在生產,但產量和銷量都不高。

這種做甕的活很累很辛苦,村子裡的年輕人沒人願意學,也沒人願意幹了,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位老年人還在堅持著。

張師傅說:“這門手藝不賺錢,會的人也不多了,假如我們這代人不在了,這個手工活的技術就將失傳了。”

這幾位做甕的師傅,都是附近鄰村的村民,每天要重複著這勞累的工作,鑽在深深的土窯洞裡。

從早上走進窯洞裡,基本上就不離開窯洞了,一般要幹十多個小時。燒窯的時候二十四小時都要守候在窯邊,隨時掌握窯內的溫度,有一點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飯在窯洞裡吃,休息也在窯洞裡,但是一年只有天熱的幾個月可以幹,天冷了,就做不成了。

工人每個月有近兩千塊的收入,在當地也算高收入了,輕快一點的活,婆姨們也參加。

這項手工做甕的工藝,當地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願這項古老的手工藝流傳下去,讓製作者賺到錢......。攝影:張旦 原創作品 盜圖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