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的第三轮“亲密接触”

2008年,我曾在总部设在上海的一家亚洲税务法律咨询机构担任印度事务负责人。当时,中印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活动寥寥无几。当印度文艺团体在中国大城市巡演时,大多数观众都是旅居中国的印度人,观看来自祖国的歌舞表演可以让他们缓解一下思乡之情。很少有中国人对来自印度的文化演出感兴趣。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是中国人当时对印度普遍缺乏了解。那时候,大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印度是软件业大国,当时印度本身GDP增速不高,年均增长率仅为3.9%,中国GDP年均以9.7%的速度飞快增长,印度当时对于中国人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邻居,发展相对缓慢落后。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到访过印度,对印度的兴趣也不高,甚至对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然而,2017年,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企业巨头宣布向印度投资20亿美元,显示出中国投资者对印度软实力的兴趣大幅攀升。

中印两国互动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数千年之久。首轮交往以玄奘远赴印度取经和佛教东传为标志,第二轮交往则以商业为主,包括棉花、茶叶的贸易。如今,随着双向投资的增加和交流渠道的扩展,中印开启了以文化交流为主的第三轮“兄弟般”的亲密交往。

影视合作

几年前,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不仅在中国市场获得了300万美元的票房,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印度是个多彩迷人的国度。

中印的第三轮“亲密接触”

2018 年12 月18 日,印度演员阿米尔·汗携新片《印度暴徒》来陕西西安宣传。

如今,中印电影合作已经如火如荼。我于2010年创办的中印语言和文化顾问公司Inchin Closert正在为一部印度5D电影翻译字幕。这部电影将在印度制作,然后在中国的5D影院上映,这将印度的电影制作技术和中国硬件设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公司负责的项目中还包括一部电视剧,从创意、编剧到制作全部在印度完成,但却完全针对中国观众。目前,中国银幕数量居全球第一,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中国的制作公司却无法满足这一急剧增长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影视机构开始把业务外包给印度的制作公司,生产专门面向中国观众的影视作品。这种合作模式正在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风潮。如今,不少中国公司借助印度强大的影视制作能力和资源,生产世界一流的内容产品,从而满足全国观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的影视产品也受到印度观众的欢迎。当下,一部历史题材的中国电视剧正准备在印度电视网络上播出,目前正在进行印地语字幕翻译。这部将在印度播出的电视剧讲述的是中国秦朝的故事。对古代传统和习俗的传承正是中印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共同点之一,通过这部电视剧,印度观众将见证到中印古代历史故事、神话和史诗的相似之处。

宝莱坞电影与众不同的秘诀在于其“创造性”的欢闹气氛,而这正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相对而言印度电影人有更好的讲故事能力。

由于中印文化的相似性,相比别的国家而言,印度在制作面向喜欢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中国观众的视频内容方面更具优势。中国媒介公司委托印度制作方制作的内容多为情节曲折的当代爱情影片或场面宏大的神话剧,而这正是印度擅长的题材种类。目前,中国影视公司正在把目光投向“印度电影产业之都”——孟买,希望学习并增强自身讲故事的能力和电影制作水平。

前不久,北京市委常委杜飞进率领一个政府高层代表团对孟买和新德里进行了访问。在此期间,代表团会见了印度电影人、孟买电影节负责人以及政府官员,提出了双方互办电影节的合作计划。此举无疑是向宝莱坞“取经”。

中印之间的文化合作不仅涉及5D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还包括文学。其中一个项目是翻译由AmarChitraKatha公司出版的一本关于“圣雄甘地”的绘本小说。如今,这本小说已经翻译成中文,其纸质版和电子版不久将在中国上市,中国读者可以从中理解印度“非暴力”反抗英国殖民者并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跨国婚姻

技术进步不仅让中印人民在媒体领域跨越了文化障碍,而且两国很多人跨越国界相爱、结婚甚至移居到对方国家生活。在那里,他们接受对方的家庭理念、传统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以辛铭为例,九年前,她嫁给了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一家公司工作的软件工程师高塔姆,如今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现在从事中英翻译工作,收入颇丰。

中印的第三轮“亲密接触”

2015 年5 月11 日,印度小伙尼尚特跟陕西姑娘王爽,在西安一家印度餐厅举行了具有印度特色的婚礼

辛铭加入了一个由嫁给印度人的中国主妇组建的微信群,群里有大约200个成员。六年前,几个嫁到异国他乡的中国主妇为了相互安慰,组建了这个微信群。尽管群里的很多人从未见过面,但很多刚刚嫁给印籍丈夫而移居到印度城市的中国新娘从中获得了很大支持,这让她们更快适应在印度的生活。

饮食是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然而群内的成员不是分享所谓的“妈妈菜谱”,而是分享关于如何在难觅中国食材和调料的印度城市里烹饪她们家乡菜的经验。由于印度奶豆腐(白干酪)的口感和味道与中国豆腐相差实在太大,一位中国主妇甚至钻研出了如何自己制作中国豆腐的方法。常见的话题还包括如何与印度公婆相处、自己当年作为独生女的成长经历以及如何在跨文化家庭抚养孩子等。

中印的第三轮“亲密接触”

近年来,不少印度人选择到中国寻找就业机会,图为印度厨师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制作印度飞饼。

她们中很多人举行了印式婚礼。正如宝莱坞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印式婚礼上,活动多姿多彩,人们载歌载舞。传统的印度教婚礼上还有一项仪式,新郎和新娘伴着祭司诵读祷文或祝福的声音,围着篝火绕行。Inchin Closer公司最近刚受托为一位中国新娘的家人翻译祷文。新娘来自中国湖南,新郎普拉桑特来自印度。新娘一方希望能够了解婚礼仪式背后的文化涵义。

学唱中文歌

印度歌手杰科最近受邀在一个印度传统婚礼上演唱中文歌曲。这是因为新郎邀请了很多重要的中国客人参加婚礼,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为此,杰科专门去学了普通话,在婚礼上他演唱了好几首中国流行歌曲。

由于普通话是中国的通用语言,因此媒体机构大多制作普通话内容产品。此外,普通话还是中印商业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对学习普通话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无数的印度商人、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希望通过学习这一语言,实现与中国合作伙伴的顺畅交流。会说普通话能够让他们在同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他们能更容易与中国客户沟通,从而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让他们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

中印的第三轮“亲密接触”

2018 年11 月11 日,30 余名在昆明学习和工作的印度人,自发来到街头采血点无偿献血。

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提供汉语教育留学奖学金等方式,不断为印度年轻人提供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2010年,中国为印度留学生提供了80个奖学金名额,使其到中国学习中文,这一数字在2018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150个。通过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印度留学生不仅可以亲身感受这个国家的一切,而且使他们与中国人成为朋友,建立起持久的友谊。

前往印度的中国游客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根据2017年印度旅游业统计报告,中国游客的数量在2008年至2017年近十年间增长了12.5%。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印度旅游访问,两国间文化相似性和共同点以及兄弟般的友谊变得越来越明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的文化交流正在逐步攀升。两国之间以文化交流为主的第三轮亲密互动为中印关系的改善注入强劲的动力。通过人文交流,中印两国将变得更加亲密,对彼此将更加尊重、更加了解。

本文作者Nazia Vasi为中印语言和文化顾问公司Inchin Closer的创始人和CEO。


以中印为方法 以世界为目的

From China and India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号:China-India-Dialog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