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漁、指導型、發現型----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1)

魚、漁、指導型、發現型----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想大家都聽過這個典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這和我們今天為大家講解兩種學習方式很相似,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如何做才能得到“漁”?

一、指導型的學習

學習者的行動立足於傳達給他的訊息,表現形式為閱讀一本書,包括傾聽,從講解中學習的一種藝術,主要的學習手段是閱讀與傾聽,並有一定的思考消化的過程

二、自我發現型的學習

學習者立足於自然、世界,而不是教導來行動,表現形式為閱讀、思考,主要的學習手段是自學研究,與思考的關聯程度大

小賀解說:作者主要為我們指出了“指導型學習”對應為我們的傳統的授課模式,學習的內容、方法、手段單一,主要依靠學習者消化老師所教授的內容為主,傾向於應試教育,對於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自我發現型學習”對應我們自發性、為了研究思考某件事物本質的一種自我督促型學習。

魚、漁、指導型、發現型----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1)

自我要求

我們之前的章節也提出過這個觀點“你對自己的要求越高,你在閱讀中的收穫越多”。同理我們所說的主動閱讀就是一種自我發心型學習,它要求我們能夠獨立思考,運用自己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分析力、判斷力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全面的思考與研究。作者一直在和我們強調的“閱讀的藝術”就是一種“非輔助型自我發現的學習技巧”,他需要我們靈活的運用: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等。以上這些就我們在分析閱讀中能夠使用的最有效的武器,我們沒有老師提問,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老師的測試,沒有老師對你學習成果的總結,我們要自己提出問題,找到問題答案,確定問題答案是否正確,通過答案我們在哪方面將得到理解力的提升,這些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閱讀藝術”的真諦所在。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想要通過閱讀這種自我發現型學習去發現與探索世界,那麼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以上就是章節就是關於第一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的全部介紹,我們將在明天開始介紹第五章的內容“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根據本人的思維導圖將第五章的位置進行了調整,將更符合我們思維模式,具體原因請詳見前幾章的內容),給位同學明天見,希望本章內容對你閱讀生涯有所幫助,“閱讀改變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閱讀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