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詩——《顧渚行寄裴方舟》

《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皎然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 tí jué ]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濛濛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讀茶詩——《顧渚行寄裴方舟》

讀茶詩——《顧渚行寄裴方舟》

【賞析

第一段,言其所居處有云泉勝景,又臨近紫筍茶產地顧渚山,故多與茶事相關;

第二段以兩種不同的候鳥——鶗鴂與伯勞,分別言秋採茶子、春摘茶芽,山僧與茶農一道參與茶的生產。

第三、四段,分別描述顧渚山中不同區域的茶葉生長情況,以及吳中女子攜籠上山採茶的情形。青青茶芽掛住採茶女的春衣,姑娘們探行迷路、落花滿山,搴掌渡水、啼鳥驚飛,一副鳥語花香的江南春景以及吳越地方的民俗風情畫卷宛然在目;

第五段,採茶應趁朝露未晞之時進行,以“欺玉英”喻茶芽的美好形態,“勝金液”言茶湯的色味與功效,均為道教用語;

第六段雨後第二天清晨不宜採茶,茶芽有“紫筍”“青芽”之分;

最後一段,紫筍青芽難以識別,錯過採茶時節令人嘆息;又借仙傳中的道士與僧人暗喻裴方舟和自己,貯香茶待友人情思無限。

讀茶詩——《顧渚行寄裴方舟》

詩中詳細描述了山僧摘茶的情形,記下了茶樹生長環境、採收季節和方法、茶葉品質與氣候的關係,層層相扣,是研究當時湖州茶事的史料。從詩中可以看出皎然將茶看得比仙藥之類的玉食、金液更為珍貴。詩人對於茶的喜愛表現在詩中,顧渚山是當時紫筍茶的場地,對於山中茶事,詩人是非常的關心的,詩人會經常進入山中去拜訪取得第一手資料,這也準確的記錄了當時湖州茶事活動已經非常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