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文人愛硯,是真愛。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紙墨是消耗品,而筆身空間太小又易損,還得兼顧它的實用性,沒辦法大展拳腳。只有硯臺不一樣,往往能夠相伴許久。或雕或琢,蟲魚鳥獸,都能憑著自己的喜好往裡注入些東西。“農之生計在於田,儒之生計在於硯。”文人靠著筆桿子吃飯,自然是將硯臺看成自己的“農田”。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米芾《紫金硯帖》

米芾因一方紫金硯,和蘇軾打起了官司,留下了傳之千古的《紫金硯帖》。帖中說:

“蘇子瞻攜吾紫金硯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靜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大概意思是,“之前蘇軾拿走了我的紫金硯,特意囑咐自己的兒子,要隨著自己入殮,好不容易我拿了回來,但並不想讓它給我陪葬。這樣的傳世寶物,怎麼可以和已經涅槃,修成正果的聖潔之物放在一塊呢?”一番言辭下來,既是打趣了自己將死之身,又表達了對這方紫金硯的喜愛。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中國原始巖畫

早在原始社會史前文明的遺蹟中,一些原始巖畫、彩陶、漆器的彩繪裝飾上,均可以發現及推測,人類創造這些藝術的同時,當時作為繪畫工具的毛竹、棕麻和其他一些長纖維植物的莖、杆等,可能是中國毛筆的雛形。幾乎在同時期,硯臺已經有萌芽的跡象。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 仰韶文化時期的石質研磨器

近現代考古中,如1972年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件石磨盤,並有硃砂顏料等一整套彩繪工具,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成套文具;1958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雙格研磨盤,格盤中殘存的天然礦物顏料也可能是繪畫所需要的,這些或許就是硯臺的雛形。特定器物的出現和發展是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以及人類日常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筆墨紙硯最早在漢代發展成熟。根據史料記載,漢劉熙《釋名》解釋“硯”字,說:“硯,研也,研墨以和儒也。”可見,硯在漢代以前被稱作“研”,是為研磨用的器物,漢代起才改稱為“硯”。

直到唐宋時期,硯臺達到了人文性和藝術性的高潮期。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曾撰有《硯譜》,記錄了彼時產於端、歙之硯以及絳州角石、歸州大沱石、青州紅絲石、虢州澄泥等硯品九種。宋大書家米芾著有《硯史》,列有用品、性品、樣品三節,考訂古今,論性之優劣、形之繁簡、制之嬗變、石之產地,言之鑿鑿,儼然是專家裡手。自北宋至晚清,文士所撰硯之著錄,有影響者即不下五十種,可見千年以來好硯之風代代相承。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我國自古就有四大名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硯、山東的紅絲硯,可惜紅絲硯因為原料枯竭逐漸退出了四大名硯的行列,就由山西絳縣的澄泥硯補充進來。除了四大名硯,還有河北易縣的易水硯,是我國知名硯臺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更是歙硯的起源地。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九地八硯。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01易水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易水硯是河北省易縣的著名手工藝品,因流經產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硯的製作始於戰國,盛於唐宋,至明代漸趨成熟。當時的鑑賞家對易水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其“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千百年來,易水硯一直以其天然的優等材質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為世所重。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易水硯所用石料為太行山區西峪山的水成岩,有的呈柔和的紫灰色,有的點綴著天然的碧綠或淡黃色斑紋,還有的是呈葉狀疊積的暗紫、碧綠色,俗稱“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澤,細潤如玉,最適合制硯。易水硯的製作因料定型,順理成章,刀法精細,紋樣生動。取得石材後,制硯匠師們根據其形體,運用傳統浮雕技法在上面雕出人物、花草、龍鳳、鳥蟲等圖案。常見的圖案有二龍戲珠、九龍戲鳳、金龜獻壽和十二生肖等。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易水硯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向為收藏家所珍愛,曾多次被評為全國高檔名硯。從應用角度看,這種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硯池內所儲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是書畫家理想的創作工具。

02端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箕形端硯

端硯的發源地在廣東省肇慶市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白石、賓日兩村相鄰,八成村民無田可耕,世代靠採石制硯謀生,如今這一帶依然是端硯製作的核心區域。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產於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

據記載,端硯創興於唐初,唐代中期已風行全國,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優點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眾硯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端硯藝人不斷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製作工藝。端硯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主要有采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製作。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清晚期 六舟禪師制梅花池端硯

端硯製作中的採石很關鍵,古代硯坑洞高約80釐米,採石工人只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採石,所用開採工具往往因石材所處環境而制,雕刻工具則因硯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題材需要而制。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具多由採石工或硯匠自制。採石工具主要包括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錘、炮鑿及燈等,雕刻工具主要包括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及工夫臺等。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清乾隆 御製安居樂業白端硯

與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端硯製作也有自己的行業崇拜和行會組織。端硯藝人崇拜伍丁,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端硯行是端硯的行會組織,藝人入行方有資格製作端硯。

03金星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金星硯又名金星宋硯,以金星石為原料,主產地在江西省星子縣橫塘鎮駝嶺山下。民間相傳第一方金星硯出自晉代陶淵明之手,北宋米芾《硯史》中亦有星子青石硯的記載。明代星子的石硯製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葉又漸中興。民國時星子縣境內有制硯作坊百餘家,所產金星硯曾兩度參加國際性展覽並獲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兩家專業硯廠,更新設計樣式,改造制硯工藝,金星硯生產得以高速發展。20世紀80至90年代,金星硯頻頻在全國展覽、評比中獲獎,產品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各國。90年代末,國企改制,星子縣現有制硯的私企和個體戶近百家。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金星硯以星子縣駝嶺出產的宋石為原料,這種石料稀少珍貴,石質堅韌細膩,溫潤瑩潔,紋理縝密,色彩和紋理具有自然美,製成硯後發墨極快,且儲水不涸,久磨無粉,發出的墨富於光澤。金星硯從開始生產到製作完成共有開採、選料、製坯、雕刻、打磨拋光五道程序。傳統金星硯的造型與圖飾因取材於當地物產、山水和人文傳說而極具地域性色彩,風格古樸大方,簡略寫意,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04歙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其主要製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縣,故稱歙硯。江西省婺源縣原屬徽州,所產亦稱歙硯。漢、晉時期已有歙硯問世,至唐代名聲日盛。開元以後,龍尾硯石被發現,歙硯更為世所珍重。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南唐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冠”,在歙州設置了“硯務”,擢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宋代歙硯發展很快,品種增多,精硯不斷湧現,其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採歙石的記載,歙硯製作只是維持殘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採、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家優質產品、出口創匯金獎和有關部門授予的“國之寶”證書。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歙硯的製作技藝以雕刻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05澄泥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絳州澄泥硯產于山西省新絳縣,是我國名硯中唯一的陶硯。其製作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至唐宋達於興盛,明代取得進一步發展。歷代都將澄泥硯奉為貢品。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利用汾河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擇取沉積淤泥,經過濾、製坯、雕刻、煅燒等幾十道工序,歷時年餘製出成品。正因為如此,這種硯產量稀少,價值頗高。澄泥硯的特點是質堅瑩潤,哈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應用時晶瑩細膩,不損筆毫,貯水不涸,厲寒不冰,發墨極速,墨色泛光。澄泥硯可按顏色分成多個品種,其中“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都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佳品,深為歷代帝王和文人學士所喜愛。

06洮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甘肅洮硯,即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名硯之一。洮硯製作創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洮硯色綠形雅,質堅而細,瑩潤如玉,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長久以來享譽海內外,是文房四寶中的珍品。

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縣、臨潭縣、岷縣交界的喇嘛崖一帶峽谷中。洮河礦帶三面環水,硯石長年受溼潤之氣滋養,石質堅潤細密,淡綠色中含有墨綠色條紋,形成變化萬端的流水、雲霞、清漪、霧靄等天然紋理。以之製作成硯,由於石質溼潤,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細,發墨生光,貯墨硯中,經月不涸不腐。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洮硯造型主要分規矩形硯和自然形硯兩種,硯體由墨池、水池和硯蓋三部分構成;按款式分,則有單片硯和雙片硯兩種。硯面往往以圖案和文字裝飾,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圖案是龍鳳和原始宗教器物。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洮硯採用手工製作,生產流程大致包括選料、製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幾道工序。雕刻以透雕和浮雕為主,輔以線雕、圓雕等多種手法,圖案造型古雅,美觀大方。洮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藝術鑑藏價值很高。

07賀蘭硯製作技藝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賀蘭石硯產自銀川市區以西40公里處的賀蘭山小滾鐘口。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編撰的《寧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記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自乾隆年間被發現後,一直開採至今。賀蘭石結構細密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濟,有豆綠、深紫兩色疊加,中間還鑲有石眼、玉帶、雲紋、眉子等形成各種象形圖案,故制硯藝人都注重運用“俏彩”雕刻圖案。賀蘭石硯具有發墨快,墨汁細,不損筆毫等特點。賀蘭石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清末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清光緒年間,湖北人張雲亭當兵到寧夏,將硯臺製作手藝傳於閆萬慶、閆萬年。二人成年後,由於硯臺刻得好,在銀川有一定名氣。閆萬慶生有三子:閆子江、閆子洋、閆子海。解放前,享譽銀川的“閆家硯”都出自閆氏父子之手,至今,賀蘭石硯製作技藝傳承到第四代。

拾“遺” | 硯臺:研墨以和儒也

書法國畫,是文人雅事。古也有李白作詩,貴妃研墨的傳說故事。當皓月臨窗,或晴憑闌聽雨時,取墨條一錠,在自家的硯臺上作三千磨。細細地磨,慢慢地磨,或許時光,也是用來磨的。小小的一方硯臺裡,藏著多少歷史、文化、藝術,這些都是硯臺的弦外之音,伴著有韻律的研磨聲,化作文人的閒情雅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